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泡茶杯的改进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18890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4 2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泡茶杯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泡茶杯的改进结构,包括引流盖、泡茶室与茶杯,泡茶室设置于茶杯上,泡茶室的底部设有用于放置茶叶的隔板,隔板上设有凸起结构的引流柱,引流柱内部设有出水通孔,出水通孔穿过隔板设置,引流盖可拆卸的盖于引流柱上,引流盖的内顶壁与引流柱的上顶面间隔设置,引流盖的内侧壁与引流柱的外侧壁间隔设置,引流盖底部设有缺口,缺口与出水通孔连通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其结构简单实用,拆分和清洗都很方便。

An improved structure of tea cu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泡茶杯的改进结构
本技术涉及泡茶杯
,特指一种泡茶杯的改进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泡茶杯主要分为两种结构:1)传统泡茶杯,滤网放在杯子里,加热水直接冲泡,需要饮用时,a.需取出滤网再饮用,取出滤网时,滤网里残留的茶水会滴出,弄脏器具,而且取出的滤网还需要一个容器来放,实用性不好;b.不取出滤网,直接将茶水倒入小茶杯再饮用,但是这样就要一次将茶水全部倒完,如果不倒完,剩下的茶水就会一直泡着茶叶,茶水浓度会变大,导致茶水的口感变差,不实用。2)飘逸杯,结构复杂,加茶叶到内胆,再倒入热水冲泡,要饮用时,需手动按住连接内胆阀门的按钮,茶水才能从内胆流入外杯里,按按钮的力度大,手指易疲劳,按钮处易刮手,使用舒适度不好,且此产品零部件多,使用过程动作多,清洗时拆装起来也麻烦,且滤网孔容易藏茶渣,不易清洗。比如专利公开号CN201219822Y公开了一种泡茶器,包括一茶水盛装容器以及一至少下端面置于茶水盛装容器内的茶叶浸泡容器,茶叶浸泡容器内部设置一将其隔为两腔室的滤网,其中一腔室用于放置茶叶,另一腔室内则设置一用于控制茶叶浸泡容器内的茶水向茶水盛装容器流动的茶水流动控制装置,茶水流动控制装置输入端穿过茶叶浸泡容器器壁设置,茶叶浸泡容器外部设置有第一把手,茶水盛装容器开口端纵向设置一便于第一把手和茶水流动控制装置输入端通过的缺口,并于缺口两端附近设置第二把手,第一把手以可拆卸连接方式与第二把手配合连接。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拨动第二把手带动第一把手控制茶水流动控制装置的闭合,实现将茶叶浸泡容器内的茶水流入到茶水盛装容器内。其结构复杂,需手动拨动第二把手,茶水才能从茶叶浸泡容器内流入茶水盛装容器内,拨动第二把手的力度大,手指易疲劳,按钮处易刮手,使用舒适度不好,且此产品零部件多,使用过程动作多,清洗时拆装起来也麻烦,不易清洗。又比如专利公开号CN201577944U公开了一种泡茶器,包括下部设置有出茶口的泡茶壶,出茶口设置有阀门,泡茶壶设置有阻止阀门动作的锁扣,以及设置有能定时控制锁扣脱离对阀门阻止的定时器,定时器对应锁扣传动连接有拨杆。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定时器控制拨杆触动锁扣,再通过锁扣控制阀门的闭合,实现将泡茶壶内的茶水流入到接茶杯内。其结构复杂,且此产品零部件多,使用过程动作多,清洗时拆装起来也麻烦,不易清洗。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泡茶杯的改进结构,其结构简单实用,拆分和清洗都很方便,且不存在技术背景所述两种结构的弊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应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泡茶杯的改进结构,包括引流盖、泡茶室与茶杯,泡茶室设置于茶杯上,泡茶室的底部设有用于放置茶叶的隔板,隔板上设有凸起结构的引流柱,引流柱内部设有出水通孔,出水通孔穿过隔板设置,引流盖可拆卸的盖于引流柱上,引流盖的内顶壁与引流柱的上顶面间隔设置,引流盖的内侧壁与引流柱的外侧壁间隔设置,引流盖底部设有缺口,缺口与出水通孔连通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其工作原理:首先将泡茶室嵌于茶杯的开口上,再将引流盖盖于引流柱上,此时组装成本技术所述的新式泡茶杯的结构,然后将一定量的茶叶置于泡茶室的隔板上,再往泡茶室内加入热水,当水位低于引流柱的上顶面时,水无法流入到茶杯内,那么此时就相当于在泡茶,可根据个人的口味,选择泡茶时长,如果觉得茶泡好了,要喝茶了,就再加入适量的水,使水位高过引流柱的上顶面,此时泡茶室内的茶水就会经出水通孔流入到茶杯内,当停止加水后,直至水位与引流柱的上顶面齐平时,泡茶室内的茶水停止流入到茶杯内,其结构简单实用,拆分和清洗都很方便。实际应用中,泡茶室内的茶水流向是依次通过引流盖底部的缺口,再到引流盖的内侧壁与引流柱的外侧壁之间的间隙,再到引流盖的内顶壁与引流柱的上顶面之间的间隙,再经引流柱内部的出水通孔流入到茶杯内。实际应用中,出水通孔的上部开口连通于泡茶室,相当于入水口,出水通孔的下部开口连通于茶杯,相当于出水口。进一步而言,所述泡茶室可拆卸的嵌于茶杯上。进一步而言,所述引流柱采用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内部中空形成出水通孔。实际应用中,引流柱也可采用内部中空的方形柱结构。