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4002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4: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抑制电池组的振动的电子设备。具有收纳消耗电力的负荷部的第一壳体(21)、一端部与第一壳体(21)连接并且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电池组(9)的第二壳体(22)、以及介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弹性体(40),第一壳体在与弹性体分离的位置具有第一限制部(42),第二壳体在与弹性体分离的位置具有能够与第一限制部卡合的第二限制部(44),构成为,当第二壳体欲从第一壳体脱离时,弹性体变形,并且第一限制部与第二限制部卡合来阻止脱离。

Electrical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气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电池组作为电源来驱动的电气设备。
技术介绍
公知使电池组作为电源来工作的电气设备。为了抑制起因于安装在电气设备的前端工具的工作而传递至电池组的振动,提出了一种在供电池组抵接的电气设备主体部分安装弹性体的构造(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9666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若因弹性体对振动的吸收不充分,而电池组振动,则对电池组与电气设备主体之间的电连接产生影响。并且,有时电池组与电气设备主体之间的电连接产生断线。因此,需要进一步抑制电池组的振动。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抑制电池组的振动。换言之,其目的在于抑制振动从电气设备主体向电池组的传递。并且,其目的在于提高电气设备主体的耐久性。再者,其目的在于防止电气设备主体与电池组之间的断线。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电气设备具有:第一壳体,其收纳消耗电力的负荷部;第二壳体,其一端部与上述第一壳体连接,并且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电池组;以及弹性体,其介于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之间,上述第一壳体在与上述弹性体分离的位置具有第一限制部,并在上述第二壳体的与上述弹性体分离的位置具有能够与上述第一限制部卡合的第二限制部,当上述第二壳体欲从上述第一壳体脱离时,上述弹性体变形,并且上述第一限制部与上述第二限制部卡合来阻止脱离。通过上述结构,由于第二壳体经由弹性体而与第一壳体连接,所以因电力的消耗而负荷部所产生的振动由弹性体吸收,抑制向第二壳体传递。并且,即使因振动,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移动而欲从第一壳体脱离,这样的移动也由第一限制部及第二限制部阻止,从而能够阻止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脱离。优选为具有第二弹性体,该第二弹性体介于上述第一壳体的与上述第二壳体对置的对置部和上述第二壳体的一端部之间。通过该结构,即使在因难以预料的外力的作用而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二弹性体来防止第一壳体直接抵接于第二壳体。优选为,上述第一限制部和上述第二限制部中的一方具有突起部,该突起部从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第二壳体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上述第一限制部和上述第二限制部中的另一方具有凹陷部,该凹陷部在与上述突起部之间设有间隙并接纳上述突起部。通过该结构,第二壳体以与第一壳体可靠地连接的方式支撑于第一壳体。即使因难以预料的外力的作用而第二壳体向从第一壳体脱离的方向移动,也能利用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来阻止该移动,从而防止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脱离。并且,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第一壳体具有与上述负荷部电连接的端子部,上述第二壳体在上述一端部具有与上述电池组电连接的端子部,上述第二壳体的端子部和上述第一壳体的端子部将上述第二壳体与上述第一壳体连接。通过上述结构,由于通过负荷部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难以传递至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电连接部位,所以能够抑制大径部的端子部及第二壳体的端子部的起因于振动的磨损。优选为,上述第一壳体具有负荷收纳部、手柄部以及大径部,其中,上述负荷收纳部收纳上述负荷部,上述手柄部与上述负荷收纳部连接并且由作业者把持,上述大径部关于上述手柄部而在与上述负荷收纳部相反的一侧与上述手柄部连接,并且直径比上述手柄部的直径大,上述弹性体、上述第一限制部、以及上述第二限制部设置在上述大径部与上述第二壳体之间。通过上述结构,由于第二壳体经由弹性体而与第一壳体连接,所以因电力的消耗而负荷部所产生的振动由弹性体吸收,抑制向第二壳体传递。由此,抑制第二壳体的振动,也抑制安装于第二壳体的电池组的振动。并且,由于弹性体介于直径比手柄部的直径大的大径部与第二壳体之间,所以能够使因振动而作用于弹性体的应力分散来改善弹性体的耐久性。再者,通过将弹性体设置于大径部的外周部,不会存在因设置弹性体而电气设备主体的直径变细的部分,从而能够抑制电气设备主体的破损,能够提高耐久性。优选为,上述第二壳体仅利用上述弹性体而与上述大径部分离,上述大径部及上述第二壳体分别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因上述弹性体的变形而相互接触,来防止另一方从上述大径部及上述第二壳体中的任一方的脱离。通过上述结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分离地保持,当因电气设备的落下等对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作用预期外的外力时相互直接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脱离。优选为具有控制上述负荷部的控制部,上述控制部收纳在上述大径部内。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将控制部与负荷部电连接的布线的断开。