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全向扫描自动准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5876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1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激光全向扫描自动准直装置,包括发射端与接收端,发射端由控制机构控制进行预订路线的照射,接收端接收的信号由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和记忆,处理单元与控制机构通过无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处理单元,实现了对数据的记忆和筛选,通过设置控制机构,实现了对发射端的驱动,通过设置无线通讯单元,实现了接收端与发射端信号的传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进行自动对光,且驱动装置为独立单元设计,一个驱动装置可依次进行多个发射端的调整,节约成本,解决了现有技术不能进行自动对光的问题。

Automatic collimating device of laser omnidirectional scann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激光全向扫描自动准直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寻光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激光全向扫描自动准直装置,属于光线对射

技术介绍
目前,激光入侵探测器(以下简称探测器)广范应用于安防领域的周界防范中。它们的特点是:成对工作,一个发射端、一个接收端,并且防范距离很远,通常能长期稳定工作的距离都在100米到500米之间。采用不可见波段的激光,在安装调试探测器时探测器的发射和接收光轴校准(以下简称校准),是一项很费时间的工作。一般探测器校准都是由两个人分别站在发射端和接收端的两端,发射端人员旋转调节螺丝调整方向,接收端人员手持激光寻的器,使发射和接收的光轴重合即探测器校准成功,探测器校准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目前探测器的校准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上面说的用手持激光寻的器校准,这种方法只能漫无目的的寻找,没有什么技巧,费时。还有一种就是利用手持的红外摄像机,摄像机显示屏中能够显示发射激光的光斑,然后再旋转调整螺丝调整;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在夜间工作,白天太阳光对其影响很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可以自动对光的激光全向扫描自动准直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激光全向扫描自动准直装置,包括发射端与接收端,发射端由控制机构控制进行预订路线的照射,接收端接收的信号由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和记忆,处理单元与控制机构通过无线连接。以下是本技术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用于带动发射端动作的激光光路调整装置。进一步优化:所述激光光路调整装置由驱动装置驱动,驱动装置由控制器进行控制。进一步优化: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通过激光光路调整装置带动发射端进行横向照射的第一输出轴。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输出轴由第一驱动单元进行驱动,该第一驱动单元包括伺服电机,该伺服电机安装在壳体上。进一步优化: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通过激光光路调整装置带动发射端竖向照射的第二输出轴。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二输出轴上传动连接有第二驱动单元,该第二驱动单元安装在壳体上。进一步优化:所述处理单元包括与接收端连接的电压比较模块。进一步优化:所述电压比较模块上连接有单片机。进一步优化:所述单片机与控制器通过无线通讯单元连接。使用时,为整个装置供电,然后驱动机构带动发射端按照预设路线进行动作,发射端发射光信号,并将发射端每次动作对应的两伺服电机的数据传送给处理单元,同时接收端接收光信号,并将信号强度传输给处理单元,处理单元记录同一时间内的光信号强度以及两伺服电机的数据,并整合为一组参数进行存储,如此循环直至将预定路线运行完毕,处理单元将筛选出接收端接收的光照强度最强时,两伺服电机的运行数据,然后通过控制器控制两伺服电机调整至相应的状态,此时接收端接收的发射端的光照强度为最强,即发射端与接收端处于最佳收发位置。本技术通过设置处理单元,实现了对数据的记忆和筛选,通过设置控制机构,实现了对发射端的驱动,通过设置无线通讯单元,实现了接收端与发射端信号的传输,本技术能够进行自动对光,且驱动装置为独立单元设计,一个驱动装置可依次进行多个发射端的调整,节约成本,解决了现有技术不能进行自动对光的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驱动装置的放大示意图;图4本技术在实施例中激光光路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本技术在实施例中激光光路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限位开关;3-伺服电机;4-主动轮;5-第一从动轮;6-第二从动轮;7-第一输出轴;8-第二输出轴;9-腔体;10-弹簧;11-转轴;12-螺母;13-激光光路调整装置。