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坐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75689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其能在车辆侧视时使照明器件大型化,并且能抑制照明器件的外观性降低,其中,前外壳部(11)具有下外壳部(30)及上外壳部(40)。上外壳部(40)具有前缘部(401)、左侧缘部(402)及右侧缘部(403)。左、右侧缘部(402、403)分别配置于较左、右照明器件(20、21)的透光外壳部(20a、21a)与左、右开口部(303、304)的接缝部(20JL1、20JR1)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及右方并且更靠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左、右侧缘部(402、403)分别以沿着基底外壳部(301)的左、右开口部(303、304)的上缘部(303U、304U)朝向上方且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且在车辆左、右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基底外壳部(301)的左、右侧壁部(305、306)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跨坐型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尤其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的前部。
技术介绍
从先前便已知有一种具有如下构成的固定挡泥板型的跨坐型车辆,其具备一对照明器件,所述对照明器件分别配置于前外壳部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及右方,且在车辆侧视时,配置于较前轮的轴更靠车辆后方。例如,如图15~16所示,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6-227314)所公开的固定挡泥板型的跨坐型车辆910具备:头管(未图示);左右一对前叉部901,其可旋动地支持于头管;前轮902,其可旋转地支持于左右一对前叉部901;及前部外壳部914,其并不与前轮902一起左右旋动,且包含前外壳部915及护腿板916。前部外壳部914的前外壳部915配置于前轮902的上方且头管的前方,而且,从车辆后方朝向前方且下方,向较前轮902的轴靠车辆前方延伸。借此,即便不进而设置固定于左右一对前叉部901、能与前轮902一起左右旋动、且与前外壳部915分体的小型挡泥板,也能利用前外壳部915遮挡被前轮902溅起的水或泥等。而且,在专利文献1的固定挡泥板型的跨坐型车辆中,在车辆前视时,左侧的护腿板916及右侧的护腿板916分别设置左右一对照明器件920。在车辆侧视时,左右一对照明器件920分别配置于较前轮902的轴更靠车辆后方。而且,在车辆前视时,左右一对照明器件920分别形成为透光外壳部从左、右侧的护腿板916、916的开口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及右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6-227314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待解决的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固定挡泥板型的跨坐型车辆910中,并未进而设置与前外壳部915分体的小型挡泥板。因此,为充分确保遮挡水或泥等的功能,需使前外壳部915以至少一部分朝前方较大的方式形成。更详细来说,前外壳部915配置于前轮902的上方且头管的前方,而且,从车辆后方朝向前方且下方,向较前轮902的轴更靠车辆前方处延伸。因为前外壳部915在前方形成得较大,所以对如下构成进行了研究,即,能使左右一对照明器件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大的方式,配置于前外壳部915的下部。也就是说,考虑了如下方案,即,变更左右一对照明器件的配置位置,将其分别配置于前外壳部915的下部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及右方,且至少一部分以从较前轮902的轴更靠后方处向较前轮902的轴更靠车辆处前方延伸处的方式形成。然而,在于车辆侧视时将左右一对照明器件分别配置于前外壳部915的下部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及右方,且至少一部分以从较前轮902的轴更靠后方处向较前轮902的轴更靠车辆前方处延伸的方式形成的情形时,左右一对照明器件的前端部会以在车辆侧视时邻近于前外壳部915的前部且下部的方式配置。如此,被前轮902溅起的水或泥容易附着于左右一对照明器件,从而令人担忧外观性降低。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此种状况而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其能在车辆侧视时使照明器件大型化,并且能抑制照明器件的外观性降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专利技术人为解决所述问题,考虑了车辆行驶时利用行驶风将附着于照明器件的水或泥等去除的方案。详细来说,左右一对照明器件的透光外壳部分别以从固定挡泥板型的前外壳部的开口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及右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因此,车辆行驶时,左右一对照明器件的透光外壳部容易碰撞行驶风。借此,附着于左右一对照明器件的透光外壳部的水或泥等能通过被行驶风吹动而去除。然而,左右一对照明器件的透光外壳部因其与前外壳部相接的根部(与前外壳部的接缝部)与其顶部相比,较难以碰撞行驶风,故容易积存水或泥等。因而,即便想利用车辆行驶时的行驶风将附着于照明器件的水或泥等去除,也会在左右一对照明器件的透光外壳部的与前外壳部相接的根部依然残存水或泥等。结果为,无法彻底消除照明器件的外观性降低的担忧。因此,本专利技术人想到了以下的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跨坐型车辆具备:头管;左右一对前叉部,其可旋动地支持于头管;前轮,其可旋转地支持于左右一对前叉部;前外壳部,其配置于前轮的上方且头管的前方,朝向前方且下方延伸,且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前轮的轴更靠车辆前方;及左右一对照明器件,其分别配置于前外壳部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及右方。