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建筑特性的蓄热供暖系统需热量预测方法及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蓄热供暖热流预测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建筑特性的蓄热供暖系统需热量预测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蓄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采用电蓄热供暖成为北方地区用户供暖选择的一部分,然而,供暖建筑类型多,其建筑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的热负荷预测方法不能够精准确定建筑的逐时太阳辐射热量,用户难以准确地预测到蓄热供暖系统的逐时需热量。这样的需热量预测结果,致使在供暖方案设计阶段,蓄热供暖系统的容量选择不合适;在供暖运行阶段,蓄热供暖系统的利用率低且供暖效果难保障。有关蓄热供暖系统的需热量预测,目前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第一,蓄热多以电蓄热锅炉为主,在设备的定容选型上,热负荷的朝向修正系数是恒定的,没有考虑不同建筑特性对蓄热供暖系统需热量的影响,采用的是一个范围值;第二,调度运行过程中,对蓄热供暖系统逐时需热量的预测,没有对建筑太阳辐射得热量的精准计算,而是采用一个恒定的需热量值。对于传统的需热量预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蓄热供暖系统的定容上,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建筑特性的蓄热供暖系统需热量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建筑特性的蓄热供暖系统需热量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一:建立建筑的需热量计算模型,用以计算建筑的逐时需热量;/n步骤二:根据建筑的窗墙比建筑特性,得到建筑的逐时需热量计算模型的修正模型;/n步骤三:建立蓄热供暖系统模型;/n步骤四:根据蓄热供暖系统模型和建筑的逐时需热量计算模型的修正模型,建立蓄热供暖系统的需热量预测模型,计算得到蓄热供暖系统的逐时需热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建筑特性的蓄热供暖系统需热量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建筑特性的蓄热供暖系统需热量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建筑的需热量计算模型,用以计算建筑的逐时需热量;
步骤二:根据建筑的窗墙比建筑特性,得到建筑的逐时需热量计算模型的修正模型;
步骤三:建立蓄热供暖系统模型;
步骤四:根据蓄热供暖系统模型和建筑的逐时需热量计算模型的修正模型,建立蓄热供暖系统的需热量预测模型,计算得到蓄热供暖系统的逐时需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建筑特性的蓄热供暖系统需热量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的需热量计算模型,由下列公式表示:
Qjz=Q1+Q2+Q3+Q4+Q5+Q6(1)
式中:
Qjz为建筑的逐时需热量;
Q1为建筑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
Q2为朝向修正耗热量;
Q3为风力附加耗热量;
Q4为高度附加耗热量;
Q5为冷风渗透耗热量;
Q6为冷风侵入耗热量;单位均为单位kWh;
其中:
Q1=∑KF(tn-t′w)α(2)
式中,K为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单位W/(m2·℃);
F为围护结构的面积,单位m2;
tn为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单位℃;
t′w为供暖室外计算温度;
α为围护结构的温差修正系数,值由查表得;
Q2=xchQ1(3)
式中,xch为朝向修正率;
Q3=xfQ1(4)
式中,xf为风力附加率,值由查询规范得,在不避风的高地、河边、海岸、旷野上的建筑物以及城镇、厂区内特别高的建筑物,垂直的外围护结构热负荷附加5%~10%;
Q4=xgQ1(5)
式中,xg为高度附加率,值由查询规范得,当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的房间净高超过4m时,每增加1m,附加率为2%,但最大附加率不超过15%;
Q5=0.278Vρwcp(tn-t′w)(6)
式中,V为经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总空气量,单位m3/h;
ρw为供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空气密度,单位kg/m3;
cp为冷空气的定压比热,
cp=1kJ/(kg·℃);0.278为单位换算系数,1kJ/h=0.278W;
Q6=0.278Vwcpρw(tn-t′w)(7)
式中,Vw为流入的冷空气量,单位m3/h;其他符号同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考虑建筑特性的蓄热供暖系统需热量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的修正模型,由下列公式表示:
Qx=Qjz+Qxz(8)
式中,Qx为修正后的建筑逐时需热量,单位kWh;
Qjz为建筑的逐时需热量,单位kWh;
Qxz为建筑因建筑特性不同导致的需热量偏差,单位kWh;其中,
Qxz=Qc+Qq(9)
式中,Qc为外窗的太阳辐射得热量;
Qq为外墙的太阳辐射得热量,单位均为kWh;其中,
Qc=CaAwCsCiECe(10)
式中,Aw为窗口面积,单位m2;
Ca为有效面积系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刚,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天大求实电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