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颈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6554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5: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用颈枕,包含至少一个第一颈枕部、至少一个第二颈枕部、垫板和若干个弹簧,所有所述第一颈枕部和所有所述第二颈枕部均设于所述垫板的同一侧,每个所述第一颈枕部与所述垫板之间连接有若干个所述弹簧,每个所述第二颈枕部与所述垫板之间连接有若干个所述弹簧。该车用颈枕具有符合人体工程学结构、使用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当压力作用于该车用颈枕时,弹簧的回弹可对颈部起到反向支撑和缓冲作用,能缓解长时间驾驶给颈部带来的不适感,提高驾驶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A car neck pil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颈枕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特别是一种车用颈枕。
技术介绍
车辆作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出行工具,人们对其驾驶过程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都有较高要求。普通车辆中所使用的座椅头枕常不具备颈部支撑功能,长时间驾驶易引起颈部酸胀等不适感,甚至导致颈椎病。当车辆被追尾时,很多驾驶员会遭受第二次的伤害,这个二次伤害就是由于车辆撞击后缺乏一个缓冲装置,且座椅的硬度比较大,这样就导致了颈部和座椅的撞击,从而造成损伤。且车辆座椅在装配颈枕后,若与人体颈部正常生理曲线及弧度不适配,反而将加大患颈椎病的机率。目前市场上的颈枕在所选填充物上,多以普通棉花材质为主,质地较软,弹性较差,不能较好地贴合人体颈椎,而新型的太空记忆棉材质虽能记录人体生理曲度,但由于驾驶室内环境复杂,太空记忆棉的温感和慢回弹特性会导致体验感欠佳,且其造价成本较高。并且现有的颈枕多为传统的单层条形,功能单一,仅能起正面的支撑和缓冲作用,而在转弯时无法提供侧向的支撑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颈枕中质地较软,弹性较差,不能较好地贴合人体颈部,并且造价成本较高的问题,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用颈枕,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一个第一颈枕部(1)、至少一个第二颈枕部(2)、垫板(3)和若干个弹簧(4),所有所述第一颈枕部(1)和所有所述第二颈枕部(2)均设于所述垫板(3)的同一侧,每个所述第一颈枕部(1)与所述垫板(3)之间连接有若干个所述弹簧(4),每个所述第二颈枕部(2)与所述垫板(3)之间连接有若干个所述弹簧(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颈枕,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一个第一颈枕部(1)、至少一个第二颈枕部(2)、垫板(3)和若干个弹簧(4),所有所述第一颈枕部(1)和所有所述第二颈枕部(2)均设于所述垫板(3)的同一侧,每个所述第一颈枕部(1)与所述垫板(3)之间连接有若干个所述弹簧(4),每个所述第二颈枕部(2)与所述垫板(3)之间连接有若干个所述弹簧(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板(3)上设有凹槽(5),所有所述弹簧(4)均设于所述凹槽(5)内,每个所述第一颈枕部(1)的外边缘和每个所述第二颈枕部(2)的外边缘均超出所述凹槽(5)的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用颈枕,其特征在于,包含两个所述第一颈枕部(1)和两个所述第二颈枕部(2),所有所述第一颈枕部(1)和所有所述第二颈枕部(2)均为板状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用颈枕,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板状构件的横截面均为等腰三角形,所有所述板状构件的侧面均为弧形面,每相连两个弧形面之间是圆滑过渡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用颈枕,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板状构件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所有所述板状构件以所述垫板(3)中心呈四叶草结构分布,每个所述板状构件的其中一个角位于所述垫板(3)中心区域,所述角为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西希林欢李抗夏郑林辉杜申梅罗茜赵锐刘世洲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中医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