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气型蕾丝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3276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2:03
一种透气型蕾丝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亲肤层、PTFE膜和蕾丝层,所述蕾丝层为复合结构;所述PTFE膜夹设于所述蕾丝层和亲肤层之间;所述亲肤层由经线和纬线呈波浪形相互交织而成;所述经线包括第一棉线;所述纬线包括绵纶丝和第二棉线,所述纬线中的绵纶丝和第二棉线交替排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气性好、吸汗性好的蕾丝面料。

A kind of breathable lace fabri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气型蕾丝面料
本技术涉及纺织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透气型蕾丝面料。
技术介绍
由蕾丝面料制成的各类服饰,深受女性追捧,在夏季,当女性穿着由蕾丝面料制成的各类贴身服饰时,由于现有蕾丝面料存在透气性差、吸汗性差的缺陷,大大减低了由蕾丝面料制成的服饰的舒适度。现有技术中透气型蕾丝面料采用无纺布作为亲肤层,无纺布耐久性较差,导致蕾丝面料的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透气型蕾丝面料,解决现有技术中蕾丝面料透气性差、采用无纺布作为亲肤层耐久性差的缺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透气型蕾丝面料,包括亲肤层、PTFE膜和蕾丝层,所述蕾丝层为复合结构;所述PTFE膜夹设于所述蕾丝层和亲肤层之间;所述亲肤层由经线和纬线呈波浪形相互交织而成;所述经线包括第一棉线;所述纬线包括绵纶丝和第二棉线,所述纬线中的绵纶丝和第二棉线交替排列。进一步的,所述蕾丝层、PTFE膜和亲肤层互相之间通过聚氨酯胶粘剂粘接。进一步的,所述蕾丝层包括上蕾丝层和下蕾丝层。进一步的,所述上蕾丝层为复数个镂空状三角形构成的网状结构。进一步的,所述下蕾丝层为复数个圆形线圈和菱形线圈组合构成的蜂窝结构。进一步的,所述锦纶丝为锦纶6短纤维。进一步的,所述锦纶丝线密度为1.0D~1.5D,所述第一棉线和第二棉线的线密度皆为10~12tex。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蕾丝层和亲肤层之间夹设PTFE膜,利用了PTFE膜的透气性好及透湿性好的优点,使汗液及皮肤表面蒸发的水分能够透过PTFE膜排出,提升了蕾丝面料的透气性及透湿性,亲肤层由棉线和锦纶丝交织而成,能够使亲肤层吸收皮肤表面的汗液及水分,并通过PTFE膜蒸发排出,使皮肤保持干爽,提升面料的舒适度,其中,纬线中第二棉线和绵纶丝交替编织,使亲肤层具备吸汗性且不易缩水,同时能够提升亲肤层的抗拉性及耐久度,进而延长蕾丝面料的使用寿命,锦纶丝具有低吸水率的特性,能够使亲肤层在洗涤后易干,蕾丝层主要用于提升面料的美感。本技术改进了现有蕾丝面料的透气性差及耐久性差的缺陷,提供一种透气型蕾丝面料,能够提升蕾丝面料的舒适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中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中亲肤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上蕾丝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下蕾丝层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亲肤层;11、经线;12、纬线;111、第一棉线;121、锦纶丝;122、第二棉线;2、PTFE膜;3、蕾丝层;31、上蕾丝层;32、下蕾丝层;311、镂空状三角形;32、下蕾丝层;321、圆形线圈;322、菱形线圈。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请参照图1-图5,一种透气型蕾丝面料,包括亲肤层1、PTFE膜2和蕾丝层3,蕾丝层3为复合结构;PTFE膜2夹设于蕾丝层3和亲肤层1之间;亲肤层1由经线11和纬线12呈波浪形相互交织而成;经线11包括第一棉线111;纬线12包括绵纶丝121和第二棉线122,纬线12中的绵纶丝121和第二棉线交替排列。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在于:亲肤层由经线和纬线呈波浪形相互垂直交织而成。