本专利技术的电气设备具有:第一壳体,其具有负荷收纳部、手柄部以及大径部,其中,上述负荷收纳部收纳消耗电力的负荷部,上述手柄部与上述负荷收纳部连接并且由作业者把持,上述大径部关于上述手柄部而在与上述负荷收纳部相反的一侧与上述手柄部连接,并且直径比上述手柄部的直径大;第二壳体,其一端部安装于上述大径部,并且在在另一端部保持电池组;控制部,其收纳在上述大径部内,且控制上述负荷部;以及弹性体,其介于上述大径部与上述第二壳体的上述一端部之间,将上述第二壳体与上述大径部连接。通过上述结构,由于第二壳体经由弹性体而与第一壳体连接,所以因电力的消耗而负荷部所产生的振动由弹性体吸收,抑制向第二壳体传递。由此,抑制第二壳体的振动,也抑制安装于第二壳体的电池组的振动。并且,由于弹性体介于直径比手柄部的直径大的大径部与第二壳体之间,所以能够使因振动而作用于弹性体的应力分散来改善弹性体的耐久性。另外,通过将弹性体设置于大径部的外周部,不会存在因设置弹性体而电气设备主体的直径变细的部分,从而能够抑制电气设备主体的破损,能够提高耐久性。优选为,上述第二壳体仅利用上述弹性体而与上述大径部分离,上述大径部及上述第二壳体分别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通过上述弹性体的变形而相互接触,来防止上述第二壳体从上述第一壳体脱离。通过上述结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分离地保持,当因电气设备的落下等对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作用预期外的外力时相互直接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脱离。优选为,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弹性体分离地设置。通过该结构,即使弹性体因预期外的外力的作用变形,而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的位置欲变化,通过使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经由限制部相互接触,也能够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的更进一步的移动停止。因此,能够防止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脱离。并且,能够防止弹性体的断裂。优选为具有第二弹性体,该第二弹性体介于上述大径部的与上述第二壳体的上述一端部对置的对置部和上述第二壳体的一端部之间。通过该结构,即使在因难以预料的外力的作用而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二弹性体来防止第一壳体直接抵接于第二壳体的一端部。优选为,上述大径部在大致筒状的外周部具有安装有上述弹性体的安装部,上述第二壳体具有在与上述大径部连接时与上述弹性体卡合的卡合部,上述弹性体沿径向的截面呈圆形。通过该结构,第二壳体以与第一壳体可靠地连接的方式支撑于第一壳体。即使因难以预料的外力的作用而第二壳体向从第一壳体脱离的方向移动,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n第一壳体,其收纳消耗电力的负荷部;/n第二壳体,其一端部与上述第一壳体连接,并且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电池组;以及/n弹性体,其介于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之间,/n上述第一壳体在与上述弹性体分离的位置具有第一限制部,/n上述第二壳体在与上述弹性体分离的位置具有能够与上述第一限制部卡合的第二限制部,/n当上述第二壳体欲从上述第一壳体脱离时,上述弹性体变形,并且上述第一限制部与上述第二限制部卡合来阻止脱离。/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929 JP 2017-192103;20171222 JP 2017-2463901.一种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壳体,其收纳消耗电力的负荷部;
第二壳体,其一端部与上述第一壳体连接,并且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电池组;以及
弹性体,其介于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之间,
上述第一壳体在与上述弹性体分离的位置具有第一限制部,
上述第二壳体在与上述弹性体分离的位置具有能够与上述第一限制部卡合的第二限制部,
当上述第二壳体欲从上述第一壳体脱离时,上述弹性体变形,并且上述第一限制部与上述第二限制部卡合来阻止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二弹性体,该第二弹性体介于上述第一壳体的与上述第二壳体对置的对置部和上述第二壳体的一端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限制部和上述第二限制部中的一方具有突起部,该突起部从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第二壳体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
上述第一限制部和上述第二限制部中的另一方具有凹陷部,该凹陷部在与上述突起部之间设有间隙并接纳上述突起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中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壳体具有负荷收纳部、手柄部以及大径部,其中,上述负荷收纳部收纳上述负荷部,上述手柄部与上述负荷收纳部连接并且由作业者把持,上述大径部在关于上述手柄部而与上述负荷收纳部相反的一侧与上述手柄部连接,并且直径比上述手柄部的直径大,
上述弹性体、上述第一限制部以及上述第二限制部设置在上述大径部与上述第二壳体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上述负荷部的控制部,
上述控制部收纳在上述大径部内。


6.一种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壳体,其具有负荷收纳部、手柄部以及大径部,其中,上述负荷收纳部收纳消耗电力的负荷部,上述手柄部与上述负荷收纳部连接并且由作业者把持,上述大径部在关于上述手柄部而与上述负荷收纳部相反的一侧与上述手柄部连接,并且直径比上述手柄部的直径大;
第二壳体,其一端部安装于上述大径部,并且在另一端部保持电池组;
控制部,其收纳在上述大径部内,且控制上述负荷部;以及
弹性体,其介于上述大径部与上述第二壳体的上述一端部之间,将上述第二壳体与上述大径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壳体仅利用上述弹性体与上述大径部分离,
上述大径部及上述第二壳体分别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通过上述弹性体的变形而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村健悟村上卓宏东海林润一小室义广平野大
申请(专利权)人:工机控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