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探空仪高空下投的控制施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3948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象探空仪高空下投的控制施放装置,包括施放筒、降落伞、上筒盖、降落伞罩、降落伞上牵引线、上电热丝、降落伞下牵引线、气象探空仪、下电热丝、下筒盖;施放筒内设有上下贯通的内腔;下电热丝固定在施放筒底部,且经过施放筒内腔的底部开口;下筒盖、气象探空仪和降落伞自下而上设置在施放筒的内腔中;下筒盖支撑于下电热丝上,气象探空仪支撑于下筒盖上;降落伞底部的降落伞下牵引线连接气象探空仪,降落伞外设有降落伞罩;降落伞顶部的降落伞上牵引线连接上电热丝;所述上电热丝固定在施放筒顶部;上筒盖安装在施放筒顶部。该装置可有效提高气象探空仪高空下投观测的成功率。

The control device of meteorological sounding instrument dropping from high altitu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象探空仪高空下投的控制施放装置
本技术涉及高空大气探测的
,尤其是一种气象探空仪高空下投的控制施放装置。
技术介绍
气象探空仪是高空气象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直接测量和高垂直分辨率的优势,用以探测高空大气的精细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风向廓线。除由地面施放观测外,气象探空仪也可搭载于有人飞机、无人飞机、高空气球及其他高空大气观测平台,由平流层高空下投施放观测。气象探空仪的成功下投施放,是其有效开展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风向等大气要素垂直观测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高空大气观测平台长时间在低温低压大气环境下飞行的特点,提供一种性能可靠的气象探空仪高空下投的控制施放装置,为气象探空仪成功下投观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有助于提高气象探空仪下投观测的成功率。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象探空仪高空下投的控制施放装置,包括施放筒、降落伞、上筒盖、降落伞罩、降落伞上牵引线、上电热丝、降落伞下牵引线、气象探空仪、下电热丝、下筒盖;所述施放筒内设有上下贯通的内腔;所述下电热丝固定在施放筒底部,且经过施放筒内腔的底部开口;下筒盖、气象探空仪和降落伞自下而上设置在施放筒的内腔中;下筒盖支撑于下电热丝上,气象探空仪支撑于下筒盖上;降落伞底部的降落伞下牵引线连接气象探空仪,降落伞外设有降落伞罩;降落伞罩包括至少两瓣与施放筒内腔弧面适配的伞罩件;降落伞顶部的降落伞上牵引线连接上电热丝;所述上电热丝固定在施放筒顶部;上筒盖安装在施放筒顶部,封闭施放筒的内腔顶端。进一步地,施放筒内壁中还设有温度传感器、电加热片,并通过施放筒内壁填充具有保温效果的发泡剂固定。进一步地,下电热丝从施放筒内腔底部开口中间通过。进一步地,上电热丝经过施放筒内腔的顶部开口。进一步地,下筒盖采用高密度泡沫材质,封闭施放筒内腔底端。进一步地,施放筒的外部侧面设有扩展卡槽。进一步地,施放筒的外壁上设有穿舱连接器。本技术的优点:结构科学合理,安装方便,适应范围广,安全可靠;可有效提高气象探空仪高空下投观测的成功率。所得观测资料积累对提升气候变化和数值预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外部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底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气象探空仪高空下投的控制施放装置,包括施放筒1、降落伞2、上筒盖3、降落伞罩4、降落伞上牵引线5、上电热丝6、降落伞下牵引线7、气象探空仪8、温度传感器9、下电热丝10、锁紧螺丝11、下筒盖12、电加热片13;所述施放筒1内设有上下贯通的内腔;所述下电热丝10通过锁紧螺丝11固定在施放筒1底部,且经过施放筒1内腔的底部开口,下电热丝10优选从施放筒1内腔底部开口中间通过,如图2所示;下筒盖12、气象探空仪8和降落伞2自下而上设置在施放筒1的内腔中;下筒盖12支撑于下电热丝10上,气象探空仪8支撑于下筒盖12上;降落伞2底部的降落伞下牵引线7连接气象探空仪8,例如连接在气象探空仪8顶部的安装耳座;降落伞2外设有降落伞罩4;降落伞罩4包括至少2瓣与施放筒1内腔弧面适配的伞罩件,其通常由2瓣半圆形的伞罩件组成,降落伞罩表面光滑,有助于降落伞滑出施放筒,防止出现卡筒现象;下筒盖12采用高密度泡沫材质,封闭施放筒1内腔底端,有助于平流层高空低温低压大气条件下施放筒1内部密闭保温保压;降落伞2顶部的降落伞上牵引线5连接上电热丝6;所述上电热丝6通过锁紧螺丝11固定在施放筒1顶部,经过施放筒1内腔的顶部开口;上筒盖3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在施放筒1顶部,封闭施放筒1的内腔顶端,连接处设有密封垫14。