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化河道生态净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97177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7: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强化河道生态净化方法,沿主河道水流方向依次设置前段浮动湿地拦截、中段沉水植物富氧区、末段挺水浮叶净化区。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强化河道生态净化方法,利用河道结合表流人工湿地技术,将河道打造成河道净化反应器,强化河道的水体净化能力,进一步消减工业农业尾水中的氮磷,改善河流水质,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

A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river ecological purif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强化河道生态净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河道净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强化河道生态净化方法。
技术介绍
河流是陆源污染物最终的排放途径,具有一定的水质净化功能,主要包括稀释作用、沉淀作用、微生物衰减过程及耗氧-复氧作用,目前很多小河流的生态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自净能力比较弱,为了改善河流水质,先在污水处理厂中对生活、工业废水进行处理,然后再排入河流中,但是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排除的水中还存在着一定量的污染物,进入河流后会影响河流的水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强化河道生态净化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强化河道生态净化方法,沿主河道水流方向依次设置前段浮动湿地拦截、中段沉水植物富氧区、末段挺水浮叶净化区,河道的前段设置浮动湿地拦截、河道的中段设置沉水植物富氧区和河道的末段设置挺水浮叶净化区,所述浮动湿地拦截是通过在支浜汇入处设置多重组合型浮动湿地拦截消减汇入河道的污染物,所述沉水植物富氧区是通过在河道底部种植不同品种的沉水植物,所述挺水浮叶净化区是通过在河道底部种植不同品种的挺水及浮叶植物,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前段浮动湿地拦截:组合型浮动湿地布置在河道支浜的汇入口处,组合型浮动湿地由浮动湿地单体拼接而成,所述浮动湿地单体呈长方体,包括上层区域、中层区域和下层区域,上层区域种植水生经济植物,高度为20cm;中层区域笼养滤食性水生动物贝类,高度为30cm;下层区域悬挂兼具软性及半软性特征的人工介质,人工介质底部设重物,高度为60cm;步骤二:中段沉水植物富氧区:河道中段两侧有种植挺水植物作为缓冲带,其中部水深1m,断面的长为350m、宽为20-30m,种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包括轮叶黑藻、穗状狐尾藻、苦草、菹草和金鱼藻;步骤三:末段挺水浮叶净化区:河道中段两侧有种植挺水植物作为缓冲带,其中部水深1m,其断面的长为350m、宽为20-30m,种植挺水及浮叶植物,挺水及浮叶植物包括轮香蒲、芦苇和睡莲。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浮动湿地单体的长、宽、高分别为1m、1m、1.1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强化河道生态净化方法,利用河道结合表流人工湿地技术,将河道打造成河道净化反应器,强化河道的水体净化能力,进一步消减工业农业尾水中的氮磷,改善河流水质,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强化河道生态净化方法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包括:一种强化河道生态净化方法,沿主河道水流方向依次设置前段浮动湿地拦截、中段沉水植物富氧区、末段挺水浮叶净化区,河道的前段设置浮动湿地拦截、河道的中段设置沉水植物富氧区和河道的末段设置挺水浮叶净化区,所述浮动湿地拦截是通过在支浜汇入处设置多重组合型浮动湿地拦截消减汇入河道的污染物,所述沉水植物富氧区是通过在河道底部种植不同品种的沉水植物,增加水体中的含氧量,所述挺水浮叶净化区是通过在河道底部种植不同品种的挺水及浮叶植物,创造兼氧的环境,并且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前段浮动湿地拦截:组合型浮动湿地布置在河道支浜的汇入口处,主要拦截支浜污染物的汇入,组合型浮动湿地由浮动湿地单体拼接而成,所述浮动湿地单体呈长方体,其长、宽、高分别为1m、1m、1.1m,包括上层区域、中层区域和下层区域,上层区域为水生植物区,种植水生经济植物,高度为20cm;中层区域为水生动物区,笼养滤食性水生动物贝类,利用贝类的滤食作用去除污染物,并通过贝类的消化作用大幅度提高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降解性,高度为30cm;下层区域悬挂兼具软性及半软性特征的人工介质,大量富集微生物,形成高效生物膜净化区,人工介质底部设重物以克服水的浮力,尽量保证其竖直,高度为60cm。