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床垫,包括垫体(1),垫体(1)内设置有一枕座(2)、肩臂座(3)、内支架(4)及它们的联动升降装置(40),枕座2与肩臂座(3)通过联动升降装置(40)活动连接,联动升降装置(40)由支柱(6)、分别与枕座(2)、肩臂座(3)相接的支杆(7)及连接二支杆(7)的横梁(8)组成,支杆(7)与横梁(8)交接处及支柱(6)与横梁(8)交接处设有调节器(41)。枕座(2)、肩臂座(3)两端中间部位各设有一导轨(42),该导轨(42)可在支架侧板(38)设有的导槽(43)内上下滑动,枕座(2)底部设有下陷制动器(9)。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多功能床垫能自动根据使用者睡眠时的体位来调节床垫在睡眠者肩部与头部,使睡眠者在睡眠过程中,不会因睡眠体位而导致血气运行不畅,或麻痹疲劳不适,大大改善了睡眠质量。(*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床垫,具体来说是一种多功能床垫的改进技术。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多功能床垫整体一体化,不会因睡眠体位而改变肩膀及枕头部位的高低,如平卧转为侧卧时则枕头太低,而肩膀凸起压在床上,支撑起上半部分身体的重量,导致上肢体血气运行不畅而麻痹疲劳不适,又如侧卧转回平卧时则枕头过高,导致头部供血不足、缺氧、颈部疲劳,睡眠者睡眠时若多次翻身转动,由于头部与肩部的位置关系调节不当,大大影响睡眠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能自动根据使用者睡眠时的体位来调节床垫在睡眠者肩部与头部高度关系的多功能床垫。本技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包括垫体(1),垫体(1)内设置有枕座(2)、肩臂座(3)及内支架(4),所述枕座(2)及肩臂座(3)包括左右侧板(38)及主体(39),内支架(4)为顶面开口的厢状容器,肩臂座(3)与枕座(2)正向放置在内支架(4)里面,该枕座(2)及肩臂座()3下方设有联动升降装置(40)。联动升降装置(40)为杠杆联动升降装置,包括支柱(6),与枕座(2)、肩臂座(3)相接的支杆(7)及横梁(8),该支柱(6)与横梁(8)相交接处设有调节水平位置的调节器(41A),枕座(2)与肩臂座(3)通过支柱(6)上的杠杆联动升降装置连接。其中枕座(2)与支杆(7)连接处设有调节高度的调节器(41B),这些调节器均为螺栓螺母与腰形槽紧固结构。枕座(2)及肩臂座(3)左右侧板(38)的中间部位各设有导轨(42),该导轨(42)与内支架(4)侧板(38)的相应导槽(43)相适配。肩臂座(3)底部设有下陷制动器(9)。这个下陷制动器(9)包括固定在内支架(4)底板上的支架(10)及锁片弹簧(11),该锁片弹簧(11)的一端通过活页(12)固定在支架(10)的底部,它的外侧与安装于支架(10)上的手动调节螺钉(13)接触,它的内侧与下陷器锁插杆(14)接触,所述下陷器锁插杆(14)的另一端固定在肩臂座(3)底部,活动端设有弧度或斜角。联动升降装置(40)可以是气压装置,包括枕座(2)与肩臂座(3)下各设直径相等气囊(15),气囊(15)的一端固定在内支架(4)底板上,另一端与枕座(2)或肩臂座(3)接触,该气囊(15)间通过气管(16)连接,气管(16)上设有气压控制开关(17),肩臂座(3)下设有行程控制装置(18)。行程控制装置(18)由固定在肩臂座(3)下的行程杆(44)、固定在内支架(4)底板上的行程开关(45),及弹簧(46)与套筒(47)组成,行程开关(45)与气压控制开关(17)联动。联动升降装置(40)可以是液压装置,包括枕座(2)与肩臂座(3)下各设有直径相等的油压缸(23),油压缸(23)的一端固定在内支架(4)底板上,另一端带有活塞(24),这些油压缸(23)通过软管(25)连接,所述软管(25)上设有油压控制开关(26),所述肩臂座(3)下设有行程控制装置(18)。行程控制装置(18)由固定在肩臂座(3)下的行程杆、固定在内支架(4)底板上的行程开关(45),及弹簧(46)与套筒(47)组成,行程开关(45)与油压控制开关(26)连动。联动升降装置(40)还可以是齿轮齿条升降装置,包括固定在内支架(4)底板上的电机(19)、固定在肩臂座(3)下的行程控制装置(18)、齿轮齿条传动机构,该齿轮齿条传动机构由与电机(19)输出轴相连的齿轮(20)以及活动安装在枕座(2)下的齿条(21)组成,齿条(21)上设有双联开关(22),所述双联开关(22)与电机(19)连接。行程控制装置(18)由固定在肩臂座(3)下的行程杆(44)、设在行程杆(44)上的电路感应器(48),及弹簧(46)与套筒(47)组成,电路感应器(48)控制电机(19)正转与反转。