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比色皿,包括比色皿主体,比色皿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号透光面与二号透光面,且一号透光面与二号透光面的厚度相同,一号透光面与二号透光面的前端固定安装有一号毛面,一号透光面与二号透光面的后端固定安装有二号毛面,靠近二号透光面一侧的二号毛面上开设有一号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比色皿,能够对插入内部的排液管进行固定安装,不遮挡光路并对光的能量没有影响,同时使得液体通过二号凹槽进入排液管实现液体的完全排空,避免影响下次测量浓度,能够使出射光强度不受比色皿坡度的影响,使得光源发散的角度和比色皿底部的坡度尽量保持一致性,达到不会削弱光能量的效果,带来更好的使用前景。
A kind of cuvet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比色皿
本技术涉及比色皿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比色皿。
技术介绍
比色皿是一种用于光谱分析的装备仪器,其主要是由石英粉烧制的石英比色皿,也有微量、半微量、荧光等比色皿出现,比色皿一般为长方体,其底及两侧为磨毛玻璃,另两面为光学玻璃制成的透光面采用熔融一体、玻璃粉高温烧结和胶粘合而成;现有的应用于全自动测油仪仪器的比色皿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传统的比色皿在插入排液管时,无法对其进行固定,会遮挡部分入射光,从而削弱光能量,进而影响测量的结果,其次,传统的平底比色皿不仅无法在排废时排放彻底,有少量残留,而且还会造成测量结果的误差(测量结果是根据光的入射光和出射光的能量来计算所得),给人们的使用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比色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比色皿,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比色皿,包括比色皿主体,所述比色皿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号透光面与二号透光面,且一号透光面与二号透光面的厚度相同,所述一号透光面与二号透光面的前端固定安装有一号毛面,所述一号透光面与二号透光面的后端固定安装有二号毛面,靠近所述二号透光面一侧的二号毛面上开设有一号凹槽。优选的,所述二号毛面的厚度为一号毛面的两倍,所述一号毛面的厚度与一号透光面和二号透光面的厚度相同。优选的,所述比色皿主体的内部底端固定安装有斜面板,且斜面板位于一号毛面的内壁底端,所述斜面板的另一侧开设有二号凹槽,且二号凹槽与一号凹槽相通连接。优选的,所述一号凹槽的内部插接有排液管,且排液管的底端位于二号凹槽的一侧,所述排液管的外径与一号凹槽的内径宽度相同,且排液管与一号凹槽的侧壁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斜面板的一侧的高度为3.4cm,所述斜面板的另一侧的高度为0.5cm,所述比色皿主体的底部的高度为3.5c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的一号凹槽,能够对插入内部的排液管进行固定安装,不遮挡光路并对光的能量没有影响,同时底部安装的斜面板便于液体流入二号凹槽,使得液体通过二号凹槽进入排液管实现液体的完全排空,满足排废没有残留,避免影响下次测量浓度;2、通过设置的斜面板,将斜面板的一侧的高度设置成3.4cm,另一侧的高度设置成0.5cm,比色皿主体的底部的高度设置成3.5cm,能够使出射光强度不受比色皿坡度的影响,使得光源发散的角度和比色皿底部的坡度尽量保持一致性,达到不会削弱光能量的效果。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比色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比色皿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比色皿的局部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比色皿的另一视角的局部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比色皿的斜面板高度标注示意图。图中:1、比色皿主体;2、一号透光面;3、一号毛面;4、二号透光面;5、排液管;6、一号凹槽;7、二号毛面;8、斜面板;9、二号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4所示,一种比色皿,包括比色皿主体1,比色皿主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号透光面2与二号透光面4,且一号透光面2与二号透光面4的厚度相同,一号透光面2与二号透光面4的前端固定安装有一号毛面3,一号透光面2与二号透光面4的后端固定安装有二号毛面7,靠近二号透光面4一侧的二号毛面7上开设有一号凹槽6。二号毛面7的厚度为一号毛面3的两倍,一号毛面3的厚度与一号透光面2和二号透光面4的厚度相同。比色皿主体1的内部底端固定安装有斜面板8,且斜面板8位于一号毛面3的内壁底端,斜面板8的另一侧开设有二号凹槽9,且二号凹槽9与一号凹槽6相通连接。