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与办公椅联动的扶手(4),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可转动连接的横梁(41)和支撑杆(42),并且,所述横梁(41)的另一端设计成与办公椅椅背(1)边侧板做可转动连接的活动连接端,所述支撑杆(42)的另一端设计成与办公椅椅座(2)边侧板做可转动连接的活动连接端。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办公椅联动的扶手能配合办公椅的椅背与椅座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而联动,从而让使用者在办公椅上的坐姿得以舒展,获取较佳的休息舒适感觉。(*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椅子的配件,特别是涉及与办公椅联动的扶手。背鱟技术现有技术两点式扶手办公椅,如图1A所示,其两点式扶手一般都是一体成 型,中间缺少活动关节,并且,扶手的两端分别与办公椅的椅背和椅座固定而不能相对转动, 因此,办公椅的椅背与椅座之间的角度完全被固定而不能调节。使用者工作疲劳需休息调节 时,即便将办公椅的倾仰机构打开使办公椅后仰,办公椅的椅背与椅座之间的角度也无法发 生变化,如图1B所示,椅背与椅座之间长期处于一个状态而无法相对舒展,不能给使用者以 较佳的休息舒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 提出一种与办公椅联动的扶手,配套有本技术与办公椅联动的扶手的办公椅在后仰的过 程中,扶手能配合椅背与椅座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而联动,从而让使用者的坐姿得以舒展, 获取较佳的休息舒适感。本技术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可以通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设计、使用一种与办公椅联动的扶手,包括相互可转动连接的横梁和支撑杆,并且,所述横梁的另一端设计成与办公椅椅背边侧板做可转动连接的活动连接端,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设计成与办公椅椅座边側板做可转动连接的活动连接端。所述横梁与办公椅椅背边側板做可转动连接的活动连接端是与横梁一体成型的连接凸台,所述支撑杆与设计成与办公椅椅座边侧板做可转动连接的活动连接端是与支撑杆一体成型的连接凸台;还配套设置两个连接件,该连接件包括圆盘和从圃盘上垂直竖起的圆简52,该圆简内壁切削有阴螵紋。所述连接凸台与圆简之间垫有锥形垫片。所述两连接凸台中,至少一个连接凸台上开设至少一道弧形定位槽,对应连接件的圆盘 上设有至少一条弧形定位凸起,该定位凸起置于所述定位槽内且长度小于定位槽的长度.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与办公椅联动的扶手的技术效果在于1.扶手包括相 互转动连接的横梁和支撑杆且与椅背和椅座均转动连接,使办公椅在后仰的过程中,扶手能 与椅背和椅座联动,使椅背与椅座之间的角度能发生变化,从而让使用者的坐姿得以舒展, 获取较佳的休息舒适感;2.锥形垫片的设计,使扶手端部可与椅背和椅座之间紧密结合且能 保证自由转动;3.孤形定位槽与弧形定位凸起的配套设计,保证椅背后仰时定位准确,安全 牢靠。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两点式扶手办公椅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图1A和图1B; 图2是配有本技术与办公椅联动的扶手的办公椅主视示意图,其中,图2A是办公 椅未后仰时的主视示意图,图2B是办公椅后仰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与办公椅联动的扶手分解示意图; 图4是所述与办公椅联动的扶手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所述与办公椅联动的扶手的主视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A-A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所示之最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本技术与办公椅联动的扶手4,如图3至图5所示并参照结合图2,包括相互可转 动连接的横梁41和支撑杆42,并且,所述横梁41的另一端设计成与办公椅椅背1边侧板做 可转动连接的活动连接端,所述支撑杆42的另 一端设计成与办公椅椅座2边恻板做可转动连 接的活动连接端。