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垫体(1)内设置有外支架(5),外支架(5)为顶面开口的厢状容器,外支架(5)叠放在内支架(4)外,内支架(4)、外支架(5)的两侧在靠近垫体(1)上端部位通过活动轴(27)连接。内支架(4)底板背部设有多条肋(28),外支架(5)底板与内支架(4)底板之间设有曲柄机构(29),该曲柄机构(29)上设有扭转弹簧(30),该扭转弹簧(30)的另一端固定在外支架(5)上,曲柄摇手通过外支架(5)侧壁上的孔与曲柄机构(29)相连,枕座(2)上设有枕头(31),该枕座(2)与枕头(31)通过导轨装置(32)连接。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垫体(1)在远离枕座(2)一端可设置一部或多部风扇(33),其中一部风扇(33)入风口处设有发热装置(34)。该发热装置(34)上设有恒温调节装置及自动温控开关,垫体(1)、肩臂座(3)及枕座(2)上设有多个通风孔(35),在寒冷的季节,把风扇(33)的进风口关闭,开启其中带发热装置(34)的风扇(33),通过恒温调节装置适当调节床垫内暖气的温度,当温度达到设定值时,自动温控开关断开,保证发热器工作时的安全性。在天气炎热的季节可通过开关把发热装置(34)关掉,打开风扇(33)的进风口,开启风扇(33)吹风散热,使风通过垫体(1)内部的结构向垫体(1)及枕座(2)与肩臂座(3)上设置的通风孔(35)流通,可达到人体睡眠时的整体受风。垫体(1)内可设置有多个振动器(36),垫体(1)在远离枕座(2)一端可设有一个或多个摇摆器(37),垫体(1)周围可设置有音响娱乐设备。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本技术采用在垫体(1)前端增加枕座(2)及肩臂座(3),使用者利用水平调节器(41A)与高度调节器(41B)调节好平卧和侧卧时枕座(2)所需要的高度,然后利用肩联动升降装置(40)在睡眠中自动调节枕座(2)与肩臂座(3)的位置关系,以适应睡眠者在熟睡转动体位时头部与肩部的高低位置关系,本技术的人性化设计,使睡眠者在睡眠过程中,不会因睡眠体位而导致血气运行不畅,或麻痹疲劳不适,大大改善了睡眠阶段的睡眠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多功能床垫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杠杆联动升降装置示意图;图3为图1的下陷制动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多功能床垫的内支架提升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气压装置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3中油压装置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4中齿轮齿条升降装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 如附图1、图3所示,一种多功能床垫,包括垫体1,垫体1内设置有一枕座2、肩臂座3及内支架4,枕座2及肩臂座3下方设有联动升降装置40,肩臂座3底部设有下陷制动器9。枕座2与肩臂座3均为木架结构与软包组合,该木架结构包括左右侧板38及主体39,软包固定在主体39的上表面,主体39的前后侧设有前后贯通的通风孔35。内支架4为顶面开口的厢状容器,亦为木架结构,内支架4侧板上设有垂直的导槽43,肩臂座3与枕座2两侧设有导轨42,导轨42与导槽43配合,可将肩臂座3与枕座2正向放置在内支架4里面。如附图2所示,枕座2、肩臂座3与杠杆联动升降装置结合。杠杆联动升降装置包括支柱6,分别与枕座2、肩臂座3相连的支杆7及横梁8,该支柱6与横梁8相交接处设有调节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床垫,包括垫体(1),其特征在于:垫体(1)内设置有枕座(2)、肩臂座(3)及内支架(4),所述枕座(2)及肩臂座(3)包括左右侧板(38)及主体(39),内支架(4)为顶面开口的厢状容器,肩臂座(3)与枕座(2)正向放置在内支架(4)里面,该枕座(2)及肩臂座(3)下方设有联动升降装置(4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追,
申请(专利权)人:周追,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