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嬿蕾专利>正文

一种反冲式压缩灭弧防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1693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6 08: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冲式压缩灭弧防雷装置,装置主体外表面设有若干个裙边,在装置主体内镶嵌有导弧球Ⅰ,导弧球Ⅰ将装置主体分为两部分空间,在上半部分空间中设有压缩管道组成的灭弧路径,压缩管道内设有导弧球Ⅲ,两两相邻的压缩管道端部之间通过导电连接件相连接,最后一段压缩管道的末端与导弧球Ⅰ电气相连,装置主体侧壁上设有压缩气流喷射通道和压缩气流喷射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采用装置主体作为灭弧室,能够对能量大的电弧进行有效反冲作用,并且通过直筒反冲管狭管灌注作用和压缩管道对电弧实行横纵吹作用,能够更好地截断电弧,大幅度削减电弧能量,有利于熄灭电弧。

A recoil compression arc extinguish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冲式压缩灭弧防雷装置
本技术属于输配电架空线路用的电力金具
,涉及一种反冲式压缩灭弧防雷装置。
技术介绍
在我国的电力能源和负荷中心分布很不均衡,主要以煤炭发电为主。煤炭资源大部分集中在西北地区,可开发的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以及中部地区,而我国的负荷中心集中在东部沿海、京津唐和中部发达地区。这决定了我国要解决负荷中心的电力问题,必然在大力开发水力和火力发电的同时建设跨区域、大容量和远距离的能源输送通道。随着输电线路电压等级的不断升高,国家累计建成了“八交十直”的特高压工程,形成了110多万千米的输电线路,拥有近5000多万基杆塔,据统计,电网雷害风险主要集中于输电线路,雷害依然是影响输电网络安全、稳定和可靠的重要因素。现有的雷电防护体系主要是“阻塞型”防雷模式,主要措施为架设避雷线和耦合地线、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增强线路绝缘和安装线路避雷器等,由于其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存在局限,仅仅能防护单次的弱雷击,对巨大雷击和多重雷击防护存在巨大空白。现有的“疏导型”防雷模式,主要是在绝缘子串两端安装并联保护间隙,虽然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但由于其没有灭弧功能模块,使系统中持续流入短路电流,只能依靠断路器切断短路电流,以“跳闸率换取事故率”,易造成线路巨大安全事故。同时因为短路电流的烧蚀作用,使得并联保护间隙绝缘配合失效,失去应用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能够对能量大的电弧进行有效反冲作用,能够更好地截断电弧,大幅度削减电弧能量,有利于熄灭电弧的反冲式压缩灭弧防雷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反冲式压缩灭弧防雷装置,包括直筒状的装置主体;所述的装置主体外表面设有若干个裙边;所述的装置主体的内部中空,在装置主体内镶嵌有导弧球Ⅰ,导弧球Ⅰ将装置主体分为两部分空间,并且在上半部分空间中设有若干段自上而下倾斜排布的压缩管道组成的灭弧路径;装置主体的下半部分为形成半封闭空间的反冲管;所述的压缩管道内设有导弧球Ⅲ;两两相邻的压缩管道端部之间通过导电连接件相连接,最后一段压缩管道的末端与导弧球Ⅰ电气相连;在与压缩管道端部相对应的装置主体侧壁上设有压缩气流喷射通道,并且在装置主体外表面上对应设有压缩气流喷射口。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所述的装置主体内部的下半部分空间中从上而下依次安装有多个金属环和小平台;所述的金属环安装在小平台上,并且金属环的外表面紧贴着装置主体的内侧壁面,其中有一个小平台安装在装置主体底部反冲喷射口的上方。金属环外径紧贴于装置主体内径,通过小平台固定其位置,避免反冲过程中金属环发生移位;用金属环的金属导电性确保电弧能够顺利进入装置主体,实现反冲功能,同时由于装置主体出口处受力大,金属环也可以起到保护装置主体出口的作用;在整个装置主体间隔一定距离设计一个金属环确保电弧通道控制在我们设定的轨道中。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所述的导电连接件为导线或者金属片或者三通管。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所述的三通管内部设有两个导弧球Ⅱ;在两弧形球Ⅱ之间设有空气间隙,并且空气间隙长度恰好是三通管的径向管的直径。导弧球Ⅱ为球体结构,当电弧进入三通管后,三通管中间喷射口形成喷射气流作用于电弧,实现横吹,由于装置包含压缩管道和三通管,就能实现对电弧的横吹和纵吹。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所述的三通管的径向管管口紧贴装置主体内侧壁面,并且在装置主体侧壁上设有对应的压缩气流喷射通道。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所述的导弧球Ⅲ设置在压缩管道中间位置。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所述的导弧球Ⅰ、导弧球Ⅱ和导弧球Ⅲ均采用石墨或金属材料做成。