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小燕专利>正文

一种配电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5143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1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配电柜,包括柜体,在所述柜体的前端铰接有两扇可对向打开的柜门,在所述柜体的底部焊接有四个具有内螺纹的管套,在所述管套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垫脚,在所述柜体的底部位置处设置有一提供冷风的风机,风机从柜体的外底部处进风,向着柜体的内部送风,在所述柜体的后端面的靠近顶部位置处设置有多个条形的出风槽;从风机处送出的冷风送入至上板件和下板件之间,并且穿过上板件后作用在电气设备的底部,随着风机送入的冷风中包含的颗粒物大部分被收集在上板件和下板件之间,易于对堆积在上板件和下板件上的灰尘颗粒进行清理,同时上板件和下板件之间所形成的缝隙不会被堵塞,可以保证正常的通风冷却。

A kind of distribution cabin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配电柜
本技术涉及一种配电柜。
技术介绍
配电柜(箱)分动力配电柜(箱)和照明配电柜(箱)、计量柜(箱),是配电系统的末级设备。配电柜是电动机控制中心的统称。配电柜使用在负荷比较分散、回路较少的场合;电动机控制中心用于负荷集中、回路较多的场合。它们把上一级配电设备某一电路的电能分配给就近的负荷。这级设备应对负荷提供保护、监视和控制。室内配电柜我们在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散热问题,以我们常见的机房配电柜为例,散热主要是通过底部的风机送入冷风,再经由柜体表面的散热槽将换热后的热风排出,实现柜体内部的散热,但是由于柜体的内部安装有较多的电气元件,各个电气元件之间会产生阻挡,因此虽然柜体的内部整体温度可以维持正常,但是部分被遮挡的电气元件的散热效果相对较差。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可以实现冷风的均匀分布,增加散热效果的配电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实现冷风的均匀分布,增加散热效果的配电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配电柜,包括柜体,在所述柜体的前端铰接有两扇可对向打开的柜门,在所述柜体的底部焊接有四个具有内螺纹的管套,在所述管套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垫脚,在所述柜体的底部位置处设置有一提供冷风的风机,风机从柜体的外底部处进风,向着柜体的内部送风,在所述柜体的后端面的靠近顶部位置处设置有多个条形的出风槽,出风槽的竖向的高度为0.2mm~0.4mm,横向的长度为50mm~80mm,在所述柜体的内左右端面处对称设置有滑道,所述滑道的上下端处均设置有耳部,耳部与所述柜体之间配合有螺丝,所述滑道具有滑槽,在两个相对称的滑道之间装配有上板件和下板件,所述上板件具有一个向上凸起的凸面,所述下板件具有一个向下凹的凹面,在所述凸面和所述凹面之间形成一个宽度为10mm~20mm的缝隙,所述上板件和下板件的两端相互重合后配合在所述滑槽内,在所述上板面的表面均布有通风孔,在所述柜体的内后端面处布置有一风道,所述风道的上端封闭,在所述风道的前端面处注塑形成有风管,所述风管插入至缝隙处,所述风道的下端注塑形成有水平部分,在水平部分的下端设置有进风口,所述风机的上端插入至进风口内,进风口处装配有卡箍,卡箍收紧后所述风机与进风口之间密封。优选地,在所述风机的进风位置处螺纹连接有一金属网罩,金属网罩的网孔尺寸为100~600目。优选地,所述凸面的表面设置有多个散热槽,当在凸面的上方安装电气设备时,散热槽与电气设备的底部之间形成装配间隙,所述通风孔位于所述散热槽内;平面接触可能导致送出的冷风不能较好的分布在电气设备的底部,导致电气设备的底部散热变差,为此,我们将凸面上设置了多个散热槽,散热槽处贯穿设置通风孔,该结构可以避免通风孔被电气设备的底面堵塞,可以实现有效的散热。优选地,所述风道的后端面处注塑形成有条形槽,所述条形槽竖向贯穿所述风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承托电气设备的结构由上板件和下板件组成,从风机处送出的冷风送入至上板件和下板件之间,并且穿过上板件后作用在电气设备的底部,随着风机送入的冷风中包含的颗粒物大部分被收集在上板件和下板件之间,而上板件和下板件是活动安装的,可分离,易于对堆积在上板件和下板件上的灰尘颗粒进行清理,同时上板件和下板件之间所形成的缝隙不会被堵塞,可以保证正常的通风冷却;2)上板件和下板件可灵活的拆装,易于对柜体的内部空间进行灵活的调整;3)风机处产生的冷风是通过风道进行输送的,因此所产生的风力只能在缝隙处释放,增加冷风的作用效果,同时也让冷风的布置更加的均匀。