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交换机的包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8241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4 22:02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交换机的包装结构,包括外盒和设置在所述外盒中的内托;所述内托具有用于放置交换机的凹槽,所述内托还具有底缓冲腔和侧缓冲腔,所述底缓冲腔位于所述外盒的内底面与所述凹槽的槽底面之间,所述侧缓冲腔位于所述外盒的内侧面与所述凹槽的槽侧壁之间。本申请中内托上的凹槽结合底缓冲腔和侧缓冲腔的结构设计,能够避免交换机在搬运过程中受到外界碰撞而造成损害,对放置在内托的凹槽中的交换机形成较好的保护。

Packaging structure for switch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交换机的包装结构
本申请属于交换机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交换机的包装结构。
技术介绍
交换机是一种用于电(光)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通常安装在墙体上或机柜上。交换机作为比较贵重的产品,需要具有特殊保护作用的包装盒进行包装,以防止在搬运过程中受到外界碰撞而造成损害,但是目前市场上缺少可以对交换机进行有效保护的包装结构。申请内容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交换机的包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能对交换机进行有效保护的包装结构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交换机的包装结构,包括外盒和设置在所述外盒中的内托;所述内托具有底缓冲腔、侧缓冲腔和用于放置交换机的凹槽,所述底缓冲腔位于所述外盒的内底面与所述凹槽的槽底面之间,所述侧缓冲腔位于所述外盒的内侧面与所述凹槽的槽侧壁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内托还具有用于支撑所述交换机的挂耳的两个第一支撑面,两个所述第一支撑面相对地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外周;所述内托还具有相对地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外周的两个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所述外盒的内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外盒的内底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外盒的内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凹槽的槽底面与所述外盒的内底面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所述侧缓冲腔包括前侧缓冲腔、后侧缓冲腔、左侧缓冲腔和右侧缓冲腔,所述前侧缓冲腔、右侧缓冲腔、后侧缓冲腔和左侧缓冲腔依次环绕设置在所述凹槽的槽侧壁之外。进一步地,所述内托通过一纸板折叠成型,所述纸板包括用于形成所述底缓冲腔的底板、用于形成所述前侧缓冲腔的前侧板组、用于形成所述后侧缓冲腔的后侧板组、用于形成所述左侧缓冲腔的左侧板组以及用于形成所述右侧缓冲腔的右侧板组。进一步地,所述前侧板组包括第一前侧板、第二前侧板和第三前侧板,所述第一前侧板的一侧边与所述底板的前侧边可折叠连接,所述第一前侧板的相对的另一侧边与所述第二前侧板的一侧边可折叠连接,所述第二前侧板的相对的另一侧边与所述第三前侧板的一侧边可折叠连接,所述第一前侧板、第二前侧板和第三前侧板围合形成所述前侧缓冲腔。进一步地,所述后侧板组包括第一后侧板、第二后侧板和第三后侧板,所述第一后侧板的一侧边与所述底板的后侧边可折叠连接,所述第一后侧板的相对的另一侧边与所述第二后侧板的一侧边可折叠连接,所述第二后侧板的相对的另一侧边与所述第三后侧板的一侧边可折叠连接,所述第一后侧板、第二后侧板和第三后侧板围合形成所述后侧缓冲腔。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前侧板连接所述底板的侧边上形成有凸起于该侧边的第一支撑部,所述底板的前侧边上形成有供所述第一支撑部嵌入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后侧板连接所述底板的侧边上形成有凸起于该侧边的第二支撑部,所述底板的后侧边上形成有供所述第二支撑部嵌入的第二开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后侧板连接所述第二后侧板的侧边上形成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后侧板连接所述第一后侧板的侧边上形成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围合形成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后侧板连接所述第三后侧板的侧边上形成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三后侧板连接所述第二后侧板的侧边上形成有第四缺口,所述第三缺口和第四缺口围合形成第二通孔。进一步地,所述左侧板组包括第一左侧板、第二左侧板和第三左侧板,所述第一左侧板的一侧边与所述底板的左侧边可折叠连接,所述第一左侧板的相对的另一侧边与所述第二左侧板的一侧边可折叠连接,所述第二左侧板的相对的另一侧边与所述第三左侧板的一侧边可折叠连接,所述第一左侧板、第二左侧板和第三左侧板围合形成所述左侧缓冲腔。