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启祥专利>正文

改良型折叠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043 阅读:4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良型折叠椅,其主要是在椅结构的前脚管内侧与椅板之间设置长挡板,长挡板上形成凸部,凸部中设置穿孔,一枢轴穿过垫片及长挡板的穿孔,并穿入椅板侧壁所设置的穿孔中加以枢设,又,长挡板固设于前脚管周面,而使人体乘坐在椅板上的重量,可转移至长挡板,且以长挡板与前脚管周面的结合部位平均分担,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椅结构,在前脚管上所钻设的穿孔,不会产生扩孔的缺点,且让承受的重量,以长挡板周边平均分担,而能达到提高椅结构强度,并能增加椅结构承载力的功效,而让使用者乘坐更具安全功效。(*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叠椅,特别涉及一种乘坐强度提高且承载力增加,而更具安全性的椅的结构设计。在已有技术中,常用的移动轻便、且易于展开收合及置放的椅结构,可配合参看图4及图5所示,该种椅(30)结构,系由前脚管(31)、后脚管(32)及椅板(33)所枢接而成,而在前脚管(31)上钻设相对的穿孔(311),使枢轴(35)可穿过衔接板(34)底端及相对的穿孔(311)加以枢设,且以枢轴(321)穿设衔接板(34)顶端及穿入后脚管(32)加以枢接,而可以藉由连杆原理,将前脚管(31)及后脚管(32)展开,使后脚管(32)顶端的凹弧部(322)支撑在前脚管(31),且衔接板(34)拉住前脚管(31),使椅板(33)能水平置放以供乘坐。所述椅(30)结构设计,最易产生的问题在于因前脚管(31)及后脚管(32)为小圆径管体,在小圆径的管体上钻设穿孔(311),这样,就破坏了原来前脚管(31)及后脚管(32)的强度,而枢轴(35)又穿设在穿孔(311)中,且人体乘坐在椅(30)结构上的重量,几乎都加诸于椅板(33)中间处,而此一重量,又依托在枢轴(35)部位,使得前脚管(31)所钻设的穿孔(3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型折叠椅,所述折叠椅系由前脚管、后脚管及椅板枢设而成,前脚管上钻设相对的穿孔,使枢轴可穿过衔接板的孔、垫片及前脚管上所形成相对的穿孔加以枢设,其特征在于:前脚管内侧与椅板的间设置长挡板,长挡板上形成凸部,凸部中设置穿孔,一枢轴穿 过垫片及长挡板的穿孔,穿入椅板侧壁所设置的穿孔中加以枢设,长挡板周边固设于前脚管内侧周面,长挡板顶端缘处设置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对齐前脚管相对的穿孔,使枢设于相对的穿孔的枢轴可穿过长挡板的定位孔加以枢设。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启祥
申请(专利权)人:林启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