一号凹槽6的内部插接有排液管5,且排液管5的底端位于二号凹槽9的一侧,排液管5的外径与一号凹槽6的内径宽度相同,且排液管5与一号凹槽6的侧壁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一号凹槽6,能够对插入内部的排液管5进行固定安装,不遮挡光路并对光的能量没有影响,同时底部安装的斜面板8便于液体流入二号凹槽9,使得液体通过二号凹槽9进入排液管5实现液体的完全排空,满足排废没有残留,避免影响下次测量浓度。实施例2如图1-4所示,一种比色皿,包括比色皿主体1,比色皿主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号透光面2与二号透光面4,且一号透光面2与二号透光面4的厚度相同,一号透光面2与二号透光面4的前端固定安装有一号毛面3,一号透光面2与二号透光面4的后端固定安装有二号毛面7,靠近二号透光面4一侧的二号毛面7上开设有一号凹槽6。比色皿主体1的内部底端固定安装有斜面板8,且斜面板8位于一号毛面3的内壁底端,斜面板8的另一侧开设有二号凹槽9,且二号凹槽9与一号凹槽6相通连接。斜面板8的一侧的高度为3.4cm,斜面板8的另一侧的高度为0.5cm,比色皿主体1的底部的高度为3.5cm。根据朗伯-比耳定律,光的吸光度与吸收层厚度、溶液浓度成正比,而与透光度T成反比,即A=lg(1/T)=εbc,(T为透光度也称为透射比,即出射光强度(I)比入射光强度(I0);A为吸光度;ε为摩尔吸光系数;b为液池厚度;c为溶液浓度),就可以对溶液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计算出待测物质的浓度。为了使出射光强度不受比色皿坡度的影响,经过多次试验,最终确定比色皿底部坡高度的数据,如图5所示,这样光源发散的角度和比色皿底部的坡度尽量保持一致性,这样才能达到不会削弱光能量。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斜面板8,将斜面板8的一侧的高度设置成3.4cm,另一侧的高度设置成0.5cm,比色皿主体1的底部的高度设置成3.5cm,能够使出射光强度不受比色皿坡度的影响,使得光源发散的角度和比色皿底部的坡度尽量保持一致性,达到不会削弱光能量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比色皿,在使用时,首先,将待测量的液体加入比色皿主体1内部,拿取比色皿时,只能用手指拿取一号毛面3与二号毛面7,避免接触光学面,同时注意轻拿轻放,防止外力对比色皿的影响,产生应力后破损,透过一号透光面2与二号透光面4进行比色对比实验,完成对比实验操作,设置的一号凹槽6,能够对插入内部的排液管5进行固定安装,不遮挡光路并对光的能量没有影响,同时底部安装的斜面板8便于液体流入二号凹槽9,使得液体通过二号凹槽9进入排液管5实现液体的完全排空,满足排废没有残留,避免影响下次测量浓度,实验完成后,排液管5与外界排液装置连接,将液体全部排出,其中将斜面板8的一侧的高度设置成3.4cm,另一侧的高度设置成0.5cm,比色皿主体1的底部的高度设置成3.5cm,能够使出射光强度不受比色皿坡度的影响,使得光源发散的角度和比色皿底部的坡度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比色皿,包括比色皿主体(1),所述比色皿主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号透光面(2)与二号透光面(4),且一号透光面(2)与二号透光面(4)的厚度相同,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透光面(2)与二号透光面(4)的前端固定安装有一号毛面(3),所述一号透光面(2)与二号透光面(4)的后端固定安装有二号毛面(7),靠近所述二号透光面(4)一侧的二号毛面(7)上开设有一号凹槽(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比色皿,包括比色皿主体(1),所述比色皿主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号透光面(2)与二号透光面(4),且一号透光面(2)与二号透光面(4)的厚度相同,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透光面(2)与二号透光面(4)的前端固定安装有一号毛面(3),所述一号透光面(2)与二号透光面(4)的后端固定安装有二号毛面(7),靠近所述二号透光面(4)一侧的二号毛面(7)上开设有一号凹槽(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比色皿,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毛面(7)的厚度为一号毛面(3)的两倍,所述一号毛面(3)的厚度与一号透光面(2)和二号透光面(4)的厚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比色皿,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光,孟现平,房爱琴,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飞翔赛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