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罗湘其专利>正文

袖珍折叠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810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适于旅游或进行野外活动用的便携式袖珍折叠凳。它以可伸缩的中心杆为主件,在其上端装有由受力块、外框、上支杆和软质坐垫所组成的凳座、在其下端装有由本体和下支杆所组成的凳脚,构成一可坐人的小凳。收缩后成一手电筒式的整体,可放在衣袋内,携带方便。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受力大等特点,结构新颖。(*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适宜于旅游或进行野外活动用的便携式袖珍折叠凳。人们外出旅行或进行野外活动小憩时,总希望能马上找个地方坐下来,但往往不能如愿,因此,人们在外出时常常喜欢带上一个可折叠凳。以便随时可坐着休息,但现在所有的折叠凳结构太大、太重、外出旅行携带极为不便,缺乏一种体积小、重量轻,可放在衣服袋里的折叠凳。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设计了一种结构新颖的袖珍折叠凳,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受力大、携带方便的特点,撑开和折叠极为灵便,很有实用价值。本袖珍折叠凳由软质坐垫(1)、上支杆(2)、外框(4)、受力块(6)、中心杆(9)、本体(10)和下支杆(12)构成,软质坐垫(1)固定在上支杆(2)的顶端,上支杆(2)的另端与外框(4)活动连接,上支杆(2)以受力块(6)上的固定销(7)为支点可作移动。外框(4)可在本体(10)和下支杆(12)外上下自由移动。中心杆(9)的上端以螺纹与受力块(6)固定连接。其下端具有螺纹与本体(10)的中心螺孔相配合。中心杆(9)可自由伸出本体(10)或收缩在本体(10)中央。下支杆(12)装在本体(10)的下端,以销轴(11)互相活动连接,可自由张开或收拢。袖珍折叠凳在使用状态下,其外框(4)套在受力块(6)外,上支杆即自动撑开,使软质坐垫(1)成一平面。中心杆(9)伸出,以螺纹与本体(10)互相固定。下支杆(12)张开成凳脚,即可坐人;折叠状态下,中心杆(9)收缩在本体(10)和下支体(12)中央,外框(4)下移至下支杆(12)下端,上支杆(2)即自然收拢而成一体。由于上支杆(2)、外框(4)、受力块(6)及固定销(7)组成的新颖结构是运用了力学上杠杆自锁原理,把上支杆巧妙地铰接起来,形成一个能伸缩自如而又具有自锁能力的整体。因FG臂大于EF臂。当人坐上后外框(4)和上支杆(2)不会下滑。软质坐垫(1)可由塑料绳或棉绳织成网状或由尼龙布、棉布做成带状或整块布料做成或充气垫。它缝制在上支杆(2)的顶端。上支杆(2)由相同的四条或多条金属杆制成,杆中央开有长条孔,杆的一端开有销孔,用销(3)与外框(4)活动连接,并装有上拉簧(5)使二者拉紧。外框(4)的外形可做成方形或三角形,也可做成多边形。在每边的对应部位有一凸出的销孔。用销(3)与上支杆(2)活动连接,框的内孔形状应与受力块(6)、本体(10)和下支杆(12)的外形相一致。受力块(6)的外形可做成方形或圆形,下面中心开有螺孔,与中心杆(9)的螺纹相固定。受力块(6)上装有碰钮(14),折叠时此碰钮(14)将本体(10)钩住。中心杆(9)为圆柱形,由单节或可伸缩的多节组成,一端车有螺纹与受力块(6)相固定,另端车有大螺距多头螺纹,它与本体(10)的中央车有大螺距多头螺纹的通孔相配合。本体(10)的外形做成方形时,其下端的四角上都开有缺口,并打有销孔,以销轴(11)与下支杆(12)活动连接,此时四条下支杆(12)构成凳脚,四个支杆合拢时,其外形为四方形,其内为圆柱孔,以放置中 心杆(9)、本体(10)的外形做成圆形时,则其下端相夹120角度上开有三个缺口,并打有锁孔,以销轴(11)与下支杆(12)活动连接。此时为三个支杆构成凳脚,合拢时,其内外均为圆柱形,下支杆(12)上端开有销孔,并装有张簧(18),它与本体(10)相连,使下支杆能自动张开,其中一个下支 杆下端装有按钮(15)。折叠时,可将外框(4)钩住。袖珍折叠凳可由金属材料或玻璃钢或高强度硬塑料制成。这种袖珍折叠凳结构新颖,具有体积小(折叠时不足一个两节手电筒大小)重量轻,受力大,便于随身携带等特点,撑开和折叠极为灵便。