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8726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14: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风装置,包括T型的壳体,设于壳体T型底部的进风口及设于壳体T型两端的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处设有吸风机,靠近出风口处的壳体内壁之间还安装有表冷器,所述T型两个垂直处的壳体内壁之间均安装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壳体内分隔成与进风口相通的缓冲腔、与两端出风口分别相通的两个降温腔,两处的所述分隔板上均开设有通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缓冲腔来实现对进入热气的速度及温度上进行初步的降低,对热气后期进入降温腔经过表冷器热交换时起到降低热交换速度,延长热交换时间的有意效果;该冷风装置中设有的排水结构可以有效的防止冷凝水残留在壳体内的现象。

A cold air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风装置
本技术涉及制冷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冷风装置。
技术介绍
制冷又称冷冻,将物体温度降低到或维持在自然环境温度以下。实现制冷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天然冷却,一是人工制冷。天然冷却利用天然冰或深井水冷却物体,但其制冷量(即从被冷却物体取走的热量)和可能达到的制冷温度往往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天然冷却是一传热过程。人工制冷是利用制冷设备加入能量,使热量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转移的一种属于热力学过程的单元操作。制冷系统由四个基本部分即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蒸发器组成。由铜管将四大件按一定顺序连接成一个封闭系统,系统内充注一定量的制冷剂。现有的冷风装置中进风口进入的热风会直接单纯的经过表冷器进行冷却处理之后再从出风口排出,风速过快,经过表冷器的热交换时间非常短,最终引起制冷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冷风装置中进风口进入的热风会直接单纯的经过表冷器进行冷却处理之后再从出风口排出,风速过快,经过表冷器的热交换时间非常短,最终引起制冷效果不佳。为此,提供了一种冷风装置。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冷风装置,包括T型的壳体,设于壳体T型底部的进风口及设于壳体T型两端的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处设有吸风机,靠近出风口处的壳体内壁之间还安装有表冷器,所述T型两个垂直处的壳体内壁之间均安装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壳体内分隔成中间与进风口相通的缓冲腔、两端与出风口分别相通的两个降温腔,两处的所述分隔板上均开设有使缓冲腔与两个降温腔连通的通风口。优选地,所述表冷器、分隔板与出风口均相互平行。优选地,所述通风口开设于所述分隔板的中心位置,每个通风口的两侧分别与各自对应表冷器的两侧之间连接有扩散板。优选地,每个所述表冷器底部的壳体上均向下凹陷形成条形的凹形槽,所述凹形槽沿所述表冷器底边延伸方向开设,所述表冷器底部为水平面且底部两侧边缘固定于凹形槽内壁上,表冷器底部与凹形槽的凹形内壁之间形成间隙且该间隙下方的凹形槽开设有通水孔,通水孔下方连通有通水管。优选地,所述凹形槽宽度内径大于表冷器底部宽度,所述凹形槽是内部为空腔的凹形腔体,且表冷器两侧的该凹形腔体表面上均开设有与内部空腔连通的防溢水孔;所述防溢水孔通过内部空腔与通水孔连通。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通过设置有缓冲腔来实现对进入热气的速度及温度上进行初步的降低,对热气后期进入降温腔经过表冷器热交换时起到降低热交换速度,延长热交换时间的有意效果;该冷风装置中设有的排水结构可以有效的防止冷凝水残留在冷风装置壳体内的现象,提高排水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俯视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主视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冷风装置,包括T型的壳体,设于壳体T型底部的进风口10及设于壳体T型两端的出风口20,所述进风口10处设有吸风机101,靠近出风口20处的壳体内壁之间还安装有表冷器30,所述T型两个垂直处的壳体内壁之间均安装有分隔板14,所述分隔板14将壳体内分隔成中间与进风口10相通的缓冲腔11、两端与出风口20分别相通的两个降温腔12,两处的所述分隔板14上均开设有使缓冲腔11与两个降温腔12连通的通风口141。通风口141内径最佳为分隔板14内径的1/2至2/3,太小影响制冷效率,太大热气很快容易进入降温腔12,起不到缓冲作用。所述表冷器30、分隔板14与出风口20均相互平行。由于分隔板14的部分限制,经过进风口10进入的热气先在缓冲腔11内不得快速进入降温腔12,在缓冲腔11内壁上撞击形成各种方向的气流,使热气流动速度得到一定的下降,温度也得到了初步的下降,最终全部进入降温腔12内经过表冷器30进行热交换,实现温度冷却,冷却后的空气从出风口20排出。所述通风口141开设于所述分隔板14的中心位置,每个通风口141的两侧分别与各自对应表冷器30的两侧之间连接有扩散板13,从通风口141进入的热气太过紧密,不利于热气均匀分布到表冷器30上,通过扩散板13的设置,使得热气可以均匀的分布在表冷器30上,提高了热气冷却的效率,也提高了表冷器30的整体利用率,也避免了由于表冷器30利用不均匀发生冷凝水的凝固现象。如图2、3所示,每个所述表冷器30底部的壳体上均向下凹陷形成条形的凹形槽40,所述凹形槽40沿所述表冷器30底边延伸方向开设,所述表冷器30底部为水平面且底部两侧边缘固定于凹形槽40内壁上,表冷器30底部与凹形槽40的凹形内壁之间形成间隙且该间隙下方的凹形槽40开设有通水孔42,通水孔42下方连通有通水管50。所述凹形槽40宽度内径大于表冷器30底部宽度,所述凹形槽40是内部为空腔的凹形腔体,且表冷器30两侧的该凹形腔体表面上均开设有与内部空腔连通的防溢水孔41;所述防溢水孔41通过内部空腔与通水孔42连通。经过表冷器30冷却之后产生的冷凝水会滑入凹形槽40,并从通水孔42中流向通水管50,最终排出。冷凝水排出时过多或者速度过快,通水孔42来不及完全排出的情况下,防溢水孔41可以防止冷凝水从凹形槽40两侧溢出进而污染冷风装置壳体内壁的现象。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风装置,包括T型的壳体,设于壳体T型底部的进风口(10)及设于壳体T型两端的出风口(20),所述进风口(10)处设有吸风机(101),靠近出风口(20)处的壳体内壁之间还安装有表冷器(30),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两个垂直处的壳体内壁之间均安装有分隔板(14),所述分隔板(14)将壳体内分隔成中间与进风口(10)相通的缓冲腔(11)、两端与出风口(20)分别相通的两个降温腔(12),两处的所述分隔板(14)上均开设有使缓冲腔(11)与两个降温腔(12)连通的通风口(14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风装置,包括T型的壳体,设于壳体T型底部的进风口(10)及设于壳体T型两端的出风口(20),所述进风口(10)处设有吸风机(101),靠近出风口(20)处的壳体内壁之间还安装有表冷器(30),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两个垂直处的壳体内壁之间均安装有分隔板(14),所述分隔板(14)将壳体内分隔成中间与进风口(10)相通的缓冲腔(11)、两端与出风口(20)分别相通的两个降温腔(12),两处的所述分隔板(14)上均开设有使缓冲腔(11)与两个降温腔(12)连通的通风口(1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冷器(30)、分隔板(14)与出风口(20)均相互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141)开设于所述分隔板(14)的中心位置,每个通风口(141)的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杰俞昌青樊振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世纪捷联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