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杜再钦专利>正文

床椅的转换传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464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系一种床椅的转换传动结构。其主体采用三座框架通过活动枢结成型,第一框架固设于墙面上,其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及第二框架与第三框架均以枢钮件联结。在第三框架后端中间部位设置有一传动马达,该传动马达的心轴经变速箱转换转速而传动二横向传动杆,该二横向传动杆两端又啮合传动设于两侧的伸缩从动杆,该伸缩从动杆系由内螺杆与外套管套装而成,在外套管插入端口套有一与内螺杆相配合的螺套,使内螺杆在传动马达经横向传动杆的传动下向外套管螺旋套入或退出,而该外套管另端则固设于墙面,从而改变伸缩从动杆的长度,使三框架随两侧伸缩从动杆的长度变化而拉展成床具型态或折收并合椅具型态。(*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系关于一种床椅的转换传动结构,其主体系以三框架活动枢组而成,利用其第三框架后端中间部位预置的传动马达同步传动二横向传动杆,再由该二横向传动杆分别传动两侧预设的伸缩从动杆,藉由该两侧伸缩从动杆的长度变化,进而使其框架得以拉展成床具型态或折收合并成椅具型态,据以达成其不同使用形态的转换功能。
技术介绍
现代人由于生活空间狭小,对于摆设陈列的家俱要求上,除了注重其功能性外,更会考虑其整体体积大小是否会耗占太多空间,尤其对于部分租住公寓套房的小家庭或单身贵族而言,对家俱的要求更为严苛,不但要求体积轻巧且实用性佳,甚至要求其具有多功能用途,如此便可减少家俱的摆置数量及种类、从而获得较大的活动空间。基于此一原则,乃有业者开发出两用式床椅,通过结构的改良设计,使其在展开时呈现床具使用型态,以提供睡眠用途,而在起床后,则可经适度折收并叠而构成椅具使用型态。如此一来,只要以单一床椅即可同时具备有床具及椅具使用功能,不但可节省另购椅具的费用,且因其可作使用型态的变换,是以在床具使用型态时可节省椅具摆置空间,而作为椅具使用型态时则可节省床具摆置空间,使其空间在运用上更为灵活,且可确实缩减其耗占的空间,当然更无需因空间考虑而去选购体积轻巧但不尽实用的家俱,堪称为一种兼具实用性与经济性的商品。但是,就现有的此类床椅结构来看,虽可依其使用需求将其转换成床具或椅具使用型态,但其型态的转换完成必须依赖手动方式操作,不但相当麻烦而不便,且对于女性、老年人或力气较小者而言,则因其型态转换操作上较为费力而无法独自完成,必须借助他人帮忙才能顺利完成使用型态的转换,如此一来,势将面临更大的使用限制与诸多不便,有待设法加以解决改善。再者,此类床椅的使用型态转换上,必须另行设计定位结构才能维持其使用型态的稳固,不但导致其结构的复杂化,且此类床椅无论在床具或椅具使用型态下,均需承受使用者的体重及动作,若其定位结构强度不足,很容易便会损坏而丧失定位功效。如此便将造成其使用型态未能获得稳固维持而可能衍生使用安全问题,实有必要一并设法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床椅结构设计在其使用型态转换操作上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专利技术人特兴起研发改良的念头,基于其从事产品开发设计的多年经验与技术,研创出本技术的床椅转换传动结构。即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手动操作型态转换的床椅结构,籍以使其整体操作上更为简便而完全不费力,特别适用于各种使用者,具有极佳的实用价值。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经由结构的组成设计,使其无需额外的定位装置,只要其使用型态转换完成后即可获得定位维持,不致因使用者的体重或动作而造成其型态改变。一种床椅的转换传动结构,包括第一框架10、第二框架20和第三框架30;该第一框架10固设在墙面上;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20系以枢钮件21下侧枢结;该第二框架20及第三框架30则以枢钮件31上侧枢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框架30后端设置有传动马达50,所述传动马达50的心轴经变速器60转换转速后与伞型传动齿轮61连接,所述传动齿轮61同时与平行设置于第三框架30后端面的二横向传动杆70、70’输入端的伞型从动齿轮71、71′相啮合,通过所述传动马达50同步传动所述二横向传动杆70、70’旋转;所述二横向传动杆70、70’输出端的伞型从动齿轮72、72′与设于所述主体两侧的伸缩从动杆80、80′形成啮合传动,所述伸缩从动杆80、80′系分别由一内螺杆81、81′与一外套管82、82′套装组成,所述外套管82、82′的一端被固设于墙面,所述内螺杆81、81′一端设有伞型从动齿轮83、83′,所述伞型从动齿轮83、83′与二横向传动杆70、70′输出端的伞型连动齿轮72、72′啮合而受其传动旋转。