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5所示,激光全向扫描自动准直装置,包括发射端与接收端,发射端由控制机构控制进行预订路线的照射,接收端接收的信号由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和记忆,处理单元与控制机构通过无线连接。所述发射端包括用于发射光信号的发射管,该发射管可以为激光发射管或红外线发射管,该发射管安装在支架上。所述接收端包括用于接收发射端所发信号的光敏接收头(器),该光敏接收头固定安装在另一支架上与相应发射端相对应的位置。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用于带动发射端动作的激光光路调整装置13,发射端的发射管固定安装在激光光路调整装置13上,该激光光路调整装置13固定安装在支架上。所述激光光路调整装置13由驱动装置驱动,驱动装置由控制器进行控制,控制器控制驱动装置动作进而驱动激光光路调整装置13带动发射端进行预订路线的照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与激光光路调整装置13上的一微调螺丝配合使用的第一输出轴7,该第一输出轴7的一端与该微调螺丝的一端配合,这样设计便于第一输出轴7带动微调螺丝转动,以实现发射端在水平方向上的调整。所述第一输出轴7由第一驱动单元进行驱动,该第一驱动单元包括伺服电机3,该伺服电机3固定安装在壳体1内。所述伺服电机3的输出端同轴装配有主动轮4,主动轮4上啮合有第一从动轮5,该第一从动轮5通过轴与壳体1转动连接,伺服电机3带动主动轮4转动继而带动第一从动轮5转动。所述第一从动轮5的一侧啮合有第二从动轮6,第二从动轮6上同轴装配有转轴11,转轴11的一端穿设在腔体9内,这样设计便于第二从动轮6通过转轴11与腔体9转动连接。所述腔体9固定安装在壳体1内靠近伺服电机3一侧的位置,该转轴11的另一端延伸至壳体1外并与第一输出轴7连接。所述腔体9内与转轴11之间设置有复位单元,该复位单元包括套装在转轴11上的弹簧10。所述弹簧10的一端作用在固定座上,该固定座安装在转轴11上位于腔体9内的位置,另一端作用在腔体9内壁上,这样设计便于转轴11进行轴向的移动。所述转轴11的轴向移动距离由限位装置进行控制,该限位装置包括沿转轴11轴向移动的螺母12。所述螺母12安装在转轴11延伸至腔体9外的一端上,转轴11上设置有与螺母12配合使用的外螺纹,这样设计转轴11可以带动螺母12移动,同时通过调整螺母12在转轴11的位置也可以实现对转轴11的移动距离进行调整。所述腔体9的上端面靠近一端的位置固定安装有限位开关2,限位开关2的触点位于螺母12与腔体9一端之间的间隙内。所述限位开关2与伺服电机3电性连接,当螺母12挤压限位开关2上的触点时,限位开关2控制伺服电机3停止转动,防止转轴11移动过量。所述壳体1上与激光光路调整装置13上另一微调螺丝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输出轴8,第二输出轴8带动该微调螺丝转动进行发射端竖直方向上的调整。所述第二输出轴8上传动连接有第二驱动单元,该第二驱动单元与第一驱动单元结构相同,并安装在壳体1内。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上的伺服电机也与控制器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激光全向扫描自动准直装置,包括发射端与接收端,其特征在于:发射端由控制机构控制进行预订路线的照射,接收端接收的信号由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和记忆,处理单元与控制机构通过无线连接;/n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用于带动发射端动作的激光光路调整装置(13);/n所述激光光路调整装置(13)由驱动装置驱动,驱动装置由控制器进行控制。/n

【技术特征摘要】
1.激光全向扫描自动准直装置,包括发射端与接收端,其特征在于:发射端由控制机构控制进行预订路线的照射,接收端接收的信号由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和记忆,处理单元与控制机构通过无线连接;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用于带动发射端动作的激光光路调整装置(13);
所述激光光路调整装置(13)由驱动装置驱动,驱动装置由控制器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全向扫描自动准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通过激光光路调整装置(13)带动发射端进行横向照射的第一输出轴(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全向扫描自动准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7)由第一驱动单元进行驱动,该第一驱动单元包括伺服电机(3),该伺服电机(3)安装在壳体(1)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满中桦刘灿宋士敬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飞天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