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室用昼夜温度自调节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1591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4 2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温室用昼夜温度自调节设备,包括大棚和竹竿,所述竹竿安装在大棚的内壁上,且大棚的顶部安装有光照传感器,所述大棚的内部设置有机体,所述机体的底端安装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的一端连接有加热筒,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有多个排气组件,由于相邻的排气组件之间通过螺旋形的软管连接,可以适量调节相邻排气组件的距离,使得大棚内排放热气流时,使得热量交换更加均匀,温度调节的速度会更快,且排气组件的底端安装有底板,拱形的底板与大棚相互同心,且相互平行,这样当柱身的排气孔排出气流时,由于底板的遮挡,使得气流沿着大棚内壁向四周扩散,这样优先改善大棚附近的温度,避免昼夜温差较大,大棚上结露较多,影响植物生长。

A day and night temperature self regulating device for greenho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室用昼夜温度自调节设备
本技术涉及温室大棚
,具体为一种温室用昼夜温度自调节设备。
技术介绍
温室大棚又称暖房。能透光、保温,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温室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温室的种类多,依不同的屋架材料、采光材料、外形及加温条件等又可分为很多种类,温室的类型包括种植温室、养殖温室、展览温室、实验温室、餐饮温室、娱乐温室等;温室系统的设计包括增温系统、保温系统、降温系统、通风系统、控制系统、灌溉系统等,目前的温室用昼夜温度自调节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仍有些些许不足之处。目前的温室用昼夜温度自调节设备通过光照控制器控制,并通过风机和加热管配合,吹出热风,或者吹出冷风,进行气流循环,从而控制温室的温度,但是一般产生气流的设备安设在大棚的角落里,导致温度传导的速度慢,或者增设多个设备实现热气流循环,但是成本较高,等等问题还有待我们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室用昼夜温度自调节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目前一般产生气流的设备安设在大棚的角落里,导致温度传导的速度慢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温室用昼夜温度自调节设备,包括大棚和竹竿,所述竹竿安装在大棚的内壁上,且大棚的顶部安装有光照传感器,所述大棚的内部设置有机体,所述机体的底端安装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的一端连接有加热筒,所述加热筒内部的底端安装有第一加热管,所述第一加热管的顶端安装有第二加热管,所述第二加热管的顶端安装有第三加热管,所述第三加热管的顶端安装有第四加热管,所述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第三加热管和第四加热管的两侧上均通过支撑杆与加热筒的内壁焊接连接,所述机体的一侧上安装有控制器,所述竹竿上安装有排气组件,所述排气组件包括顶块、柱身、底板、卡板、扭簧和排气孔,所述卡板通过扭簧安装在顶块的顶端,且卡板设置有两个,所述卡板对称设置,且卡板为弧形结构,且两个卡板的内凹面相互对立,所述卡板与竹竿卡合连接,所述柱身固定在顶块的底端,所述底板固定在柱身的底端,所述排气孔分别对称开设在柱身的两侧上,所述顶块的一侧上通过管道与加热筒连接,所述光照传感器、鼓风机、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第三加热管和第四加热管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与外界电源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底板为拱形结构,且底板与大棚在同一圆心上。优选的,所述排气组件设置有三个,且三个排气组件之间通过软管连接,且最远处的排气组件的顶块上螺纹连接有封盖。优选的,所述软管为螺旋形结构,且软管分别将两个相邻的排气组件连接。优选的,所述卡板的内侧粘接有磁贴。优选的,所述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第三加热管和第四加热管均为同心圆结构,且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第三加热管和第四加热管的直径依次减小。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表面上开设有条形孔,所述条形孔分别等间距排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温室用昼夜温度自调节设备设置有多个排气组件,可以根据大棚的长度适量添加,并通过卡板卡合在大棚底端的骨架上,由于相邻的排气组件之间通过螺旋形的软管连接,可以适量调节相邻排气组件的距离,使得大棚内排放热气流时,使得热量交换更加均匀,温度调节的速度会更快,且排气组件的底端安装有底板,拱形的底板与大棚相互同心,且相互平行,这样当柱身的排气孔排出气流时,由于底板的遮挡,使得气流沿着大棚内壁向四周扩散,这样优先改善大棚附近的温度,避免昼夜温差较大,大棚上结露较多,影响植物生长,且温度调节范围较大,效率高,通过适量增加排气组件,这样更加的节约成本。2.