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1281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2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照明驱动电路,通过设置整流单元、控制单元及输出单元。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当照明驱动电路处于过流或者过压状态时,电容C3、电阻R6和二极管D5会吸收部分电流或者电压,防止照明驱动电路因处于过流或者过压状态还工作而损坏LED;此外,电容C4的设置,电容C4能够起到储能的作用,防止没有外部电源提供电压时,电容C4还能够释放事先存储好的电压为控制器U1进行供电,保证照明驱动电路的正常运行;再者,二极管D6的设置,能够对输出电压起到整流的作用,增强输出电压的稳定性,防止输出电压不稳定导致LED损坏。

Lighting drive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照明驱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照明
,特别是涉及一种照明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发光二极管简称为LED。由含镓、砷、磷、等的化合物制成。当电子与空穴复合时能辐射出可见光,因而可以用来制成发光二极管。在电路及仪器中作为指示灯,或者组成文字或数字显示。砷化镓二极管发红光,磷化镓二极管发绿光,碳化硅二极管发黄光,氮化镓二极管发蓝光。因化学性质又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无机发光二极管LED。20世纪90年代LED技术的长足进步,不仅是发光效率超过了白炽灯,光强达到了烛光级,而且颜色也从红色到蓝色覆盖了整个可见光谱范围,这种从指示灯水平到超过通用光源水平的技术革命导致各种新的应用,诸如汽车信号灯、交通信号灯、室外全色大型显示屏以及特殊的照明光源。对于现有的照明电路,考虑到电能、使用寿命及环保的因素,现有的照明电路多数采用的是LED来实现照明。若要让LED发光,就必须有驱动电路,驱动电路输出与LED匹配的电压为其进行供电。但现有的驱动电路,倘若驱动电路出现过流或者过压的情况,现有的驱动电路由于内部没有设置相应的电子元器件,导致驱动电路在过流或者过压情况下还继续工作,非常容易损坏LED及驱动电路;此外,现有的驱动电路,并没有储能功能,导致现有的驱动电路在失去外部电压输入的情况下,就无法为LED供电,即失去了照明功能;再者,现有的电路并没有整流功能,导致驱动电路输出电压至LED时,驱动电路输出的电压稳定性不强,也非常容易损坏LED。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电路处于过流或者过压状态的,具备储能功能的,防止失去外部电压时还能为LED供电的以及不容易损坏LED的照明驱动电路。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照明驱动电路,包括:整流单元,所述整流单元包括熔断丝FR、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所述熔断丝FR的一端作为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熔断丝FR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和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作为所述整流单元的输出端,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作为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二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与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和地连接;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电感L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二极管D5和控制器U1,所述电感L1的一端作为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1与所述电感L1并联连接,所述电容C1的一端与所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的一端与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4的一端和控制器U1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5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器U1的振荡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器U1的电流检测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与所述电阻R4并联连接,所述控制器U1的接地端接地,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6与所述电容C3并联连接,且所述电阻R6与的一端作为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作为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所述控制器U1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控制器U1的第二输出端均与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及输出单元,所述输出单元包括变压器T、二极管D6、极性电容C6、电容C7和电阻R8,所述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的一端作为所述输出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作为所述输出单元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与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极性电容C6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6的负极与所述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8与所述极性电容C6并联连接,且所述电阻R8的一端作为所述输出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作为所述输出单元的第二输出端。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C1的电容大小为2uF。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C2的电容大小为2uF。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阻R1的阻值为4.7KΩ。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阻R2的阻值为470Ω。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阻R3的阻值为470Ω。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C4的电容大小为4.7uF。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阻R5的阻值为100Ω。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C5的电容大小为47pF。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阻R6的阻值为100KΩ。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的照明驱动电路,通过设置整流单元、控制单元及输出单元。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当照明驱动电路处于过流或者过压状态时,电容C3、电阻R6和二极管D5会吸收部分电流或者电压,防止照明驱动电路因处于过流或者过压状态还工作而损坏LED;此外,电容C4的设置,电容C4能够起到储能的作用,防止没有外部电源提供电压时,电容C4还能够释放事先存储好的电压为控制器U1进行供电,保证照明驱动电路的正常运行;再者,二极管D6的设置,能够对输出电压起到整流的作用,增强输出电压的稳定性,防止输出电压不稳定导致LED损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照明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照明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整流单元,所述整流单元包括熔断丝FR、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所述熔断丝FR的一端作为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熔断丝FR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和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作为所述整流单元的输出端,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作为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二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与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和地连接;/n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电感L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二极管D5和控制器U1,所述电感L1的一端作为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1与所述电感L1并联连接,所述电容C1的一端与所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的一端与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4的一端和控制器U1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5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器U1的振荡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器U1的电流检测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与所述电阻R4并联连接,所述控制器U1的接地端接地,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6与所述电容C3并联连接,且所述电阻R6与的一端作为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作为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所述控制器U1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控制器U1的第二输出端均与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及/n输出单元,所述输出单元包括变压器T、二极管D6、极性电容C6、电容C7和电阻R8,所述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的一端作为所述输出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作为所述输出单元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与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极性电容C6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6的负极与所述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8与所述极性电容C6并联连接,且所述电阻R8的一端作为所述输出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作为所述输出单元的第二输出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照明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整流单元,所述整流单元包括熔断丝FR、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所述熔断丝FR的一端作为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熔断丝FR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和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作为所述整流单元的输出端,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作为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二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与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和地连接;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电感L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二极管D5和控制器U1,所述电感L1的一端作为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1与所述电感L1并联连接,所述电容C1的一端与所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的一端与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4的一端和控制器U1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5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器U1的振荡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器U1的电流检测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与所述电阻R4并联连接,所述控制器U1的接地端接地,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6与所述电容C3并联连接,且所述电阻R6与的一端作为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作为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所述控制器U1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控制器U1的第二输出端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文学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莱特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