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结构设计上,主要是将其主体以三框架活动枢组而成,利用其第三框架后端中间部位预置的传动马达同步传动二横向传动杆,再由该二横向传动杆分别传动两侧预设的伸缩从动杆,藉由该两侧伸缩从动杆的长度变化,进而使其框架得以拉展成床具型态或折收合并成椅具型态,由此达成其不同使用型态的转换功能。附图说明图1系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系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于俯视状态下的整体结构关系示意图。图3系本技术较隹实施例于侧视状态下的整体结构关系示意图。图4系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于床具使用型态下的结构关系示意图。图5系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于床具转换成椅具过程的结构关系示意图。图6系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于椅具使用型态下的结构关系示意图。附图标记10-第一框架 11-枢钮件20-第二框架 21-枢钮件30-第三框架 31-枢钮件 50-传动马达 60-变速箱61-传动齿轮 70、70′-传动杆71、71′、72、72′-从动齿轮80、80′-从动杆 81、81′-内螺杆82、82′-外套管 83、83′-从动齿轮84-螺套具体实施方式关于本技术的结构组成、技术手段及达到的效果方面,现配合附图予以举例进一步具体说明如下首先,请参阅图1的结构示意图及图2、3的结构关系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于结构设计上,主要是将主体采用三座框架10、20和30通过活动枢组联结成一体,该第一框架10靠墙端并利用枢钮件11活动枢结固设在墙面上,而第一框架10与第二框架20系以枢钮件21采用下侧枢结,籍以使该第一框架10及第二框架20具有下侧夹折的活动范围与效能。另外该第二框架20及第三框架30则以枢钮件31采用上侧枢结,藉以使该第二框架20及第三框架30具有上侧夹折的活动范围与效能。依此构成本技术的床椅基本构架;其中该第三框架30后端中间部位底侧设置有一组传动马达50,该传动马达50的心轴插装入一变速箱60内,经变速箱60转换转速后由一伞型传动齿轮61输出动力,利用该传动齿轮61可同时与平行设置于第三框架30后端面的二横向传动杆70、70’输入端的伞型从动齿轮71、71′啮合,这样可借该传动马达50同步传动该二横向传动杆70、70′旋转,而该二横向传动杆70、70′输出端的伞型连动齿轮72、72′又与设于主体两侧的伸缩从动杆80、80′形成啮合传动关系,该等伸缩从动杆80、80′系分别由一内螺杆81、81′与一外套管82、82′套装组成,其内螺杆81、81′一端设有伞型从动齿轮83、83′,藉以与二横向传动杆70、70′输出端的连动齿轮72、72′啮合而受其传动旋转。而在外套管82、82′的插入端口内则各套设装有一与内螺杆81、81′相配合的螺套84(或者可直接于外套管插入端口加工内螺纹),藉以使内螺杆81、81′在传动马达50经由二横向传动杆70、70′的传动下向外套管螺旋套入或退出。同时该外套管82、82′的另一端被固设在墙面,使该两侧伸缩从动杆80、80′被限制在水平状态下进行伸缩以改变其长度,依此构成本技术的转换传动结构;接下来,请同时配合参阅图5~6的结构关系示意图,如图所示,经由上述结构组成,当欲将床具转换成椅具型态时,则控制传动马达50经变速箱60的传动齿轮61同步传动该二横向传动杆70、70′,再藉由该二横向传动杆70、70′输出端的连动齿轮72、72啮合传动两侧伸缩从动杆80、80′的内螺杆81、8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床椅的转换传动结构,包括:第一框架(10)、第二框架(20)和第三框架(30);该第一框架(10)固设在墙面上;第一框架(10)与第二框架(20)系以枢钮件(21)下侧枢结;该第二框架(20)及第三框架(30)则以枢钮件(31)上侧枢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框架(30)后端设置有传动马达(50),所述传动马达(50)的心轴经变速器(60)转换转速后与伞型传动齿轮(61)连接,所述传动齿轮(61)同时与平行设置于第三框架(30)后端面的二横向传动杆(70)、(70′ )输入端的伞型从动齿轮(71)、(71′)相啮合,通过所述传动马达(50)同步传动所述二横向传动杆(70)、(70′)旋转;所述二横向传动杆(70)、(70′)输出端的伞型从动齿轮(72)、(72′)与设于所述主体两侧的伸缩从动杆( 80)、(80′)形成啮合传动,所述伸缩从动杆(80)、(80′)系分别由一内螺杆(81)、(81′)与一外套管(82)、(82′)套装组成,所述外套管(82)、(82′)的一端被固设于墙面,所述内螺杆(81)、(81′)一端设有伞型从动齿轮(83)、(83′),所述伞型从动齿轮(83)、(83′)与二横向传动杆(70)、(70′)输出端的伞型连动齿轮(72)、(72′)啮合而受其传动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再钦
申请(专利权)人:杜再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