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乘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75676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1:26
提供一种骑乘型车辆,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透光罩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长。侧罩的台阶部包括后壁部和侧壁部。后壁部从侧罩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至少一部分与收纳部重叠。侧壁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从后壁部向后方延伸,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至少一部分与壳体重叠。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配置于台阶部的下方。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配置成比侧壁部的前端靠后方、且比侧壁部的后端靠前方。在俯视观察车辆时,后壁部与侧壁部的连接部位于比连结后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和侧壁部的后端的假想线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Riding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骑乘型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骑乘型车辆。
技术介绍
以往,尾灯以及转向灯等灯光器配置于车体罩的后部的骑乘型车辆众所周知。例如,在TW438113号的骑乘型车辆中,后组合灯(15)设置于后罩(10)。后组合灯(15)包括尾灯、左后转向灯和右后转向灯。尾灯、左后转向灯和右后转向灯配置成在后视观察车辆时以相同高度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尾灯具有横长形状。即,尾灯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比尾灯的上下方向的尺寸长。另一方面,骑乘型车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小,所以左右的后转向灯与尾灯配置得接近。在该情况下,尾灯的光与后转向灯的光容易重叠,由此,尾灯与后转向灯的识别性降低。因此,本专利技术者考虑进一步提高尾灯与后转向灯的识别性。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专利技术者为了进一步提高在后视观察车辆时尾灯的光与后转向灯的光的识别性,考虑了使后转向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尾灯离开。如果使后转向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侧移动,则尾灯与后转向灯之间的距离变大,所以尾灯的光与后转向灯的光变得难以重叠。由此,能够使尾灯与后转向灯的识别性提高。但是,在该情况下,存在车辆后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大型化的问题。因此,专利技术者考虑了在配置于后罩的下方的后挡泥板上设置后转向灯。由此,能够将后转向灯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从后罩离开。然而,在该情况下,专利技术者发现了存在新的问题。后挡泥板从侧罩的下缘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被悬臂支撑。后挡泥板具有挡泥功能,所以后挡泥板会由于从后轮卷上来的水、泥或者石头等碰撞到后挡泥板而较大地振动。因此,专利技术者发现了,如果将后转向灯设置于后挡泥板,则存在后转向灯较大地振动的问题。因此,专利技术者进行探讨的结果,考虑了在后挡泥板的上部设置后转向灯。与后挡泥板的下部相比,后挡泥板的上部的振动较小。因此,通过将后转向灯配置于后挡泥板的上部,能够降低后转向灯的振动的问题。但是,如果将后转向灯配置于后挡泥板的上部,虽然尾灯与后转向灯被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离开,但难以增大两者之间的距离。因此,专利技术者对尾灯的形状进行了探讨。在上述的以往的骑乘型车辆中,在后视观察车辆时,尾灯为横长形状,所以尾灯与后转向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接近地配置。因此,尾灯的光与后转向灯的光容易重叠。因此,专利技术者考虑了将尾灯的形状设为上下方向的尺寸比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长的纵长形状。在该情况下,尾灯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变小。因而,与横长形状的尾灯的情况相比,能够一边抑制车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大型化一边进一步增大尾灯与后转向灯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的距离。由此,能够使尾灯与后转向灯的识别性提高。但是,与横长形状的尾灯相比,在使用纵长形状的尾灯的情况下,在侧罩上,与尾灯相邻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变大。因此,专利技术者发现下述问题:在尾灯与后转向灯同时点亮时,后转向灯的光与尾灯的光双方容易映到侧罩上。在该情况下,尾灯与后转向灯的识别性下降。另一方面,在骑乘型车辆中,在座椅的下方设有能够收纳物品的收纳部。收纳部配置于尾灯的前方。因而,在尾灯的侧方且收纳部的后方具有空间。特别,在尾灯为纵长形状的情况下,与尾灯为横长形状的情况相比,该空间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变大。因此,专利技术者想到了利用该空间,在侧罩上设置较大的台阶部。台阶部位于尾灯的侧方,后转向灯位于台阶部的下方。因此,后转向灯的光与尾灯的光变得难以映到侧罩上。由此,能够在较大地确保收纳部的容量的同时提高尾灯与后转向灯的识别性。基于以上的见解的本专利技术的构成如下所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所涉及的骑乘型车辆具备座椅、收纳部、尾灯、侧罩、后挡泥板和第1后转向灯。收纳部配置于座椅的下方。尾灯配置于收纳部的后方。尾灯包括壳体和透光罩部。透光罩部将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壳体的后方,且光能够透过。侧罩配置于收纳部的侧方,延伸到尾灯的侧方。后挡泥板从侧罩的下缘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被悬臂支承。第1后转向灯配置成比尾灯靠下方,且配置于后挡泥板的上部。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透光罩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长。侧罩包括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配置于尾灯的侧方的台阶部。台阶部包括后壁部和侧壁部。后壁部从侧罩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至少一部分与收纳部重叠。侧壁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从后壁部向后方延伸,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至少一部分与壳体重叠。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配置于台阶部的下方。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配置成比侧壁部的前端靠后方、且比侧壁部的后端靠前方。在俯视观察车辆时,后壁部与侧壁部的连接部位于比连结后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和侧壁部的后端的假想线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在本技术方案所涉及的骑乘型车辆中,第1后转向灯配置于后挡泥板,配置为比尾灯靠下方,由此第1后转向灯被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从尾灯离开。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与尾灯的识别性提高。第1后转向灯配置于后挡泥板的上部。因此,与第1后转向灯配置于后挡泥板的下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后挡泥板的振动产生的对第1后转向灯的影响。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透光罩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长。