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5011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8: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其中,透镜驱动马达包括:外壳、上弹簧、驱动磁石、驱动线圈、透镜支撑体和下盖组件,外壳设置在下盖组件上以在二者之间形成容置空间,驱动磁石、驱动线圈、透镜支撑体均位于容置空间内,且驱动线圈设置在透镜支撑体上,驱动磁石对应驱动线圈设置,上弹簧设置在外壳和透镜支撑体之间,上弹簧包括:外圈结构,外圈结构与外壳连接;内圈结构,内圈结构与透镜支撑体连接;中间结构,外圈结构和内圈结构通过中间结构连接,且中间结构上设置有多个凸起部,且至少两个凸起部沿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并形成涂油缝隙。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透镜驱动马达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Lens drive motor, camera and mobile termin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
本专利技术涉及摄像头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传统的相机模块的透镜驱动马达其主要原理是在一个永久磁场内,通过改变马达内线圈的直流电流大小,将电流转化为机械力,来控制VCM弹簧片的拉伸位置,从而带动透镜上下运动而达成透镜聚焦的功能,可以达到微距离移动整个镜头,改变焦距,实现清晰影像的目的。近年来市场出现的闭环式马达(CloseLoopMotor)作为新技术,在加入了霍尔芯片后形成了具有对焦位置反馈功能的闭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焦时速和对焦的精确度。然同其它类型结构的马达一样,均无可避免受到来自透镜支撑体和外壳相连接的弹簧构件在动作时的弹性共振干扰问题,由弹性元件在内部振动频率所引发的共振干扰将对透镜驱动马达短时间内的精准对焦控制产生出障碍。作为具减振效果的材料,阻尼材料对弹簧片在X、Y、Z轴方向上的共振抑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容易引发共振的弹簧片固定和可动部之间的适当位置追加阻尼材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然而,涂布阻尼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后续的效果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事实上在采用不同种类规格的阻尼材时,因材料稠薄等情况无法确保能长期停滞到目标位置,随着冲击振动或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漏失,甚至粘附到诸如透镜支撑体、磁石等部件引发其它问题的风险。即在控制恰当涂布量的前提下,还需进一步确保其阻尼油的长期保有性,不至造成后续阻尼量损失等问题,以保证后期最佳的阻尼效果和使用寿命。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透镜驱动马达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透镜驱动马达使用性能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透镜驱动马达,包括:外壳、上弹簧、驱动磁石、驱动线圈、透镜支撑体和下盖组件,外壳设置在下盖组件上以在二者之间形成容置空间,驱动磁石、驱动线圈、透镜支撑体均位于容置空间内,且驱动线圈设置在透镜支撑体上,驱动磁石对应驱动线圈设置,上弹簧设置在外壳和透镜支撑体之间,上弹簧包括:外圈结构,外圈结构与外壳连接;内圈结构,内圈结构与透镜支撑体连接;中间结构,外圈结构和内圈结构通过中间结构连接,且中间结构上设置有多个凸起部,且至少两个凸起部沿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并形成涂油缝隙。进一步地,两个凸起部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具有相互配合的配合面,两个配合面之间形成涂油缝隙。进一步地,两个配合面相互平行;或者两个配合面为相配合的齿形面。进一步地,两个配合面为相配合的齿形面,两个齿形面的齿牙彼此相对或者彼此错开。进一步地,中间结构包括多个彼此独立的连接段,各连接段的第一端分别与外圈结构的不同位置连接,各连接段的第二端分别与内圈结构的不同位置连接,且各连接段呈多段折弯条状结构,至少一个连接段上形成有涂油缝隙。进一步地,外圈结构呈闭环结构,外圈结构对应外壳的角部处的位置与中间结构连接;或者外圈结构呈开环结构,外圈结构对应外壳的角部处的位置与中间结构连接。进一步地,外圈结构呈开环结构并由一组对称设置在内圈结构外侧的直边结构构成,各直边结构的端部分别对应连接有一个连接段,且连接在同一个直边结构上的两个连接段的第二端彼此靠近并与内圈结构连接。进一步地,透镜支撑体的外周侧设置有两个定位部,两个定位部分别朝向外壳的一组相对设置的侧壁伸出,且驱动线圈为两个,两个驱动线圈分别对应绕设在两个定位部上。进一步地,定位部上设置有定位凸起,驱动线圈绕设在定位部上时与定位凸起限位止挡。进一步地,透镜驱动马达还包括霍尔磁石,透镜支撑体上设置有容置凹部,霍尔磁石仅面向霍尔元件的一侧外露于容置凹部的开口处。进一步地,下盖组件包括:下盖,下盖的周向侧壁上设置有朝向透镜支撑体延伸的安装壁;下弹簧,下弹簧设置在下盖与透镜支撑体之间;PCB板,PCB板设置在安装壁靠近外壳的一侧,且外壳对应PCB板的位置处设置有供PCB板的端脚组伸出的避位缺口,且下弹簧通过下盖与PCB板电连通。进一步地,下盖的外周缘具有搭接凸缘,外壳靠近下盖的一端搭接在搭接凸缘上,以使外壳与搭接凸缘的交界处平齐;和/或安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柱,PCB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与定位柱配合的定位孔。进一步地,透镜驱动马达还包括霍尔芯片、电容以及电感,且霍尔芯片、电容、电感均设置在PCB板朝向透镜支撑体的一侧,且安装壁上对应霍尔芯片、电容、电感的位置处设置有让位开口。进一步地,端脚组包括四个控制端脚,四个控制端脚与霍尔芯片电连通。进一步地,端脚组至少包括第一导电端脚和第二导电端脚,下盖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端脚和第二连接端脚,下弹簧包括第一子弹簧和第二子弹簧,第一导电端脚通过第一连接端脚与第一子弹簧电连通,第二导电端脚通过第二连接端脚与第二子弹簧电连通,第一子弹簧和第二子弹簧通过驱动线圈连通,第一导电端脚和/或第二导电端脚具有焊锡孔。进一步地,下弹簧上设置有多个凸起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相机,包括上述的透镜驱动马达。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相机。进一步地,移动终端包括手机、携带信息终端和笔记本电脑中的至少一种。