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0364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5 1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包括:至少一正极输送机构,连续输送单片正极片;至少一负极输送机构,连续输送单片负极片;多个正极上料机构,至少两正极上料机构接收同一正极输送机构输送的正极片且呈相反运输方向片;多个负极上料机构,至少两负极上料机构接收同一负极输送机构输送的负极片且呈相反运输方向;一正极上料机构和一负极上料机构的下游位置均设有叠片机构,接收极片进行叠片;进料旋转机构,在正极、负极输送机构的进料口接收极片进行上料;分料机构,对正极输送机构、负极输送机构输送的极片进行分料。本申请实现极片自动上料、电芯自动出料的现代化自动生产目的,克服现有人工送料上料的低效生产缺陷。

Transport device based on die stack integ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芯加工方面的
,特别是一种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以碳素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由于在锂离子电池的电芯的层叠式结构,目前,在进行叠片时,每个加工步骤都是由人工进行送料、上料,需要人工将模切后的极片搬运到各个叠片上料位上,一个送料位或上料位就需要一个人工,生产投入成本高、上料速率低,产生效率低下。所以,特此设计了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通过新型输送结构布局,实现极片自动上料、叠片效率高、作业时间短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一)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采用自动运输机构,实现极片自动上料、电芯自动出料的现代化自动生产目的,克服现有人工送料、上料的低传料速率缺陷,有效提高生产速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现代化自动生产需求。(二)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用于将模切后的单片正、负极片输送至叠片机构进行叠片,包括:至少一个正极输送机构,连续输送单片正极片;至少一个负极输送机构,连续输送单片负极片;多个正极上料机构,至少两个所述正极上料机构接收同一个所述正极输送机构输送的单片所述正极片,且呈相反运输方向输送单片所述正极片;多个负极上料机构,至少两个所述负极上料机构接收同一个所述负极输送机构输送的单片所述负极片,且呈相反运输方向输送单片所述负极片;每一所述正极上料机构和每一负极上料机构的下游位置处均至少设有一叠片机构,接收单片的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进行叠片;至少一个进料旋转机构,设置在所述正极输送机构与所述负极输送机构的进料口处接收模切后的所述极片;至少一个分料机构,对所述正极输送机构、所述负极输送机构输送的极片进行分料。进一步地,所述正极输送机构、所述负极输送机构、所述正极上料机构、所述负极上料机构中至少一个设有负压输送皮带,所述负压输送皮带上开设有多个吸附孔,所述吸附孔吸紧放置在所述负压输送皮带上的所述正、负极片。进一步地,所述负压输送皮带下端设有多个负压内腔,每一所述负压内腔连通多个所述吸附孔,所述负压内腔由风机抽除空气后在所述吸附孔下端形成负压环境。进一步地,所述进料旋转机构包括可旋转的一旋转平台,所述旋转平台两端设有可升降的进料手,所述进料手用于吸取所述极片至所述正极输送机构和/或所述负极输送机构。进一步地,所述分料机构包括安装在横向滑轨上并沿该横向滑轨进行横向往返移动以实现在所述正极输送机构与正极上料机构之间、负极输送机构与负极上料机构之间对所述正极片、所述负极片进行分料的分料件,所述分料件由升降气缸带动进行上下升降移动以进行取料、放料,分料件设有多个调节槽,调节槽内设有可调节安装位的多个分料手,所述分料手用于吸取所述正极输送机构和/或所述负极输送机构上的所述极片分别转移至所述正极上料机构和/或所述负极上料机构上。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个成品出料机构,连接在所述叠片机构的出料口处,接收叠片好的电芯,所述成品出料机构上设有成品电芯输送带。进一步地,所述叠片机构与所述成品出料机构之间设有往复移动的成品输送机构,所述成品输送机构设有可左右移动以夹紧电芯的取料夹。进一步地,所述正极输送机构、所述负极输送机构,分别与所述正极上料机构、所述负极上料机构在垂直空间上呈平面交叉分布结构。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正极上料机构和多个所述负极上料机构分别流通于至少一个所述正极输送机构和至少一个所述负极输送机构的下端。(三)有益效果本技术同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的技术效果:本技术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采用自动运输机构配合新型输送系统,实现极片自动上料、电芯自动出料的现代化自动生产目的,自动完成正负极片从模切机构至叠片机构的单向循环自动化输送;将正极输送机构和负极输送机构与正极上料机构和负极上料机构进行自动化输送连接,实现极片自动上料、传料快、输送效率高的自动化作业目的,克服现有人工送料、上料的低传料速率缺陷,有效提高生产速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现代化自动生产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的布局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负压输送皮带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负压内腔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料旋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分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成品出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正极输送机构1,负极输送机构2,正极上料机构3,负极上料机构4,叠片机构5,进料旋转机构6,旋转平台61,进料手62,分料机构7,分料件71,横向滑轨72,调节槽73,分料手74,升降气缸75,负压输送皮带8,吸附孔81,负压内腔82,风机83,成品出料机构9,成品电芯输送带91,成品输送机构10,取料夹101,直线导轨102,输送平台103,滑轨104,电芯取料气缸105,支架11。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描述中,“至少”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用于将模切后的单片正、负极片输送至叠片机构进行叠片,其特征在于,包括:/n至少一个正极输送机构,连续输送单片正极片;/n至少一个负极输送机构,连续输送单片负极片;/n多个正极上料机构,至少两个所述正极上料机构接收同一个所述正极输送机构输送的单片所述正极片,且呈相反运输方向输送单片所述正极片;/n多个负极上料机构,至少两个所述负极上料机构接收同一个所述负极输送机构输送的单片所述负极片,且呈相反运输方向输送单片所述负极片;/n每一所述正极上料机构和每一负极上料机构的下游位置处均至少设有一叠片机构,接收单片的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进行叠片;/n至少一个进料旋转机构,设置在所述正极输送机构与所述负极输送机构的进料口处接收模切后的所述极片;/n至少一个分料机构,对所述正极输送机构、所述负极输送机构输送的极片进行分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用于将模切后的单片正、负极片输送至叠片机构进行叠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正极输送机构,连续输送单片正极片;
至少一个负极输送机构,连续输送单片负极片;
多个正极上料机构,至少两个所述正极上料机构接收同一个所述正极输送机构输送的单片所述正极片,且呈相反运输方向输送单片所述正极片;
多个负极上料机构,至少两个所述负极上料机构接收同一个所述负极输送机构输送的单片所述负极片,且呈相反运输方向输送单片所述负极片;
每一所述正极上料机构和每一负极上料机构的下游位置处均至少设有一叠片机构,接收单片的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进行叠片;
至少一个进料旋转机构,设置在所述正极输送机构与所述负极输送机构的进料口处接收模切后的所述极片;
至少一个分料机构,对所述正极输送机构、所述负极输送机构输送的极片进行分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输送机构、所述负极输送机构、所述正极上料机构、所述负极上料机构中至少一个设有负压输送皮带,所述负压输送皮带上开设有多个吸附孔,所述吸附孔吸紧放置在所述负压输送皮带上的所述正、负极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输送皮带下端设有多个负压内腔,每一所述负压内腔连通多个所述吸附孔,所述负压内腔由风机抽除空气后在所述吸附孔下端形成负压环境。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旋转机构包括可旋转的一旋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一磊张磊李建英
申请(专利权)人:哈工大机器人中山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