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97477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包括由瓦伦板围构而成的箱体,所述箱体中设有厌氧除磷处理腔、缺氧脱氮处理腔、第一好氧处理腔、第二好氧处理腔、第一沉淀腔、第二沉淀腔和砂滤过滤腔,所述厌氧除磷处理腔、缺氧脱氮处理腔、第一好氧处理腔和第二好氧处理腔之间通过设置的第一孔板分隔形成,第二好氧处理腔与第一沉淀腔之间设置第二孔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生化、沉淀、砂滤为一体的成套工艺,避免了常规工艺另行增加砂滤池,大量减少了现场安装工作量及维修成本。

A complete set of intelligent sewage treatment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
技术介绍
建设生态文明是目前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意识的加强,污水治理已经在许多地区全面展开。问题是,现有的截污纳管造成大量原有污水处理厂的负荷(产能)不足,新增常规污水处理厂周期长,投资大,一时难满足暂时性需求。因此,需要设计一体化集约型多元化处理模式,以提高农村污水处理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智能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瓦伦板围构而成的箱体,所述箱体中设有厌氧除磷处理腔、缺氧脱氮处理腔、第一好氧处理腔、第二好氧处理腔、第一沉淀腔、第二沉淀腔和砂滤过滤腔,所述厌氧除磷处理腔、缺氧脱氮处理腔、第一好氧处理腔和第二好氧处理腔之间通过设置的第一孔板分隔形成,第二好氧处理腔与第一沉淀腔之间设置第二孔板,所述厌氧除磷处理腔、缺氧脱氮处理腔、第一好氧处理腔和第二好氧处理腔中均填充有悬浮填料,所述第一沉淀腔与第二沉淀腔之间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沉淀腔与砂滤过滤腔配合连接。所述的一种智能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顶部由实心盖板和镂空盖板构成。所述的一种智能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顶部设有内凹式吊耳。所述的一种智能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好氧处理腔底部设有第一汽提装置,所述第一汽提装置管路连接缺氧脱氮处理腔。所述的一种智能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腔底部设有第二汽提装置,所述第二汽提装置管路连接厌氧除磷处理腔。所述的一种智能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沉淀腔底部设有第三汽提装置。所述的一种智能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腔为斜管沉淀池。所述的一种智能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沉淀腔中设有搅拌装置。本技术采用生化、沉淀、砂滤为一体的成套工艺,避免了常规工艺另行增加砂滤池,大量减少了现场安装工作量及维修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内凹式吊耳示意图图4本技术中的气提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厌氧除磷处理腔1、缺氧脱氮处理腔2、第一好氧处理腔3、第二好氧处理腔4、第一沉淀腔5、第二沉淀腔6、砂滤过滤腔7、第一孔板8、第一汽提装置9、第二汽提装置10、第三汽提装置11、搅拌装置13、实心盖板15、镂空盖板16、内凹式吊耳17、第二孔板1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提高沉淀效果改变水流方向,使他路径最长如图1-4所示,一种智能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包括由瓦伦板围构而成的箱体,所述箱体中依次设有厌氧除磷处理腔1、缺氧脱氮处理腔2、第一好氧处理腔3、第二好氧处理腔4、第一沉淀腔5、第二沉淀腔6和砂滤过滤腔7其中,厌氧除磷处理腔1、缺氧脱氮处理腔2、好氧处理腔、沉淀腔和砂滤过滤腔的结构均为公知技术。所述厌氧除磷处理腔1、缺氧脱氮处理腔2、第一好氧处理腔3和第二好氧处理腔4之间通过设置的第一孔板8分隔形成,第二好氧处理腔4与第一沉淀腔5之间通过壳壁隔开,壳壁上具有第二孔板18。所述厌氧除磷处理腔1、缺氧脱氮处理腔2、第一好氧处理腔3和第二好氧理腔4中均填充有悬浮填料,悬浮填料为本领域的公知技术,所述第一沉淀腔5与第二沉淀腔6之间管路连接,流质通过管路流通,第二沉淀腔6与砂滤过滤腔7之间没有隔板,流质平面自流。其中,第一孔板8和第二孔板18上布满Ø20mm的通孔,用于过流污水,孔板一是起到大粒径或条状物的格栅作用,二是在不同负荷不同进水水质情况下可随时切换工艺(活性污泥法与MBBR法),不需另行整改设备结构,施工简单,安装速度极快,实现泥法改为膜法(MBBR工艺)现场只需一两个小时即可完成原来半个月的工程量。