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申请中的透镜驱动马达包括外壳、上弹簧、驱动磁石、驱动线圈、透镜支撑体和下盖组件,外壳设置在下盖组件上以在二者之间形成容置空间,驱动磁石、驱动线圈、透镜支撑体均位于容置空间内,且驱动线圈设置在透镜支撑体上,驱动磁石对应驱动线圈设置,上弹簧设置在外壳和透镜支撑体之间,上弹簧包括外圈结构、内圈结构和中间结构。外圈结构与外壳连接;内圈结构与透镜支撑体连接;外圈结构和内圈结构通过中间结构连接,且中间结构上设置有多个凸起部,且至少两个凸起部沿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并形成涂油缝隙。使用上述结构的透镜驱动马达时,由于上弹簧由外圈结构、内圈结构和中间结构组成,所以在向上弹簧添加阻尼油时,可以将阻尼油点在中间结构的涂油缝隙处。由于设置有多个凸起部,所以能够通过多个凸起部对阻尼油起到一定的止挡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延长阻尼油在上弹簧的停留时间,从而保证阻尼油对上弹簧的缓冲减震效果,进而能够有效地降低透镜支撑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因此,通过这样设置可以有效地提高透镜驱动马达的使用性能。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透镜驱动马达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透镜驱动马达的爆炸图;图3示出了本申请中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透镜驱动马达的上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中A处的放大图;图5示出了本申请中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透镜驱动马达的上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5中B处的放大图;图7示出了本申请中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透镜驱动马达的上弹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0)、上弹簧(20)、驱动磁石(30)、驱动线圈(40)、透镜支撑体(50)和下盖组件(60),所述外壳(10)设置在所述下盖组件(60)上以在二者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所述驱动磁石(30)、所述驱动线圈(40)、所述透镜支撑体(50)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驱动线圈(40)设置在所述透镜支撑体(50)上,所述驱动磁石(30)对应所述驱动线圈(40)设置,所述上弹簧(20)设置在所述外壳(10)和所述透镜支撑体(50)之间,所述上弹簧(20)包括:/n外圈结构(21),所述外圈结构(21)与所述外壳(10)连接;/n内圈结构(22),所述内圈结构(22)与所述透镜支撑体(50)连接;/n中间结构(23),所述外圈结构(21)和所述内圈结构(22)通过所述中间结构(23)连接,且所述中间结构(23)上设置有多个凸起部(24),且至少两个所述凸起部(24)沿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并形成涂油缝隙(2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0)、上弹簧(20)、驱动磁石(30)、驱动线圈(40)、透镜支撑体(50)和下盖组件(60),所述外壳(10)设置在所述下盖组件(60)上以在二者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所述驱动磁石(30)、所述驱动线圈(40)、所述透镜支撑体(50)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驱动线圈(40)设置在所述透镜支撑体(50)上,所述驱动磁石(30)对应所述驱动线圈(40)设置,所述上弹簧(20)设置在所述外壳(10)和所述透镜支撑体(50)之间,所述上弹簧(20)包括:
外圈结构(21),所述外圈结构(21)与所述外壳(10)连接;
内圈结构(22),所述内圈结构(22)与所述透镜支撑体(50)连接;
中间结构(23),所述外圈结构(21)和所述内圈结构(22)通过所述中间结构(23)连接,且所述中间结构(23)上设置有多个凸起部(24),且至少两个所述凸起部(24)沿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并形成涂油缝隙(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凸起部(24)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具有相互配合的配合面,两个所述配合面之间形成所述涂油缝隙(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配合面相互平行;或者
两个所述配合面为相配合的齿形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配合面为相配合的齿形面,两个所述齿形面的齿牙彼此相对或者彼此错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结构(23)包括多个彼此独立的连接段(231),各所述连接段(231)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外圈结构(21)的不同位置连接,各所述连接段(23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内圈结构(22)的不同位置连接,且各所述连接段(231)呈多段折弯条状结构,至少一个所述连接段(231)上形成有所述涂油缝隙(2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圈结构(21)呈闭环结构,所述外圈结构(21)对应所述外壳(10)的角部处的位置与所述中间结构(23)连接;或者
所述外圈结构(21)呈开环结构,所述外圈结构(21)对应所述外壳(10)的角部处的位置与所述中间结构(23)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结构(21)呈开环结构并由一组对称设置在所述内圈结构(22)外侧的直边结构(211)构成,各所述直边结构(211)的端部分别对应连接有一个所述连接段(231),且连接在同一个所述直边结构(211)上的两个所述连接段(231)的第二端彼此靠近并与所述内圈结构(2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支撑体(50)的外周侧设置有两个定位部(51),两个所述定位部(51)分别朝向所述外壳(10)的一组相对设置的侧壁伸出,且所述驱动线圈(40)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线圈(40)分别对应绕设在两个所述定位部(51)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51)上设置有定位凸起(52),所述驱动线圈(40)绕设在所述定位部(51)上时与所述定位凸起(52)限位止挡。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高峰王建华凌彩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