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蕾丝层和亲肤层之间夹设PTFE膜,利用了PTFE膜的透气性好及透湿性好的优点,使汗液及皮肤表面蒸发的水分能够透过PTFE膜排出,提升了蕾丝面料的透气性及透湿性,亲肤层由棉线和锦纶丝交织而成,能够使亲肤层吸收皮肤表面的汗液及水分,并通过PTFE膜蒸发排出,使皮肤保持干爽,提升面料的舒适度,其中,纬线中第二棉线和绵纶丝交替编织,使亲肤层具备吸汗性且不易缩水,同时能够提升亲肤层的抗拉性及耐久度,进而延长蕾丝面料的使用寿命,锦纶丝具有低吸水率的特性,能够使亲肤层在洗涤后易干,蕾丝层主要用于提升面料的美感。进一步的,蕾丝层3、PTFE层2和亲肤层互相之间通过聚氨酯胶粘剂粘接。由上述描述可知,聚氨酯胶粘剂为水性粘合剂,具有耐弯曲的特性,由于蕾丝面料需要经常被弯曲,因此选用聚氨酯胶粘剂能够提高蕾丝层、PTFE层和亲肤层间的稳固性。进一步的,蕾丝层3包括上蕾丝层31和下蕾丝层32。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两层蕾丝层,能够提升面料的弹性及抗拉度。进一步的,上蕾丝层31为复数个镂空状三角形311构成的网状结构。进一步的,下蕾丝层32为复数个圆形线圈321和菱形线圈322组合构成的蜂窝结构。由上述描述可知,镂空状的三角形网状结构及圆形线圈和菱形线圈组合的蜂窝结构,具有耐拉伸的特性,能够提升面料的抗拉度。进一步的,锦纶丝121为锦纶6短纤维。由上述描述可知,锦纶6短纤维耐磨性高,弹性差,采用锦纶6与棉线进行亲肤层的纺织,能够使面料缩水的可能性降低。进一步的,锦纶丝121线密度为1.0D~1.5D,第一棉线111和第二棉线122的线密度皆为10~12tex。由上述描述可知,采用锦纶细丝和细棉线进行纺织,能够使亲肤层更加柔软,更贴近皮肤,增加穿着时的舒适度。请参照图1-图5,本技术的实施例一为:一种透气型蕾丝面料,包括亲肤层1、PTFE膜2和蕾丝层3,蕾丝层3为复合结构;PTFE膜2夹设于蕾丝层3和亲肤层1之间;亲肤层1由经线11和纬线12呈波浪形相互交织而成;经线11包括第一棉线111;纬线12包括绵纶丝121和第二棉线122,纬线12中的绵纶丝121和第二棉线交替排列;具体的,以经线采用3根第一棉线、纬线采用2根第二棉线122和1根锦纶丝121为例,3根第一棉线111以两上一下的形式分布,2根第二棉线122和1根锦纶丝121以两下一上的形式分布,其中锦纶丝121位于2根第二棉线122间;参照图1,蕾丝层3、PTFE层2和亲肤层互相之间通过聚氨酯胶粘剂粘接。参照图2,蕾丝层3包括上蕾丝层31和下蕾丝层32。参照图4,上蕾丝层31为复数个镂空状三角形311构成的网状结构。参照图5,下蕾丝层32为复数个圆形线圈321和菱形线圈322组合构成的蜂窝结构。锦纶丝121为锦纶6短纤维。锦纶丝121线密度为1.0D~1.5D,第一棉线111和第二棉线122的线密度皆为10~12tex;优选的,锦纶丝121的线密度为1D,第一棉线111和第二棉线122的线密度皆为10tex。请参照图1~图5,本技术的实施例二为:一种透气型蕾丝面料,包括亲肤层1、PTFE膜2和蕾丝层3,蕾丝层3为复合结构;PTFE膜2夹设于蕾丝层3和亲肤层1之间;亲肤层1由经线11和纬线12呈波浪形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气型蕾丝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亲肤层、PTFE膜和蕾丝层,所述蕾丝层为复合结构;/n所述PTFE膜夹设于所述蕾丝层和亲肤层之间;/n所述亲肤层由经线和纬线呈波浪形相互交织而成;/n所述经线包括第一棉线;/n所述纬线包括锦纶丝和第二棉线,所述纬线中的绵纶丝和第二棉线交替排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气型蕾丝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亲肤层、PTFE膜和蕾丝层,所述蕾丝层为复合结构;
所述PTFE膜夹设于所述蕾丝层和亲肤层之间;
所述亲肤层由经线和纬线呈波浪形相互交织而成;
所述经线包括第一棉线;
所述纬线包括锦纶丝和第二棉线,所述纬线中的绵纶丝和第二棉线交替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透气型蕾丝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蕾丝层、PTFE膜和亲肤层互相之间通过聚氨酯胶粘剂粘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透气型蕾丝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蕾丝层包括上蕾丝层和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茂银林朝文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德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