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1209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6 01:15
本申请涉及一种空调,包括闭合的冷媒循环管路,冷媒循环管路设有散热部和第一导热部、第二导热部;第一导热部与空调中的第一发热部件接触,第二导热部与空调中的第二发热部件接触,第一导热部、第二导热部将发热部件的热量传递至散热部进行散热;其中,第一导热部被第二导热部与散热部连接的冷媒管路包围。通过设置冷媒循环管路,使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将发热部件的热量传递至散热部进行散热,其中第一导热部被第二导热部与散热部连接的冷媒管路包围,冷媒在流动至第二导热部与散热部连接的冷媒管路时,吸收部分第一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从而增强对第一发热部件的散热效果。通过冷媒合理的流动,提高对一个以上的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

An air conditio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调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
,例如涉及一种空调。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避免空调内有些部件散热不良继而出现故障,会采用换热介质吸收发热部件的热量,然后使换热介质放热,实现对发热部件的散热。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当发热部件为一个以上时,换热介质没有在发热部件之间进行合理流动,以提高对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以解决当发热部件为一个以上时,换热介质没有在发热部件之间进行合理流动,以提高对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的技术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包括闭合的冷媒循环管路,所述冷媒循环管路设有散热部和第一导热部、第二导热部;所述第一导热部与所述空调中的第一发热部件接触,所述第二导热部与所述空调中的第二发热部件接触,所述第一导热部、第二导热部将发热部件的热量传递至所述散热部进行散热;其中,所述第一导热部被所述第二导热部与所述散热部连接的冷媒管路包围。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些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通过设置具有散热部和第一导热部、第二导热部的冷媒循环管路,使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将发热部件的热量传递至散热部进行散热,其中第一导热部被第二导热部与散热部连接的冷媒管路包围,冷媒在流动至第二导热部与散热部连接的冷媒管路时,吸收部分第一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从而增强对第一发热部件的散热效果。这样,可以使第一导热部与发热量高的发热部件接触,第二导热部与发热量低的发热部件接触,通过冷媒合理的流动,提高对一个以上的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附图说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另一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真空腔均热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散热部;11、第一导热部;12、第二导热部;13、连接管路;14、毛细管;15、冷媒管路;21、第一发热部件;22、第二发热部件;30、导热基体;40、真空腔均热板;41、吸热层;42、蒸发层;43、毛细管道层;44、放热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如图1所示,包括闭合的冷媒循环管路,冷媒循环管路设有散热部10和第一导热部11、第二导热部12;第一导热部11与空调中的第一发热部件21接触,第二导热部12与空调中的第二发热部件22接触,第一导热部11、第二导热部12将发热部件的热量传递至散热部10进行散热;其中,第一导热部11被第二导热部12与散热部10连接的冷媒管路15包围。冷媒循环管路内流通冷媒,冷媒可以在导热部吸收热量并流动至散热部10释放热量。第一导热部11与第一发热部件21接触以吸收第一发热部件21产生的热量,第二导热部12与第二发热部件22接触以吸收第二发热部件22产生的热量。通过设置具有散热部10和第一导热部11、第二导热部12的冷媒循环管路,使第一导热部11和第二导热部12将发热部件的热量传递至散热部10进行散热,其中第一导热部11被第二导热部12与散热部10连接的冷媒管路15包围,冷媒在流动至第二导热部12与散热部10连接的冷媒管路15时,吸收部分第一发热部件21产生的热量,从而增强对第一发热部件21的散热效果。这样,可以使第一导热部11与发热量高的发热部件接触,第二导热部12与发热量低的发热部件接触,通过冷媒合理的流动,提高对一个以上的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可选地,第一发热部件21为电抗器。电抗器是硅钢片中心嵌套铜线圈的立方体结构,为现有产品,在空调工作时,电抗器也容易发热,且发热量高于主板。将电抗器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第一导热部11传递给散热部10,其次通过第二导热部12与散热部10连接的冷媒管路15对第一导热部11和第一发热部件21散热,以实现对第一发热部件21的充分散热,保障空调运行的稳定性。可选地,第二发热部件22为主板。空调中的主板在运行时容易发热,需要及时散热以避免空调运行出现故障,主板的发热量低于电抗器的发热量,将主板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一导热部11传递给散热部10,以实现对主板的散热,从而保障空调运行的稳定性。可选地,冷媒循环管路为热管。热管为现有产品,内部流通冷媒,冷媒吸收热量可以蒸发变成气态,气态冷媒释放热量可以冷凝变成液态,冷媒在热管内的相态变化能够产生微小的压力差促使冷媒流动。热管使冷媒在吸热、放热的转换中产生流动动力,进而促进对发热部件的散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热部12向冷媒管路15围成区域的外周探出。这样,可以避免第二导热部12距离第一导热部11以及第一发热部件21过近,接收到第一发热部件21向附近环境中释放的热量,从而影响到自身的散热。在一些实施例中,闭合的冷媒循环管路设置于同一水平面。这样,可以使冷媒的流动更加流畅,减少其流动需要克服的重力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部10与第一导热部11之间的连接管路13中,部分为毛细管14。毛细管14可以对冷媒进行节流,当液态的冷媒经过毛细管14后,部分冷媒转换为气态,形成气、液态混合的冷媒,气态冷媒的存在可以提升冷媒整体的流动性;并且气态冷媒难以通过毛细管14往回流动,可以保证冷媒的单向流动。这样,毛细管14的设置可以增强冷媒的流动动力,提升对发热部件的散热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导热基体30,散热部10设置于导热基体30内。导热基体30可以快速将散热部10携带的热量吸收,有利于冷媒的快速冷凝,以使冷媒通过散热部10流动回发热部件时,可以充分吸收发热部件释放的热量,增强对发热部件的散热。可选地,导热基体30为铜或铝。铜或铝的导热系数较高,有利于对散热部10散热。可选地,导热基体30的表面涂覆黑色三防漆。这样,可以促使导热基体30向外辐射热量,增强散热。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基体30设置有供气流通过的散热通孔。气流从散热通孔经过,可以加快导热基体30的散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热部件21为电抗器,第二发热部件22为主板。第一导热部11吸收电抗器热量,第二导热部12吸收主板热量,第一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闭合的冷媒循环管路,所述冷媒循环管路设有散热部和第一导热部、第二导热部;所述第一导热部与所述空调中的第一发热部件接触,所述第二导热部与所述空调中的第二发热部件接触,所述第一导热部、第二导热部将发热部件的热量传递至所述散热部进行散热;其中,所述第一导热部被所述第二导热部与所述散热部连接的冷媒管路包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闭合的冷媒循环管路,所述冷媒循环管路设有散热部和第一导热部、第二导热部;所述第一导热部与所述空调中的第一发热部件接触,所述第二导热部与所述空调中的第二发热部件接触,所述第一导热部、第二导热部将发热部件的热量传递至所述散热部进行散热;其中,所述第一导热部被所述第二导热部与所述散热部连接的冷媒管路包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部向所述冷媒管路围成区域的外周探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的冷媒循环管路设置于同一水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与所述第一导热部之间的连接管路中,部分为毛细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热基体,所述散热部设置于所述导热基体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旭王飞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