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降噪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0653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5 1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风降噪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通风降噪装置包括底座、噪声源、冷却风扇和盖板组件,噪声源、冷却风扇和盖板组件由内而外依次安装于底座上;盖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包括第一本体和设置于第一本体上的导流结构,导流结构与冷却风扇之间形成的导流路径长度大于第一本体与冷却风扇之间的距离。该通风降噪装置,通过延长噪声源所产生的噪声向外传播的导流路径,来实现对噪声源的降噪,解决了噪声源的通风和降噪难以同时实现的问题。

Ventilation and noise reduction device and clothing treatment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风降噪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本技术涉及压缩机降噪
,特别涉及一种通风降噪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热泵干衣机具有低温烘干、低能耗、绒毛捕捉效果好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参照图2、图3,热泵干衣机采用压缩机2、冷凝器和蒸发器等部件进行换热,其噪声源主要有风噪、结构噪声和压缩机本体的噪声。压缩机2工作与不工作时,同一台干衣机的噪声频谱参照图1,由图可见,压缩机2的噪声功率并不大,但是高频成分居多,集中在2500Hz以上,声音比较刺耳,因此易被用户投诉。参照图2、图3,压缩机2的前面位置上设置有冷却风扇3用以避免压缩机2过热而停机,当压缩机2上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冷却风扇3工作,对压缩机2降温。为避免异物进入冷却风扇3并保证通风,冷却风扇3前面设置非封闭式的盖板4,但压缩机2的噪声会透过冷却风扇3的盖板4向外传播。冷却风扇3与盖板4之间、冷却风扇3与压缩机2之间的距离都非常小,一般不大于30mm,无法通过增加消声器来降噪。压缩机2的降噪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降噪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压缩机难以降噪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风降噪装置,包括底座、噪声源、冷却风扇和盖板组件,所述噪声源、所述冷却风扇和所述盖板组件由内而外依次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包括第一本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的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与所述冷却风扇之间形成的导流路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冷却风扇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具有开口,所述导流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开口位置上的第一格栅,所述第一格栅包括第一框架和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上的多个第一栅板,相邻所述第一栅板在所述第一框架所在平面内的投影首尾相接或者交叉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冷却风扇在所述第一本体上投影的外周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上与所述冷却风扇相对的位置为密闭结构,所述导流结构还包括所述第一本体上与所述冷却风扇相对设置的第二格栅,所述第二格栅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盖板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隔板连接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位于靠近所述冷却风扇的一侧且与所述冷却风扇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二隔板靠近所述冷却风扇的一侧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板包括第二本体和布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的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冷却风扇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一本体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冷却风扇在所述第一本体上投影的内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为2.5mm~4mm,所述穿孔板的穿孔率为5%~4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板包括开口的第三本体和布设于所述第三本体的开口位置上的第三格栅,所述第三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的距离为3mm~30mm。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包括上述通风降噪装置。本技术提供的通风降噪装置,通过延长噪声源所产生的噪声向外传播的导流路径的长度,来实现对噪声源的降噪,解决了噪声源的通风和降噪难以同时实现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干衣机在压缩机工作与不工作时的噪声频谱参照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干衣机的压缩机与冷却风扇的位置关系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干衣机的压缩机与冷却风扇盖板的位置关系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风降噪装置中盖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所示盖板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A-A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风降噪装置中盖板组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所示盖板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7中B-B的剖视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风降噪装置中盖板组件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第二隔板;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风降噪装置中盖板组件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两个方案的通风降噪装置与包含现有技术盖板结构的通风降噪装置的整机噪声检测结果对比图。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2、压缩机;3、冷却风扇;4、盖板;100、盖板组件;110、第一隔板;111、第一本体;112、导流结构;1121、第一格栅;1121′、第一栅板;1122、第一通孔;1123、第二格栅;114、卡扣;120、第二隔板;121、第二本体;122、第二通孔;123、第三本体;124、第三格栅;130、空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相关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中,“内”、“外”是指图2的内外方向。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另外,在本技术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顺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风降噪装置,其包括底座1、噪声源、冷却风扇3和盖板组件100。噪声源、冷却风扇3及盖板组件100分别安装于底座1上,且由内而外依次设置。也就是说,冷却风扇3设置于噪声源如压缩机或电机的外侧,用于噪声源的通风散热,保证噪声源的正常运行;盖板组件100设置于冷却风扇3的外侧,用于避免异物进入冷却风扇3、对压缩机等降噪并保证通风。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包括上述通风降噪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以干衣机为例进行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也同时适用于其它类型的衣物处理设备。参照图4至图11,盖板组件100包括第一隔板110,第一隔板110包括第一本体111和设置于第一本体111上的导流结构112,导流结构112与冷却风扇之间形成的导流路径长度大于第一本体111与冷却风扇之间的距离。参照图2、图3,干衣机中,为了避免压缩机2过热而停机,压缩机2的一侧一般会设置有冷却风扇3,冷却风扇3的盖板4用于避免异物进入风扇并保证通风,因此盖板4上一般在正对着压缩机2的位置上设置多个小孔,这时压缩机2的噪声就会透过盖板4向外传播。本申请实施例的通风降噪装置中,盖板组件100用于对压缩机2进行降噪,压缩机2产生的噪声会通过盖板组件100上的导流结构112向外传播。其中,导流路径是指气流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风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噪声源、冷却风扇和盖板组件,所述噪声源、所述冷却风扇和所述盖板组件由内而外依次安装于所述底座上;/n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包括第一本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的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与所述冷却风扇之间形成的导流路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冷却风扇之间的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风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噪声源、冷却风扇和盖板组件,所述噪声源、所述冷却风扇和所述盖板组件由内而外依次安装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包括第一本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的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与所述冷却风扇之间形成的导流路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冷却风扇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具有开口,所述导流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开口位置上的第一格栅,所述第一格栅包括第一框架和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上的多个第一栅板,相邻的所述第一栅板在所述第一框架所在平面内的投影首尾相接或者交叉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冷却风扇在所述第一本体上投影的外周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隔板连接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位于靠近所述冷却风扇的一侧且与所述冷却风扇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胜利吴江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