左右一对照明器件各自具有:光源,其发出光;及透光外壳部,其配置于光源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前外壳部具有:下外壳部,其具有基底外壳部;及上外壳部,其配置于基底外壳部的前方。基底外壳部具有:左开口部,其使左照明器件的透光外壳部露出;及右开口部,其使右照明器件的透光外壳部露出。左照明器件的透光外壳部在车辆前视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上外壳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且形成为从左开口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突出,在车辆左侧视时,以从较前轮的轴更靠后方处,朝向较前轮的轴更靠前方处延伸的方式形成。右照明器件的透光外壳部在车辆前视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上外壳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且形成为从右开口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突出,在车辆右侧视时,以从较前轮的轴更靠后方处朝向较前轮的轴更靠前方处延伸的方式形成。基底外壳部具有:前壁部,其在该基底外壳部的前端部,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左开口部与右开口部之间;左侧壁部,其从前壁部,沿着左开口部的上缘部,朝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及右侧壁部,其从前壁部,沿着右开口部的上缘部,朝向上方且后方延伸。上外壳部具有:前缘部,其以朝向较前壁部更靠前方处延伸的方式形成;左侧缘部,其以朝向较左侧壁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处延伸的方式形成;及右侧缘部,其以朝向较右侧壁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处延伸的方式形成。上外壳部的左侧缘部配置于较左照明器件的透光外壳部与左开口部的接缝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且较该接缝部更靠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上外壳部的右侧缘部配置于较右照明器件的透光外壳部与右开口部的接缝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且较该接缝部更靠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上外壳部的左侧缘部以沿着基底外壳部的左开口部的上缘部朝向上方且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且在车辆左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基底外壳部的左侧壁部重叠。上外壳部的右侧缘部以沿着基底外壳部的右开口部的上缘部朝向上方且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且在车辆右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基底外壳部的右侧壁部重叠。根据上述方面,在本专利技术的跨坐型车辆中,前外壳部配置于前轮的上方且头管的前方,而且,从车辆后方朝向前方且下方,向较前轮的轴更靠车辆前方处延伸。在所述情形时,并未进而设置固定于左右一对前叉部、能与前轮一起左右旋动、且与前外壳部为分体的小型挡泥板,因而前外壳部能朝前方且下方形成得较大。而且,在车辆侧视时,由于此种前外壳部能够向较前轮的轴更靠车辆前方处延伸,而此前外壳部能朝前方且下方形成得较大,因而能使左右一对照明器件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为较大的方式,分别配置于前外壳部的下部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及右方。具体来说,在车辆左侧视时,左照明器件的透光外壳部以从较前轮的轴更靠后方处朝向较前轮的轴更靠前方处延伸的方式形成。在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坐型车辆,其具备:/n头管;/n左右一对前叉部,其可旋动地支持于所述头管;/n前轮,其可旋转地支持于所述左右一对前叉部;/n前外壳部,其配置于所述前轮的上方且所述头管的前方,朝向前方且下方延伸,且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所述前轮的轴更靠车辆前方;及/n左右一对照明器件,其分别配置于所述前外壳部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及右方;且/n所述左右一对照明器件各自具有:光源,其发出光;及透光外壳部,其配置于所述光源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n所述前外壳部具有:下外壳部,其具有基底外壳部;及上外壳部,其配置于所述基底外壳部的前方;/n所述基底外壳部具有:左开口部,其使所述左照明器件的所述透光外壳部露出;/n及右开口部,其使所述右照明器件的所述透光外壳部露出;且/n所述左照明器件的所述透光外壳部在车辆前视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所述上外壳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且形成为从所述左开口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突出,在车辆左侧视时,以从较所述前轮的轴更靠后方处朝向较所述前轮的轴更靠前方处延伸的方式形成;/n所述右照明器件的所述透光外壳部在车辆前视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所述上外壳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且形成为从所述右开口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突出,在车辆右侧视时,以从较所述前轮的轴更靠后方处朝向较所述前轮的轴更靠前方处延伸的方式形成;且/n所述基底外壳部具有:前壁部,其在该基底外壳部的前端部,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左开口部与所述右开口部之间;左侧壁部,其从所述前壁部,沿着所述左开口部的上缘部,朝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及右侧壁部,其从所述前壁部,沿着所述右开口部的上缘部,朝向上方且后方延伸;/n所述上外壳部具有:前缘部,其以朝向较所述前壁部更靠前方处延伸的方式形成;/n左侧缘部