特别适合于外出旅行或进行野外活动时使用。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成本低廉。由上支杆、外框和受力块三者构成的凳的上支持部分主要结构是运用了力学上的杠杆自锁原理,把上支杆巧妙地铰接起来形成一个伸缩自如又具有自锁能力的整体,将这个整体结构倒置,即可成为可收缩式的支架,利用这种可收缩式的支架可生产新一代的三角架、乐谱架、话筒架、挂衣架等支架类产品,使这类产品体积大为缩小,重量减轻,携带十分方便。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袖珍折叠凳的结构图图2为袖珍折叠凳的上、下支杆均张开,但未升高时的状态图图3为袖珍折叠凳撑开过程状态图图4为袖珍折叠凳折叠后的示意图图5为A-A剖视图图6为B-B剖视图图中(1)为软质坐垫(4)为外框(2)为上支杆(5)为上拉簧(3)为销(6)为受力块(7)为固定销(12)为下支杆(8)为定位键(13)为小压簧(9)为中心杆(14)为碰钮(10)为本体(15)为按钮(11)为销轴(16)为小销轴(17)为压簧(18)为张簧参照图1,用棉绳织成正方形网状坐垫(1),其四角与四条上支杆(2)的顶端扎住,外框(4)做成正方形,框每边的对应部位上做有凸出的销孔,与上支杆(2)一端的销孔用销(3)互相连接且可活动,并用上拉簧(5)将二者拉紧。每条上支杆(2)的中央均开有长条孔,受力块(6)的每边的对应位置上固定有固定销(7),此销(7)插入上支杆(2)的长条孔内,成为它的支点。受力块(6)做成正方形,其大小与外框(4)的内方相配合,下面中心车有内螺纹,与中心杆(9)上端的螺纹相配合而固定,杆(9)的上端并装有定位键(8),中心杆(9)为圆柱形,其下端车有大螺距多头螺纹,与本体(10)的中心车有同样螺纹的通孔相配合而固定。本体(10)的外形为正方形,其大小与外框(4)的内方相一致,其下端四个角上开有缺口和销孔,与下支杆(12)的销孔用销轴(11)活动连接,可使下支杆(12)张开或收拢,在本体(10)与下支杆(12)之间装有张簧(18),使下支杆(12)依靠弹力而自动张开构成四只凳脚,全部部件用金属材料制成,即成可坐人的小凳。折叠过程如下将中心杆(9)下端的螺纹穿过本体(10)的中心通孔后,本体(10)即可在中心杆(9)外上移至受力块(6)下,定位键(8)与本体(10)上的键槽相配合而定位(如图2所示),再将下支杆(12)收拢,外框(4)下移,此时受力块(6)内装的碰钮(14)(如图5A-A所示)中的小压簧(13)将碰钮(14)外弹,使本体(10)钩住,在外框(4)下移的同时,上支杆(2)以固定销(7)为支点,即自动逐渐收拢(如图3所示),外框(4)继续下移一直到下支杆(12)下端,上拉簧(5)拉紧,其中一个下支杆(12)的下端装有按钮(15)(如图6B-B所示),按钮(15)用小销轴(16)固定,并可绕小销轴活动,用压簧(17)顶住,按钮上带有一凸出的钩而将外框(4)钩住(如图4所示)即为折叠后的袖珍折叠凳。使用时的开启过程如下折叠状态如图所示,按下按钮(15)外框(4)即脱钩,可向上移动,上支杆(2)同时上移,固定销(7)在长条孔内引导上支杆(2)上移,在上移过程中,上支杆(2)逐渐张开(如图3),上拉簧(5)的弹力促进上支杆(2)张开,外框(4)上移至受力块(6)时,上支杆(2)全部张开,使软质坐垫(1)拉成一平面,当外框(4)压缩碰钮后,本体(10)脱钩,本体(10)沿中心杆(9)下移,使中心杆(9)伸出,到位后,逆时钟旋转,使二者多头螺纹拧紧固定,此时下支杆(12)依靠张簧(18)的弹力而自动张开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宜于旅游或野外活动用的便携式袖珍折叠凳,其特征在于它由软质坐垫(1)、上支杆(2)、外框(4)、受力块(6)、中心杆(9)、本体(10)和下支杆(12)构成,软质坐垫(1)固定在上支杆(2)的顶部,上支杆(2)另端与外框(4)活动连接,固定在受力块(6)上的固定销(7)为上支杆(2)的支点,外框(4)套在受力块(6)外,中心杆(9)的上端以螺纹与受力块(6)固定连接,其下端具有螺纹与本体(10)的中心螺孔相配合固定,在本体(10)的下端用销轴(11)与下支杆(12)活动连接形成凳脚,即构成袖珍折叠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湘其
申请(专利权)人:罗湘其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