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在拆除柜门状态下的主视图;图3为A处放大图;图4为风道的侧视图;图5为上板件的立体图;图6为上板件在实施状态下的主视图;图7为风道在实施状态下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另一端”、“外侧”、“上”、“内侧”、“水平”、“同轴”、“中央”、“端部”、“长度”、“外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套接”、“连接”、“贯穿”、“插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至图5所示的一种配电柜,包括柜体1,在所述柜体1的前端铰接有两扇可对向打开的柜门2,在所述柜体1的底部焊接有四个具有内螺纹的管套3,在所述管套3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垫脚4,在所述柜体1的底部位置处设置有一提供冷风的风机5,风机5从柜体1的外底部处进风,向着柜体1的内部送风,风机5的功率为35~55W,在所述柜体1的后端面的靠近顶部位置处设置有多个条形的出风槽101,出风槽101的竖向的高度为0.2mm,横向的长度为60mm,在所述柜体1的内左右端面处对称设置有滑道6,所述滑道6的上下端处均设置有耳部601,耳部601与所述柜体1之间配合有螺丝611,所述滑道6具有滑槽602,在两个相对称的滑道6之间装配有上板件7和下板件8,所述上板件7具有一个向上凸起的凸面701,所述下板件8具有一个向下凹的凹面801,在所述凸面701和所述凹面801之间形成一个宽度为16mm的缝隙9,所述上板件7和下板件8的两端相互重合后配合在所述滑槽602内,在所述上板面7的表面均布有通风孔711,在所述柜体1的内后端面处布置有一风道10,所述风道10的上端封闭,在所述风道10的前端面处注塑形成有风管11,所述风管11插入至缝隙9处,所述风道10的下端注塑形成有水平部分12,在水平部分12的下端设置有进风口13,所述风机5的上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配电柜,包括柜体,在所述柜体的前端铰接有两扇可对向打开的柜门,在所述柜体的底部焊接有四个具有内螺纹的管套,在所述管套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垫脚,在所述柜体的底部位置处设置有一提供冷风的风机,风机从柜体的外底部处进风,向着柜体的内部送风,在所述柜体的后端面的靠近顶部位置处设置有多个条形的出风槽,出风槽的竖向的高度为0.2mm~0.4mm,横向的长度为50mm~80mm,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柜体的内左右端面处对称设置有滑道,所述滑道的上下端处均设置有耳部,耳部与所述柜体之间配合有螺丝,所述滑道具有滑槽,在两个相对称的滑道之间装配有上板件和下板件,所述上板件具有一个向上凸起的凸面,所述下板件具有一个向下凹的凹面,在所述凸面和所述凹面之间形成一个宽度为10mm~20mm的缝隙,所述上板件和下板件的两端相互重合后配合在所述滑槽内,在所述上板件的表面均布有通风孔,在所述柜体的内后端面处布置有一风道,所述风道的上端封闭,在所述风道的前端面处注塑形成有风管,所述风管插入至缝隙处,所述风道的下端注塑形成有水平部分,在水平部分的下端设置有进风口,所述风机的上端插入至进风口内,进风口处装配有卡箍,卡箍收紧后所述风机与进风口之间密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电柜,包括柜体,在所述柜体的前端铰接有两扇可对向打开的柜门,在所述柜体的底部焊接有四个具有内螺纹的管套,在所述管套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垫脚,在所述柜体的底部位置处设置有一提供冷风的风机,风机从柜体的外底部处进风,向着柜体的内部送风,在所述柜体的后端面的靠近顶部位置处设置有多个条形的出风槽,出风槽的竖向的高度为0.2mm~0.4mm,横向的长度为50mm~80mm,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柜体的内左右端面处对称设置有滑道,所述滑道的上下端处均设置有耳部,耳部与所述柜体之间配合有螺丝,所述滑道具有滑槽,在两个相对称的滑道之间装配有上板件和下板件,所述上板件具有一个向上凸起的凸面,所述下板件具有一个向下凹的凹面,在所述凸面和所述凹面之间形成一个宽度为10mm~20mm的缝隙,所述上板件和下板件的两端相互重合后配合在所述滑槽内,在所述上板件的表面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小燕
申请(专利权)人:高小燕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