温度传感器9和电加热片13安装于施放筒1内壁中部位置,往施放筒1内壁填充具有保温效果的发泡剂固定;温度传感器9用于监控施放筒1内部温度,电加热片13可在施放筒1内部温度过低时开启加热。气象探空仪8加装步骤:1)下筒盖12扣入施放筒1底部,下筒盖12为平口结构;2)下电热丝10安装于下筒盖12下方,并通过施放筒1下端的锁紧螺栓11拉紧下电热丝10,起支撑住下筒盖12的作用;3)降落伞下牵引线7连接于气象探空仪8的顶部耳座,而后使用两瓣伞罩件形成的降落伞罩4完全包裹住降落伞2,将气象探空仪8和降落伞2一下一上一并放入施放筒1内腔,并自由下滑至下筒盖12处;4)降落伞上牵引线5连接于上电热丝6,通过施放筒1上端的锁紧螺丝11将上电热丝6拉紧;5)旋紧上筒盖3,扣好施放筒1;上述步骤在地面操作完成,而后整套装置由高空大气观测平台携带升空。气象探空仪8下投的控制施放流程:本装置由高空气球平台供电;施放筒1的外壁上设有穿舱连接器(图中未画出),以便通过线缆实现高空气球平台与该控制施放装置内部的连接;由高空气球平台携带升空后,可根据观测需求实施气象探空仪8下投观测;高空气球平台设有指令应答器,用于通过卫星通讯链路实时远程接收来自地面的遥控指令,并通过有线连接发送遥控指令至本装置,控制实施气象探空仪的下投观测操作;指令应答器具体实现为本
人员所熟知,不属于本技术装置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为节省能源,无下投观测需求时,气象探空仪8处于关机状态;有下投观测需求时,本施放控制装置的具体实现流程为:1)高空气球平台的指令应答器发送控制指令至本装置,控制气象探空仪8上电开机,气象探空仪8开始工作状态自检;2)气象探空仪8自检完成后,下电热丝10通电熔断,在气象探空仪8自重和施放筒1内外压差作用下,气象探空仪8顶开下筒盖12、并牵引降落伞2悬挂于施放筒1外部;3)此时,降落伞上牵引线5仍连接于上电热丝6,降落伞上牵引线5设有一定的长度,保证气象探空仪8自由悬挂于施放筒1下方一定距离;4)降落伞2在气象探空仪重力作用下完全拉直,避免了降落伞2打结,并可消除后续下落过程中降落伞2打开时受高空水平风作用引起的追伞、翻转等可能影响;5)气象探空仪8悬垂于施放筒1下方后开始工作状态检测,直至确认气象探空仪8在高空真实大气环境下正常探测,此时,预施放检测过程完成;6)上电热丝6通电熔断,气象探空仪8和降落伞2完全脱离施放筒1;7)降落伞2在下落过程受空气浮力打开,携带气象探空仪8在缓降过程中观测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探测数据,至此,气象探空仪8的真正施放下投动作完成。该控制施放装置采用小型化、模块化设计,每个装置的尺寸φ105mm×420mm、重量约2kg。施放筒1的外部四周侧面设有扩展卡槽101,便于加装本装置组数及回收后重复利用,并便于在不同高空大气观测平台(有人飞机、无人飞机、高空气球等)的移植使用。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象探空仪高空下投的控制施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施放筒(1)、降落伞(2)、上筒盖(3)、降落伞罩(4)、降落伞上牵引线(5)、上电热丝(6)、降落伞下牵引线(7)、气象探空仪(8)、下电热丝(10)、下筒盖(12);/n所述施放筒(1)内设有上下贯通的内腔;/n所述下电热丝(10)固定在施放筒(1)底部,且经过施放筒(1)内腔的底部开口;/n下筒盖(12)、气象探空仪(8)和降落伞(2)自下而上设置在施放筒(1)的内腔中;下筒盖(12)支撑于下电热丝(10)上,气象探空仪(8)支撑于下筒盖(12)上;降落伞(2)底部的降落伞下牵引线(7)连接气象探空仪(8),降落伞(2)外设有降落伞罩(4);降落伞罩(4)包括至少两瓣与施放筒(1)内腔弧面适配的伞罩件;/n降落伞(2)顶部的降落伞上牵引线(5)连接上电热丝(6);所述上电热丝(6)固定在施放筒(1)顶部;/n上筒盖(3)安装在施放筒(1)顶部,封闭施放筒(1)的内腔顶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象探空仪高空下投的控制施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施放筒(1)、降落伞(2)、上筒盖(3)、降落伞罩(4)、降落伞上牵引线(5)、上电热丝(6)、降落伞下牵引线(7)、气象探空仪(8)、下电热丝(10)、下筒盖(12);
所述施放筒(1)内设有上下贯通的内腔;
所述下电热丝(10)固定在施放筒(1)底部,且经过施放筒(1)内腔的底部开口;
下筒盖(12)、气象探空仪(8)和降落伞(2)自下而上设置在施放筒(1)的内腔中;下筒盖(12)支撑于下电热丝(10)上,气象探空仪(8)支撑于下筒盖(12)上;降落伞(2)底部的降落伞下牵引线(7)连接气象探空仪(8),降落伞(2)外设有降落伞罩(4);降落伞罩(4)包括至少两瓣与施放筒(1)内腔弧面适配的伞罩件;
降落伞(2)顶部的降落伞上牵引线(5)连接上电热丝(6);所述上电热丝(6)固定在施放筒(1)顶部;
上筒盖(3)安装在施放筒(1)顶部,封闭施放筒(1)的内腔顶端。


2.如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强顾春涛陈洪滨金卫平宣越健朱科平邵文政曾闰平龚毅邹春根周建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新余国科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