本技术中,所述扶手4与椅背1和椅座2作转动连接的具体方式是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横梁41与办公椅椅背1边侧板做可转动连接的活动连接端是与横梁 41 一体成型的连接凸台411,所述支撑杆42与设计成与办公椅椅座2边惻板做可转动连接的 活动连接端是与支撑杆42 —体成型的连接凸台421;还配套设置两个连接件5,该连接件5 包括圆盘51和从圆盘51上垂直竖起的圆简52,该圆简52内壁切削有阴螺紋;所述两个连接件5的圆简52分别穿过所述连接凸台411、 421上的通孔413、 423以及椅背1和椅座2的 边側板上的开孔,再于各自的边側板内側借助螵栓6旋入所述圆简52内而固定.用螺栓6紧 固扶手连接凸台与连接件时,在所述连接凸台411、 421与圆简52之间垫有锥形垫片8,该 锥形垫片8的外表面为锥体状,相对应在连接凸台411、 421上的通孔413、 423的开口处有 锥形斜面,形成一个喇叭口,当螵栓6完全旋入圃简52的阴螵紋时,锥形垫片8的外表面刚 好与所述通孔412、 422的开口处锥形斜面完全吻合,这样既起到紧固扶手与椅背l和椅座之 间的连接,又可以使扶手的橫梁41和支撑杆42围绕连接件5的圃筒52表面自由转动,使得 扶手4的折角大小可以根据椅背1的需要而变化.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与办公椅联动的扶手的工作原理和作用,下面结合图2,并 参照图3至图6,详细地说明本技术扶手安装有本技术扶手的办公椅的联动过程如图2所示,安装有本技术扶手的办公椅,包括椅背1、椅座2和该椅座2下方的 倾仰机构3,以及与所述椅背1和椅座2连接的两点式扶手4;所述倾仰机构3包括调节部 31和支承部32,所述椅座2固定在所述支承部32上,所述椅背1后下方固定有钢片11,该 钢片11于椅背底部处弯折再借助托钢部件9与所述支承部32连接,所述扶手4包括相互可 转动连接的横梁41和支撑杆42,并且,所述横梁41的另一端与所述椅背1的边側板可转动 地连接,所述文撑杆42的另一端与所述椅座2的边侧板可转动地连接,本技术中,所述 扶手4与椅背1和椅座2作转动连接的具体方式是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横梁41连接椅 背1的端部成型有连接凸台411,所述支撑杆42连接椅座2的端部成型有连接凸台421;并 且还配套设置两个连接件5,该连接件5包括圆盘51和从圆盘51上垂直竖起的圆简52,该 圃简52内壁切削有阴螺紋;所述两个连接件5的圃简52分别穿过所述连接凸台411、 421上 的通孔413、 423以及椅背1和椅座2的边側板上的开孔,再于各自的边側板内側借助螺栓6 旋入所述圆筒52内而固定。用螺栓6紧固扶手连接凸台与连接件时,在所述连接凸台411、 421与圃简52之间垫有锥形垫片8,该锥形垫片8的外表面为锥体状,相对应在连接凸台"1、 421上的通孔413、 423的开口处有锥形斜面,形成一个喇叭口,当螺栓6完全旋入圆简52 的阴螺紋时,锥形垫片8的外表面刚好与所述通孔412、 422的开口处锥形斜面完全吻合,这样既起到紧固扶手与椅背1和椅座之间的连接,又可以使扶手的横梁41和支撑杆42围绕连 接件5的圓筒52表面自由转动,使得扶手4的折角大小可以根据椅背1的需要而变化,从而 实现与倾仰机构3及托钢部件9的连动.所述托钢部件9其实是倾仰机构3的一个附厲配件, 可以和倾仰机构3实现同步后仰,但后仰的角度比倾仰机构3后仰的角度大,这些厲于现有 技术,其原理和结构此处不再赘述.将图2和图1分别对比,当倾仰机构3打开后,办公椅 整体后仰,因椅背1与托钢部件9借助钢片11连接固定,而托钢部件9的后仰角度与倾仰机 构3的后倾角度不一样,导致椅背1与椅座2的后仰角度不一样,参见图1A和图1B,由于 扶手两端与椅背和椅座固定,致使办公椅后仰前与后抑后的椅背与椅座之间的夹角没有改变 均为71° ,这样不能使坐者的坐姿得到舒展;本技术将扶手4设计为相互转动连接的横 梁41和支撑杆42,且分别与椅背1和椅座2转动连接,这样正好满足椅背1与椅座2的后 仰角度不一样的要求,参见图2A和图2B,办公椅后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与办公椅联动的扶手(4),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可转动连接的横梁(41)和支撑杆(42),并且,所述横梁(41)的另一端设计成与办公椅椅背(1)边侧板做可转动连接的活动连接端,所述支撑杆(42)的另一端设计成与办公椅椅座(2)边侧板做可转动连接的活动连接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顺接,
申请(专利权)人:卢顺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