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
本技术属于海绵城市
,特别是涉及一种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滤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不可渗透地面的面积高速增长,所以有必要研制能够弥补这些方面不足的自主供水美化绿化的系统,来收集雨水,并用雨水涵养草坪,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来实现储水和补充续、排水以及美化绿化和灌溉功能的一体化,可大大减弱车辆产生的噪音和尾气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达到更有效率的蓄水、经济适用、节能环保、改善城市环境的效果,海绵城市主要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具有吸附能力,在涝时吸水,旱时吐水。在应对环境变化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它的核心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让城市回归自然,建设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城市。所以建设海绵城市基本原则是应以保护生态优先,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包括人行道(1)、透水花岗岩踏步砖(2)、紧急透水孔(3)、透水混凝土基层(4)、透水沥青层(5)、导水坡承载层(6)、导水坡面(7)、承载基体(8)、聚水通道(9)、通道侧壁(10)、砂石层(11)、过滤层(12)、土工布过滤层(13)、砂砾过滤层(14)、活性炭过滤层(15)、雨水井(16)、排水井盖(17)、储水箱(18)、紧急引水管(19)、草坪(20)、土壤(21)、透水砂层(22)、抽水管(23)、水泵(24)、道路基层(25)、市政管网(26)、灌溉水管(27)、雾化喷头(28)、汇集管(29)、联通管(30)、防过量管(3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包括人行道(1)、透水花岗岩踏步砖(2)、紧急透水孔(3)、透水混凝土基层(4)、透水沥青层(5)、导水坡承载层(6)、导水坡面(7)、承载基体(8)、聚水通道(9)、通道侧壁(10)、砂石层(11)、过滤层(12)、土工布过滤层(13)、砂砾过滤层(14)、活性炭过滤层(15)、雨水井(16)、排水井盖(17)、储水箱(18)、紧急引水管(19)、草坪(20)、土壤(21)、透水砂层(22)、抽水管(23)、水泵(24)、道路基层(25)、市政管网(26)、灌溉水管(27)、雾化喷头(28)、汇集管(29)、联通管(30)、防过量管(31)、通道底壁(32)和路缘石(33),其特征在于:
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的结构中,在透水沥青层(5)的两侧对称设置雨水井(16)、人行道(1)和草坪(20),在雨水井(16)的上方设置排水井盖(17),在透水沥青层(5)的下方设置导水坡承载层(6),在导水坡承载层(6)的两侧设置聚水通道(9),导水坡承载层(6)由承载基体(8)构成并在承载基体(8)的上方设置导水坡面(7),聚水通道(9)由通道侧壁(10)和通道底壁(32)围成并在围成的结构内设置砂石层(11),人行道(1)由若干透水花岗岩踏步砖(2)铺设而成并在透水花岗岩踏步砖(2)上设置若干紧急透水孔(3),在人行道(1)的下方设置透水混凝土基层(4),在人行道(1)邻近雨水井(16)的一侧设置路缘石(33),在草坪(20)的下方设置土壤(21),在土壤(21)的下方设置透水砂层(22),雨水井(16)的下方和储水箱(18)联通,在雨水井(16)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杨森,李强,吴金国,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