步骤二:中段沉水植物富氧区:中段沉水植物富氧区的作用是为水体增加氧含量,水体进入沉水植物区后,通过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为水体富氧,河道中段两侧有种植挺水植物作为缓冲带,其中部水深1m,断面的长为350m、宽为20-30m,种植兼顾冬季和夏季的沉水植物,沉水植物以轮叶黑藻、穗状狐尾藻、苦草、菹草等为主,同时搭配金鱼藻等的沉水植物群落。步骤三:末段挺水浮叶净化区:末段挺水浮叶净化区的作用是在项目水质富氧后,通过挺水及浮叶植物,为项目区创造兼氧的环境,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河道中段两侧有种植挺水植物作为缓冲带,其中部水深1m,其断面的长为350m、宽为20-30m,种植兼顾冬季和夏季的水生植物群落,挺水及浮叶植物以香蒲、芦苇、睡莲为主,同时辅以少量的其它挺水及浮叶植物,丰富景观层次。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氮磷去除能力强,运转维护管理方便、工程基建和运转费用低以及对负荷变化适应能力强等特点,适应于污水处理厂尾水的处理,可以起到尾水净化的效果,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到河流生态系统中,将河道打造成河道净化反应器,强化河道的水体净化能力,可以进一步消减尾水中的氮磷。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强化河道生态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沿主河道水流方向依次设置前段浮动湿地拦截、中段沉水植物富氧区、末段挺水浮叶净化区,河道的前段设置浮动湿地拦截、河道的中段设置沉水植物富氧区和河道的末段设置挺水浮叶净化区,所述浮动湿地拦截是通过在支浜汇入处设置多重组合型浮动湿地拦截消减汇入河道的污染物,所述沉水植物富氧区是通过在河道底部种植不同品种的沉水植物,所述挺水浮叶净化区是通过在河道底部种植不同品种的挺水及浮叶植物,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一:前段浮动湿地拦截:组合型浮动湿地布置在河道支浜的汇入口处,组合型浮动湿地由浮动湿地单体拼接而成,所述浮动湿地单体呈长方体,包括上层区域、中层区域和下层区域,上层区域种植水生经济植物,高度为20 cm;中层区域笼养滤食性水生动物贝类,高度为30 cm;下层区域悬挂兼具软性及半软性特征的人工介质,人工介质底部设重物,高度为60 cm;/n步骤二:中段沉水植物富氧区:河道中段两侧有种植挺水植物作为缓冲带,其中部水深1 m,断面的长为350 m、宽为20-30 m,种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包括轮叶黑藻、穗状狐尾藻、苦草、菹草和金鱼藻;/n步骤三:末段挺水浮叶净化区:河道中段两侧有种植挺水植物作为缓冲带,其中部水深1 m,其断面的长为350 m、宽为20-30 m,种植挺水及浮叶植物,挺水及浮叶植物包括轮香蒲、芦苇和睡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强化河道生态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沿主河道水流方向依次设置前段浮动湿地拦截、中段沉水植物富氧区、末段挺水浮叶净化区,河道的前段设置浮动湿地拦截、河道的中段设置沉水植物富氧区和河道的末段设置挺水浮叶净化区,所述浮动湿地拦截是通过在支浜汇入处设置多重组合型浮动湿地拦截消减汇入河道的污染物,所述沉水植物富氧区是通过在河道底部种植不同品种的沉水植物,所述挺水浮叶净化区是通过在河道底部种植不同品种的挺水及浮叶植物,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前段浮动湿地拦截:组合型浮动湿地布置在河道支浜的汇入口处,组合型浮动湿地由浮动湿地单体拼接而成,所述浮动湿地单体呈长方体,包括上层区域、中层区域和下层区域,上层区域种植水生经济植物,高度为20cm;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树青傅海峰张轩波杨棠武陈佳秋安迪
申请(专利权)人: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