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虹专利>正文

一种含噻霉酮和二氯异氰尿酸的杀菌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97440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1 2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噻霉酮和二氯异氰尿酸的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由第一活性成分噻霉酮,第二活性成分二氯异氰尿酸以及助剂组成,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1:25~10:1,含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1%~50%。本组合物可配制成农业上允许的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乳剂剂型。本组合物可用于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并具有显著防效。本发明专利技术水分散粒剂采用复合分散剂,组合物分散性大大提高。

A bactericidal composition containing thiamycin and dichloroisocyanuric aci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噻霉酮和二氯异氰尿酸的杀菌组合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含噻霉酮和二氯异氰尿酸的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由第一活性成分噻霉酮,第二活性成分二氯异氰尿酸以及助剂组成,属于农药混配

技术介绍
噻霉酮,英文名称:benziothiazolinone,化学名称: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噻霉酮是一种新型、广谱杀菌剂,其杀菌作用机理,主要包括破坏病菌细胞核结构,使其失去心脏部位而衰竭死亡和干扰病菌细胞的新陈代谢,使其生理紊乱,最终导致死亡两个方面。可有效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烟草野火病。二氯异氰尿酸,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有极强的杀生作用,在20ppm时,杀菌率达到99%,可杀灭各种细菌、藻类、真菌和病菌。其作用机理为:喷施在作物表面能慢慢地释放次氯酸,通过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改变膜通透性,干扰酶系统生理生化及影响DNA合成等过程,使病原菌迅速死亡。申请人将两者混配,经过大量室内生测及大田试验的验证,发现噻霉酮与二氯异氰尿酸混配后,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大大提高,且用药量更低,降低了农用成本。实验证实两者混配具有很强的增效作用,而且有关噻霉酮与二氯异氰尿酸为有效成分进行混配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分合理,增效作用显著,对作物安全的含噻霉酮与二氯异氰尿酸的杀菌组合物。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解决的:一种含噻霉酮与二氯异氰尿酸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1)第一活性成分:噻霉酮;(2)第二活性成分:二氯异氰尿酸;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25~10:1,含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1%~50%。进一步,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20~5:1,含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3%~45%。再进一步,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15~1:1,含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5%~40%。本专利技术一种含噻霉酮与二氯异氰尿酸的杀菌组合物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可以配制的制剂剂型是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乳剂。还可配制成本领域的其他剂型。对于本专利技术的水分散粒剂,其特征在于,选择的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钠和烷基萘磺酸钠以1-3:1复合的分散剂,优选为2:1,含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9%。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TERSPERSE2700、TERSPERSE2500、TERSPERSE4894、T36、GY-D06等)、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TERSPERSE2020)、二异丁基萘磺酸钠(拉开粉)、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的至少一种。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K12)、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的至少一种。乳化剂选自蓖麻油聚氧乙烯醚(BY-110、BY-125、BY-140)、苄基二甲基苯酚聚氧乙烯醚(农乳40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500#)、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农乳60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700#)、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农乳1601)、农乳2201#、斯盘-60(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吐温-60#(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壬基酚聚氧乙烯(EO=10)醚磷酸酯、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TX-10(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中的至少一种。溶剂选自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苯、甲苯、环己酮、溶剂油(S-150、S-180、S-200)中的至少一种。防冻剂选自乙二醇、聚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甘油、山梨醇、无机盐类如氯化钠中的至少一种。稳定剂选自亚磷酸三苯酯、环氧氯丙烷、环氧大豆油中的至少一种。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白炭黑、聚乙烯醇、膨润土、硅酸镁铝、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中的至少一种。消泡剂选自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脂肪醇类化合物、丁醇、己醇中的至少一种。崩解剂选自硫酸铵、硫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淀粉及其衍生物、膨润土中的至少一种。填料选自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滑石粉、凹凸棒土、陶土中的至少一种。水为去离子水。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显著的技术效果:(1)噻霉酮与二氯异氰尿酸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病菌不易产生抗性。(2)噻霉酮与二氯异氰尿酸按一定的比例复配,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可以减少各单剂的用药量,降低农药成本,且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混配的室内联合作用测定试验来说明噻霉酮与二氯异氰尿酸混配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增效作用。试验对象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pv.lachrymans),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致病菌。采用浑浊度法,将预先培养的生长在NA培养基斜面上的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致病变种菌种分别用无菌水稀释为1×107个孢子/mL浓度的悬浮液,向各含药的NB培养基处理中分别接种100μL菌液,置于28℃下振荡(120r/min)培养,每处理设4次重复。开始培养前分别测定各处理的浑浊度,待对照处理达到对数生长期时,测定并记录各处理的浑浊度。根据调查数据,按公式计算细菌的生长抑制率,以百分数(%)表示,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式中:P为生长抑制率,A0为空白对照浑浊度增加值,A1为药剂处理浑浊度增加值。通过抑制率几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表1噻霉酮与二氯异氰尿酸混配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室内联合作用测定结果表明:噻霉酮与二氯异氰尿酸的重量比按1:35-20:1混用,对小麦白粉病菌有较高的活性,当比例为1:25-10:1时,表现为增效作用,比例为1:5时,增效作用最为明显。为了更好地说明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含噻霉酮和二氯异氰尿酸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由第一活性成分噻霉酮,第二活性成分二氯异氰尿酸以及助剂组成,噻霉酮与二氯异氰尿酸的重量比为1:25~10:1,含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1%~5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噻霉酮和二氯异氰尿酸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由第一活性成分噻霉酮,第二活性成分二氯异氰尿酸以及助剂组成,噻霉酮与二氯异氰尿酸的重量比为1:25~10:1,含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1%~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噻霉酮和二氯异氰尿酸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噻霉酮与二氯异氰尿酸的重量比为1:20~5:1,含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3%~4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含噻霉酮和二氯异氰尿酸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噻霉酮与二氯异氰尿酸的重量比为1:15~1:1,含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5%~40%。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虹顾爱国
申请(专利权)人:潘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