所述厌氧除磷处理腔1、缺氧脱氮处理腔2内设有公知的气体搅拌器。本技术为满足泥膜混合工艺的随时切换要求,在结构上增加了隔仓的孔板结构,使每个工段充分利用和提高了各区域的效率,互不干涉,不会造成常规MBBR系统的跑填料及填料密度不均匀情况。保证需求同时,提高了使用效率,两工艺切换之间的结构零部件可做到随拆随装,根据现场情况或客户需求,兼顾结构美化,拆装方便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力求内外美观,做到与整体结构的和谐统一。在本技术中,所述箱体顶部由实心盖板15和镂空盖板16构成,两者均为公知的盖板结构。所述箱体顶部前后两侧各设有两个内凹式吊耳17,上面具有可以吊挂的凹槽。所述箱体上还具有进水口、放空口、排泥口、出水口、方钢等结构。在本技术中,所述第二好氧处理腔4底部设有第一汽提装置9,所述第一汽提装置9管路连接缺氧脱氮处理腔2;所述第一沉淀腔5底部设有第二汽提装置10,所述第二汽提装置10管路连接厌氧除磷处理腔1;所述第二沉淀腔6底部设有第三汽提装置11。其中,三个汽提装置均为公知技术。本技术中的汽提装置只需接入气管和回流管道即可,安装检修方便,可根据处理量大小选择不同规格型号。在本技术中,所述第一沉淀腔5为公知的斜管沉淀池,内设有斜管。在本技术中,所述第二沉淀腔6中设有搅拌装置13,搅拌装置13为本领域的常规的搅拌结构。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a、增加两级沉淀,第一沉淀腔5为高负荷沉淀,高负荷沉淀为满足生化区的高污泥浓度,比市场上一体化设备污泥浓度提高了20-30%,实现生化区高效去除有机物及污水中的有机物,出水通过精密计量加药混凝进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从而稳定达到出水要求,沉淀池污泥及消化液的回流采用装置汽提,精密控制回流量,从而使整个系统运行达到最高效的脱氮除磷的效果及污水中内部碳源的利用,在厌氧除磷控制腔1、缺氧内各脱氮控制腔2内设置了气体搅拌器,根据来水的变化或南北地区水质的不同,可选择一组间歇、同时运行或采用增加模块化功能(增加组合填料、MBBR填料等)来达到运行效果,直接运行成本比常规一体化设备节省1/3左右。b、采用生化、沉淀、砂滤为一体的成套工艺,避免了常规工艺另行增加砂滤池(罐),大量减少了现场安装工作量及维修(护)成本,常规出水为第一沉淀腔6,水质异常波动或出水要求高期间启用砂滤池,两种出水方式采用极为简单的阀门控制方式即可完成。c、本技术利用了原有沉淀池锥底空间,不仅操作运行上减少了劳动力,更为减少了原有传统的设备间制造的成本,也为管线、控制等缩短了距离,降低了施工、维修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节能降耗,体现绿色环保。本技术具有以下创新点:创新点:一、盖板部分实心盖板:在固定处理水量水质时,避免下雨(暴雨)期间大量雨水进入新型智能一体化处理成套设备,造成处理水量加大,处理负荷降低,破坏整体运行效果,影响出水水质。镂空盖板:活动安装,方便检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瓦伦板围构而成的箱体,所述箱体中设有厌氧除磷处理腔(1)、缺氧脱氮处理腔(2)、第一好氧处理腔(3)、第二好氧处理腔(4)、第一沉淀腔(5)、第二沉淀腔(6)和砂滤过滤腔(7),所述厌氧除磷处理腔(1)、缺氧脱氮处理腔(2)、第一好氧处理腔(3)和第二好氧处理腔(4)之间通过设置的第一孔板(8)分隔形成,第二好氧处理腔(4)与第一沉淀腔(5)之间设置第二孔板(18),所述厌氧除磷处理腔(1)、缺氧脱氮处理腔(2)、第一好氧处理腔(3)和第二好氧处理腔(4)中均填充有悬浮填料,所述第一沉淀腔(5)与第二沉淀腔(6)之间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沉淀腔(6)与砂滤过滤腔(7)配合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瓦伦板围构而成的箱体,所述箱体中设有厌氧除磷处理腔(1)、缺氧脱氮处理腔(2)、第一好氧处理腔(3)、第二好氧处理腔(4)、第一沉淀腔(5)、第二沉淀腔(6)和砂滤过滤腔(7),所述厌氧除磷处理腔(1)、缺氧脱氮处理腔(2)、第一好氧处理腔(3)和第二好氧处理腔(4)之间通过设置的第一孔板(8)分隔形成,第二好氧处理腔(4)与第一沉淀腔(5)之间设置第二孔板(18),所述厌氧除磷处理腔(1)、缺氧脱氮处理腔(2)、第一好氧处理腔(3)和第二好氧处理腔(4)中均填充有悬浮填料,所述第一沉淀腔(5)与第二沉淀腔(6)之间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沉淀腔(6)与砂滤过滤腔(7)配合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顶部由实心盖板(15)和镂空盖板(16)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污水处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向京李荣海蓝家禄余影雷郭江涛富云儿唐明强陶夏辉孙佳明曾桂华曹海春张萌王志辉孔杰董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八方电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