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以提升雨污水利用系统的布设效率,改善雨污水的处治效果、保护施工环境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适用于施工现场污水处理工程。
技术介绍
受自然降水和工程施工用水影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形成一定量的雨污水。雨污水若直接排入城市管网,不但会造成水质污染,而且会在一定程度是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施工场地雨污水的循环利用工程中,尚需解决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效率提升、底部废渣高效沉淀、过滤效果改善等问题。现有技术中已有一种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废水循环装置、动力装置和控制装置,废水循环装置包括设置在拟建建筑四周的导流沟、与导流沟连通的集水井、用于过滤沉淀废水中杂质的净化池和与净化池连接的水循环管路,净化池包括沉淀池、过滤池和蓄水池,动力装置包括潜水泵、排污泵、将蓄水池中的再生水输送至用水管路的第一多级泵和将自来水输送至用水管路的第二多级泵,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和与控制器连接的第一水位传感器、第二水位传感器、第三水位传感器和第四水位传感器,以及第一定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布设在地基土层(5)上,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式排水沟(1)、装配式沉淀池(2)、装配式集水井(3)、抽水装置(20);/n其中装配式沉淀池(2)和装配式集水井(3)布设在地基土层(5)内,装配式排水沟(1)布设在装配式沉淀池(2)的一侧且与装配式沉淀池(2)连通;装配式沉淀池(2)和装配式集水井(3)设计为阶梯状;/n其中装配式沉淀池(2)至少包括依次连通的呈阶梯状布设的第一沉淀池(7)、第二沉淀池(9)和第三沉淀池(13),第一沉淀池(7)相接装配式排水沟(1)的池壁上设置有第一连通管(8),第二沉淀池(9)靠近第一沉淀池(7)的池壁设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布设在地基土层(5)上,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式排水沟(1)、装配式沉淀池(2)、装配式集水井(3)、抽水装置(20);
其中装配式沉淀池(2)和装配式集水井(3)布设在地基土层(5)内,装配式排水沟(1)布设在装配式沉淀池(2)的一侧且与装配式沉淀池(2)连通;装配式沉淀池(2)和装配式集水井(3)设计为阶梯状;
其中装配式沉淀池(2)至少包括依次连通的呈阶梯状布设的第一沉淀池(7)、第二沉淀池(9)和第三沉淀池(13),第一沉淀池(7)相接装配式排水沟(1)的池壁上设置有第一连通管(8),第二沉淀池(9)靠近第一沉淀池(7)的池壁设置有第二连通管(10)和第三连通管(11),第三沉淀池(13)与第二沉淀池(9)相接的池壁上设置第二连通管(10)和第四连通管(14),第三沉淀池(13)与装配式集水井(3)之间的池壁上设置第二连通管(10)和第五连通管(16);第二沉淀池(9)的内部设置第一反滤层(12),其中第一反滤层(12)设置高度低于第三连通管(11)的高度,高于第四连通管(14)的高度;第三沉淀池(13)的内部设置第二反滤层(15),其中第二反滤层(15)的高度低于第四连通管(14)的高度,高于第五连通管(16)的高度;
其中装配式集水井(3)内设置抽水装置,其中抽水装置的抽水管道(18)伸入装配式集水井(3),其中抽水管道(18)的底部连接汇水管口(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三连通管(11)面向第一沉淀池(7)侧设置第一反滤板(22),第四连通管(14)面向第二沉淀池(9)侧设置第二反滤板(23),在第五连通管(16)面向第三沉淀池(13)侧设置第三反滤板(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反滤板(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卫屏,叶敏,郑肖,
申请(专利权)人:华神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