该加热筒的内部分别安装有四个加热管,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第三加热管和第四加热管的直径均不一样,且相互之间等间距竖直排列,这样鼓风机产生的气流的横截面会在不同位置与加热管接触,大大提高了气流的受热效率,不仅大大提高了加热管的热能利用率,还使得热气流温度比较均匀,且加热管上的支撑块开设有条形孔,便于气流的通过,减小风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体效果图;图2为本技术机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加热筒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安装效果图;图5为本技术A处排气组件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温度调节系统简图。图中:1、大棚,2、竹竿,3、光照传感器,4、机体,5、控制器,6、鼓风机,7、排气组件,701、顶块,702、柱身,703、底板,704、卡板,705、扭簧,706、排气孔,8、软管,9、封盖,10、磁贴,11、加热筒,12、第一加热管,13、第二加热管,14、第三加热管,15、第四加热管,16、支撑杆,17、条形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温室用昼夜温度自调节设备,包括大棚1和竹竿2,竹竿2安装在大棚1的内壁上,且大棚1的顶部安装有光照传感器3,大棚1的内部设置有机体4,机体4的底端安装有鼓风机6,鼓风机6的一端连接有加热筒11,加热筒11内部的底端安装有第一加热管12,第一加热管12的顶端安装有第二加热管13,第二加热管13的顶端安装有第三加热管14,第三加热管14的顶端安装有第四加热管15,第一加热管12、第二加热管13、第三加热管14和第四加热管15均为同心圆结构,且第一加热管12、第二加热管13、第三加热管14和第四加热管15的直径依次减小,当气流依次通过第一加热管12、第二加热管13、第三加热管14和第四加热管15时,气流的横截面会在不同的位置与第一加热管12、第二加热管13、第三加热管14和第四加热管15接触,这样使得气流的受热效果更好,使得气流的温度更加的均匀,第一加热管12、第二加热管13、第三加热管14和第四加热管15的两侧上均通过支撑杆16与加热筒11的内壁焊接连接,支撑杆16的表面上开设有条形孔17,条形孔17分别等间距排列,条形孔17中可以让气流通过,减小风阻,机体1的一侧上安装有控制器5。竹竿2上安装有排气组件7,排气组件7设置有三个,且三个排气组件7之间通过软管8连接,且最远处的排气组件7的顶块701上螺纹连接有封盖9,软管8为螺旋形结构,且软管8分别将两个相邻的排气组件7连接,由于软管8位螺旋形结构,所以相邻排气组件7之间的在适当范围内改变距离时,软管8也不会发生下垂,使得结构稳定性更好。排气组件7包括顶块701、柱身702、底板703、卡板704、扭簧705和排气孔706,卡板704通过扭簧705安装在顶块701的顶端,且卡板704设置有两个,卡板704对称设置,且卡板704为弧形结构,且两个卡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室用昼夜温度自调节设备,包括大棚(1)和竹竿(2),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竿(2)安装在大棚(1)的内壁上,且大棚(1)的顶部安装有光照传感器(3),所述大棚(1)的内部设置有机体(4),所述机体(4)的底端安装有鼓风机(6),所述鼓风机(6)的一端连接有加热筒(11),所述加热筒(11)内部分别安装有第一加热管(12)、第二加热管(13)、和第四加热管(15),所述第一加热管(12)、第二加热管(13)、第三加热管(14)和第四加热管(15)的两侧上均通过支撑杆(16)与加热筒(11)的内壁焊接连接,所述竹竿(2)上安装有排气组件(7),所述排气组件(7)包括顶块(701)、柱身(702)、底板(703)、卡板(704)、扭簧(705)和排气孔(706),所述卡板(704)通过扭簧(705)安装在顶块(701)的顶端,且卡板(704)设置有两个,所述卡板(704)对称设置,且卡板(704)为弧形结构,且两个卡板(704)的内凹面相互对立,所述卡板(704)与竹竿(2)卡合连接,所述柱身(702)固定在顶块(701)的底端,所述底板(703)固定在柱身(702)的底端,所述排气孔(706)分别对称开设在柱身(702)的两侧上,所述顶块(701)的一侧上通过管道与加热筒(11)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室用昼夜温度自调节设备,包括大棚(1)和竹竿(2),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竿(2)安装在大棚(1)的内壁上,且大棚(1)的顶部安装有光照传感器(3),所述大棚(1)的内部设置有机体(4),所述机体(4)的底端安装有鼓风机(6),所述鼓风机(6)的一端连接有加热筒(11),所述加热筒(11)内部分别安装有第一加热管(12)、第二加热管(13)、和第四加热管(15),所述第一加热管(12)、第二加热管(13)、第三加热管(14)和第四加热管(15)的两侧上均通过支撑杆(16)与加热筒(11)的内壁焊接连接,所述竹竿(2)上安装有排气组件(7),所述排气组件(7)包括顶块(701)、柱身(702)、底板(703)、卡板(704)、扭簧(705)和排气孔(706),所述卡板(704)通过扭簧(705)安装在顶块(701)的顶端,且卡板(704)设置有两个,所述卡板(704)对称设置,且卡板(704)为弧形结构,且两个卡板(704)的内凹面相互对立,所述卡板(704)与竹竿(2)卡合连接,所述柱身(702)固定在顶块(701)的底端,所述底板(703)固定在柱身(702)的底端,所述排气孔(706)分别对称开设在柱身(702)的两侧上,所述顶块(701)的一侧上通过管道与加热筒(11)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蕙姜秀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