,其以朝向较所述左侧壁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处延伸的方式形成;及右侧缘部,其以朝向较所述右侧壁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处延伸的方式形成;/n所述上外壳部的所述左侧缘部配置于较所述左照明器件的所述透光外壳部与所述左开口部的接缝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且较该接缝部更靠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n所述上外壳部的所述右侧缘部配置于较所述右照明器件的所述透光外壳部与所述右开口部的接缝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且较该接缝部更靠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n所述上外壳部的所述左侧缘部以沿着所述基底外壳部的所述左开口部的上缘部朝向上方且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且在车辆左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基底外壳部的所述左侧壁部重叠;/n所述上外壳部的所述右侧缘部以沿着所述基底外壳部的所述右开口部的上缘部朝向上方且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且在车辆右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基底外壳部的所述右侧壁部重叠。/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坐型车辆,其具备:
头管;
左右一对前叉部,其可旋动地支持于所述头管;
前轮,其可旋转地支持于所述左右一对前叉部;
前外壳部,其配置于所述前轮的上方且所述头管的前方,朝向前方且下方延伸,且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所述前轮的轴更靠车辆前方;及
左右一对照明器件,其分别配置于所述前外壳部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及右方;且
所述左右一对照明器件各自具有:光源,其发出光;及透光外壳部,其配置于所述光源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
所述前外壳部具有:下外壳部,其具有基底外壳部;及上外壳部,其配置于所述基底外壳部的前方;
所述基底外壳部具有:左开口部,其使所述左照明器件的所述透光外壳部露出;
及右开口部,其使所述右照明器件的所述透光外壳部露出;且
所述左照明器件的所述透光外壳部在车辆前视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所述上外壳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且形成为从所述左开口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突出,在车辆左侧视时,以从较所述前轮的轴更靠后方处朝向较所述前轮的轴更靠前方处延伸的方式形成;
所述右照明器件的所述透光外壳部在车辆前视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所述上外壳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且形成为从所述右开口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突出,在车辆右侧视时,以从较所述前轮的轴更靠后方处朝向较所述前轮的轴更靠前方处延伸的方式形成;且
所述基底外壳部具有:前壁部,其在该基底外壳部的前端部,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左开口部与所述右开口部之间;左侧壁部,其从所述前壁部,沿着所述左开口部的上缘部,朝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及右侧壁部,其从所述前壁部,沿着所述右开口部的上缘部,朝向上方且后方延伸;
所述上外壳部具有:前缘部,其以朝向较所述前壁部更靠前方处延伸的方式形成;
左侧缘部,其以朝向较所述左侧壁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处延伸的方式形成;及右侧缘部,其以朝向较所述右侧壁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处延伸的方式形成;
所述上外壳部的所述左侧缘部配置于较所述左照明器件的所述透光外壳部与所述左开口部的接缝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且较该接缝部更靠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
所述上外壳部的所述右侧缘部配置于较所述右照明器件的所述透光外壳部与所述右开口部的接缝部更靠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且较该接缝部更靠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
所述上外壳部的所述左侧缘部以沿着所述基底外壳部的所述左开口部的上缘部朝向上方且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且在车辆左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基底外壳部的所述左侧壁部重叠;
所述上外壳部的所述右侧缘部以沿着所述基底外壳部的所述右开口部的上缘部朝向上方且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且在车辆右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基底外壳部的所述右侧壁部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下外壳部进而具有以朝向车辆前方且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下外壳部前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车辆俯视时,所述下外壳部前端部的前缘以至少一部分位于较所述上外壳部的前缘更靠前方的方式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车辆侧视时,所述上外壳部的所述前缘部与所述下外壳部隔开间隙而配置,且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青苍黄启铭邱吉嗣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