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所述的金属环等间距地设置在装置主体的下半部分空间中。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所述的导弧球Ⅰ设置在装置主体的中间位置。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电弧是具有弹性形变的等离子体,当其进入反冲管后,由于反冲管狭管灌注作用,电弧进入反冲管始端时密度、速度、温度增加,导致管内压力的增加,最终产生压爆效应,电弧冲击反冲管内部的导弧球Ⅰ,使电弧在堵塞的反冲管底部受到反向弹力,大部分电弧的前进方向发生180°的改变,少部分电弧由于底部材料导电而穿过反冲管底部。反弹回的电弧由于速度、密度、压力更大,形成空腔效应在入口处作用于外电弧,导致端口处的电弧产生截断。本技术中的反冲管是一个狭管灌注通道,这是电弧进入装置的唯一通道。灌注过程中产生多样的物理变化。1.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弹性形变。电弧等离子体在进入反冲管入口时,首先物理形状发生改变,由粗电弧变成了极细的电弧,径向压力转成轴向压力,由于狭管反冲效应,在电弧反冲时喷出速度会加快。2.电弧温升效应加剧。电弧变细后,电弧横截面积减小,根据公式电弧电阻会大幅度上升。由于雷电弧在实际经验工作中常作为恒流源,根据公式W=∫I2×RΔt可知,尽管冲击时时间仅有几微秒,但整体能量会增强,反冲管内敛性温度会升高。电弧辐射、对流、传导为能量流失的三种方式,由于封闭管道即外源性封堵环境下,热量不能得到释放,对电弧起到了阻断的作用,只会产热,不会散热,因此会产生阻断性的温升,使得管内温度持续升高。3.压爆效应急剧增加。当温度的逐步升高使得电弧积累性的增加,又进一步加剧了压爆效应,使电弧喷射力度更大。压缩管道在装置主体内呈类似“Z”型排布;压缩管道由于倾斜在装置本体中,可以避免上下两相邻的压缩管道端部相靠太近导致空气击穿引弧现象,而无法使电弧被有效被吹灭;压缩管道的两端分别与装置主体内壁两侧相接触;装置主体底部的开口为底部反冲喷射口;装置主体顶部设置为封闭状态;导弧球Ⅰ为球体结构,导弧球Ⅰ与装置主体间紧密镶嵌,装置主体的上半部分空间构成压缩压缩管道,装置主体的下半部分空间构成直筒反冲管,直筒反冲管为半封闭空间;导弧球Ⅲ为球体结构,导弧球Ⅲ镶嵌在压缩管道内,使得压缩管道被导弧球Ⅲ分割成两个半封闭空间;装置主体采用高强度高密度抗高温材料做成,例如合金陶瓷、稀土陶瓷、石墨烯-陶瓷复合材料、有机陶瓷、合成硅橡胶、有机绝缘材料、合金玻璃、稀土玻璃、石墨烯玻璃、有机玻璃等绝缘材料。使用时将本压缩灭弧防雷装置安装在低压端一侧的绝缘子串上,第一段压缩管道的首端与低压端一侧的绝缘子串电气相连;并且本压缩灭弧防雷装置的位置与高压端一侧的下电极相对应,中间为闪络空气通道,通过绝缘配合,雷击杆塔或避雷线时产生的雷击过电压优先击穿并联通道保护绝缘子串,形成的电弧进入反冲式压缩灭弧防雷装置,电弧首先进入直筒反冲管中;装置主体入口的直径要比电弧直径小,当电弧进入装置主体内时,电弧越往里走,受到装置主体管壁的狭管灌注作用越强;此时,装置主体入口端内的电弧密度增加,由于装置主体的密闭性能,装置主体管内温度瞬间上升,形成内部与外界的密度差、温度差,装置主体管内壁的限制,电弧进入反冲管始端时密度、速度、温度增加,导致管内压力的增加,最终产生压爆效应,使电弧在堵塞的反冲管底部受到反向弹力,电弧方向发生18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反冲式压缩灭弧防雷装置,包括直筒状的装置主体(6);所述的装置主体(6)外表面设有若干个裙边(9);/n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主体(6)的内部中空,在装置主体(6)内镶嵌有导弧球Ⅰ(8),导弧球Ⅰ(8)将装置主体(6)分为两部分空间,并且在上半部分空间中设有若干段自上而下倾斜排布的压缩管道(10)组成的灭弧路径;装置主体(6)的下半部分为形成半封闭空间的反冲管;/n所述的压缩管道(10)内设有导弧球Ⅲ(11);两两相邻的压缩管道端部之间通过导电连接件相连接,最后一段压缩管道的末端与导弧球Ⅰ(8)电气相连;/n在与压缩管道(10)端部相对应的装置主体侧壁上设有压缩气流喷射通道(12),并且在装置主体外表面上对应设有压缩气流喷射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冲式压缩灭弧防雷装置,包括直筒状的装置主体(6);所述的装置主体(6)外表面设有若干个裙边(9);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主体(6)的内部中空,在装置主体(6)内镶嵌有导弧球Ⅰ(8),导弧球Ⅰ(8)将装置主体(6)分为两部分空间,并且在上半部分空间中设有若干段自上而下倾斜排布的压缩管道(10)组成的灭弧路径;装置主体(6)的下半部分为形成半封闭空间的反冲管;
所述的压缩管道(10)内设有导弧球Ⅲ(11);两两相邻的压缩管道端部之间通过导电连接件相连接,最后一段压缩管道的末端与导弧球Ⅰ(8)电气相连;
在与压缩管道(10)端部相对应的装置主体侧壁上设有压缩气流喷射通道(12),并且在装置主体外表面上对应设有压缩气流喷射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冲式压缩灭弧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主体(6)内部的下半部分空间中从上而下依次安装有多个金属环(15)和小平台(16);所述的金属环安装在对应的小平台上,并且金属环(15)的外表面紧贴着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嬿蕾王巨丰黄上师李籽剑孔佳琦
申请(专利权)人:王嬿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