进一步而言,所述引流盖采用上端封闭下端设有开口的杯状结构,所述缺口设于开口边缘处。实际应用中,引流盖也可采用上端封闭下端设有开口的方形柱结构。进一步而言,所述引流盖的整体高度高于引流柱的凸起高度。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当引流盖盖于引流柱上时,使引流盖的内顶壁与引流柱的上顶面间隔设置,留出水流间隙,实际应用中,引流盖的内侧壁与引流柱的外侧壁间隔设置,留出水流间隙。进一步而言,所述泡茶室的底部设有嵌合部,嵌合部可拆卸的嵌于茶杯的开口上。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嵌合部实现将泡茶室定位于茶杯的开口上。进一步而言,所述嵌合部采用圆环形结构,嵌合部的外圆直径略小于茶杯的内孔直径。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当泡茶室置于茶杯的开口上时,避免泡茶室倾斜。进一步而言,所述泡茶室的外圆直径与茶杯的外圆直径相等。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使新式泡茶杯的结构整体外形上下一致,更美观。进一步而言,所述茶杯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防烫的手柄。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避免直接用于接触茶杯,造成烫伤。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首先将泡茶室嵌于茶杯的开口上,再将引流盖盖于引流柱上,此时组装成本技术所述的新式泡茶杯的结构,然后将一定量的茶叶置于泡茶室的隔板上,再往泡茶室内加入热水,当水位低于引流柱的上顶面时,水无法流入到茶杯内,那么此时就相当于在泡茶,可根据个人的口味,选择泡茶时长,如果觉得茶泡好了,要喝茶了,就再加入适量的水,使水位高过引流柱的上顶面,此时泡茶室内的茶水就会经出水通孔流入到茶杯内,当停止加水后,直至水位与引流柱的上顶面齐平时,泡茶室内的茶水停止流入到茶杯内,其结构简单实用,拆分和清洗都很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泡茶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茶水从泡茶室流入茶杯原理示意图。1.引流盖;10.缺口;2.泡茶室;20.嵌合部;21.引流柱;210.出水孔;22.隔板;3.茶杯;30.手柄;4.茶叶;5.上顶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所述一种泡茶杯的改进结构,包括引流盖1、泡茶室2与茶杯3,泡茶室2设置于茶杯3上,,泡茶室2的底部设有用于放置茶叶4的隔板22,隔板22上设有凸起结构的引流柱21,引流柱21内部设有出水通孔210,出水通孔210穿过隔板22设置,引流盖1可拆卸的盖于引流柱21上,引流盖1的内顶壁与引流柱21的上顶面5间隔设置,引流盖1的内侧壁与引流柱21的外侧壁间隔设置,引流盖1底部设有缺口10,缺口10与出水通孔210连通设置。以上所述构成本技术基本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泡茶杯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n包括引流盖、泡茶室与茶杯,所述泡茶室设置于茶杯上,/n所述泡茶室的底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引流柱,所述引流柱内部设有出水通孔,所述出水通孔穿过隔板设置,/n所述引流盖盖于引流柱上,所述引流盖的内顶壁与引流柱的上顶面间隔设置,所述引流盖的内侧壁与引流柱的外侧壁间隔设置,/n所述引流盖底部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与出水通孔连通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泡茶杯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引流盖、泡茶室与茶杯,所述泡茶室设置于茶杯上,
所述泡茶室的底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引流柱,所述引流柱内部设有出水通孔,所述出水通孔穿过隔板设置,
所述引流盖盖于引流柱上,所述引流盖的内顶壁与引流柱的上顶面间隔设置,所述引流盖的内侧壁与引流柱的外侧壁间隔设置,
所述引流盖底部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与出水通孔连通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泡茶杯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泡茶室可拆卸的嵌于茶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泡茶杯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柱采用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内部中空形成出水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泡茶杯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刚马江陈振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