因而,透光罩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小。因此,能够增大透光罩部与第1后转向灯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与尾灯的识别性提高。侧罩包括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配置于尾灯的侧方的台阶部。台阶部包括后壁部和侧壁部。后壁部从侧罩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侧壁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从后壁部向后方延伸。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配置于台阶部的下方。另外,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配置成比侧壁部的前端靠后方、且比侧壁部的后端靠前方。因此,来自尾灯的光和来自第1后转向灯的光难以映到侧罩上。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与尾灯的识别性提高。台阶部的后壁部在后视观察车辆时至少一部分与收纳部重叠。台阶部的侧壁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至少一部分与壳体重叠。因此,能够利用尾灯的侧方且收纳部的后方的空间来设置台阶部。即,能够抑制车辆的大型化,且较大地确保收纳部的容量,同时在侧罩设置台阶部。在俯视观察车辆时,后壁部与侧壁部的连接部,位于比连结后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和侧壁部的后端的假想线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因而,台阶部形成为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较大地凹陷的形状。因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与尾灯的识别性提高。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的前端可以位于比第1后转向灯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透光罩部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第1后转向灯离开。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与尾灯的识别性提高。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的下缘可以包括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左侧端和右侧端。左侧端以及右侧端可以位于比中央部靠上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后视观察车辆时能够增大透光罩部的左侧端以及右侧端与第1后转向灯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与尾灯的识别性提高。骑乘型车辆可以还具备第2后转向灯。第2后转向灯可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第1后转向灯并列地配置。在后视观察车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骑乘型车辆,具备:/n座椅;/n收纳部,其配置于所述座椅的下方;/n尾灯,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后方,包括壳体和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后方且光能够透过的透光罩部;/n侧罩,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侧方,延伸到所述尾灯的侧方;/n后挡泥板,其从所述侧罩的下缘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被悬臂支承;和/n第1后转向灯,其配置成比所述尾灯靠下方,且配置于所述后挡泥板的上部;/n在后视观察车辆时,所述透光罩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所述透光罩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长,/n所述侧罩包括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配置于所述尾灯的侧方的台阶部,/n所述台阶部包括:/n后壁部,其从所述侧罩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在后视观察车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收纳部重叠;和/n侧壁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该侧壁部从所述后壁部向后方延伸,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该侧壁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壳体重叠;/n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第1后转向灯配置于所述台阶部的下方,/n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第1后转向灯配置成比所述侧壁部的前端靠后方,且比所述侧壁部的后端靠前方,/n在俯视观察车辆时,所述后壁部与所述侧壁部的连接部,位于比连结所述后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和所述侧壁部的后端的假想线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骑乘型车辆,具备:
座椅;
收纳部,其配置于所述座椅的下方;
尾灯,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后方,包括壳体和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后方且光能够透过的透光罩部;
侧罩,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侧方,延伸到所述尾灯的侧方;
后挡泥板,其从所述侧罩的下缘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被悬臂支承;和
第1后转向灯,其配置成比所述尾灯靠下方,且配置于所述后挡泥板的上部;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所述透光罩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所述透光罩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长,
所述侧罩包括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配置于所述尾灯的侧方的台阶部,
所述台阶部包括:
后壁部,其从所述侧罩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在后视观察车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收纳部重叠;和
侧壁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该侧壁部从所述后壁部向后方延伸,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该侧壁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壳体重叠;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第1后转向灯配置于所述台阶部的下方,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第1后转向灯配置成比所述侧壁部的前端靠后方,且比所述侧壁部的后端靠前方,
在俯视观察车辆时,所述后壁部与所述侧壁部的连接部,位于比连结所述后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和所述侧壁部的后端的假想线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透光罩部的前端位于比所述第1后转向灯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所述透光罩部的下缘包括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左侧端和右侧端,
所述左侧端以及所述右侧端位于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青苍余宗翰黄士铭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