进一步地,所述右侧板组包括第一右侧板、第二右侧板和第三右侧板,所述第一右侧板的一侧边与所述底板的右侧边可折叠连接,所述第一右侧板的相对的另一侧边与所述第二右侧板的一侧边可折叠连接,所述第二右侧板的相对的另一侧边与所述第三右侧板的一侧边可折叠连接,所述第一右侧板、第二右侧板和第三右侧板围合形成所述右侧缓冲腔。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左侧板连接所述底板的侧边上形成有凸起于该侧边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右侧板连接所述底板的侧边上形成有凸起于该侧边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后侧板的一侧边上形成有供所述第一限位部嵌入的第三开口,相对的另一侧边上形成有供所述第二限位部嵌入的第四开口。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内托的上表面开设凹槽,使交换机能够平整地放置在内托中;内托的底缓冲腔可以缓冲外界对凹槽的槽底面的作用力,对交换机的底部形成保护,内托的侧缓冲腔可以缓冲外界对凹槽的槽侧壁的作用力,对交换机的侧部形成保护;内托上的凹槽结合底缓冲腔和侧缓冲腔的结构设计,能够避免交换机在搬运过程中受到外界碰撞而造成损害,对放置在内托的凹槽中的交换机形成较好的保护。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包装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内托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有挂耳的交换机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用于折叠形成内托的纸板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源适配器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标记为:100、外盒;110、盒本体;120、盒盖;200、内托;210、凹槽;211、槽底面;212、槽侧壁;220、底缓冲腔;230、侧缓冲腔;231、前侧缓冲腔;232、后侧缓冲腔;233、左侧缓冲腔;234、右侧缓冲腔;240、第一支撑面;250、第二支撑面;300、底板;310、第一开口;320、第二开口;330、第五开口;400、前侧板组;410、第一前侧板;411、第一支撑部;420、第二前侧板;430、第三前侧板;500、后侧板组;510、第一后侧板;511、第二支撑部;512、第一缺口;520、第二后侧板;521、第二缺口;522、第三缺口;523、第三开口;524、第四开口;530、第三后侧板;531、第四缺口;540、第一通孔;550、第二通孔;600、左侧板组;610、第一左侧板;611、第一限位部;620、第二左侧板;630、第三左侧板;700、右侧板组;710、第一右侧板;711、第二限位部;720、第二右侧板;730、第三右侧板;800、交换机;810、挂耳;811、插孔;820、螺丝;900、电源适配器;910、电源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交换机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盒和设置在所述外盒中的内托;所述内托具有底缓冲腔、侧缓冲腔和用于放置交换机的凹槽,所述底缓冲腔位于所述外盒的内底面与所述凹槽的槽底面之间,所述侧缓冲腔位于所述外盒的内侧面与所述凹槽的槽侧壁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交换机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盒和设置在所述外盒中的内托;所述内托具有底缓冲腔、侧缓冲腔和用于放置交换机的凹槽,所述底缓冲腔位于所述外盒的内底面与所述凹槽的槽底面之间,所述侧缓冲腔位于所述外盒的内侧面与所述凹槽的槽侧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交换机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托还具有用于支撑所述交换机的挂耳的两个第一支撑面,两个所述第一支撑面相对地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外周;所述内托还具有相对地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外周的两个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所述外盒的内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外盒的内底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外盒的内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凹槽的槽底面与所述外盒的内底面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交换机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缓冲腔包括前侧缓冲腔、后侧缓冲腔、左侧缓冲腔和右侧缓冲腔,所述前侧缓冲腔、右侧缓冲腔、后侧缓冲腔和左侧缓冲腔依次环绕设置在所述凹槽的槽侧壁之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交换机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托通过一纸板折叠成型,所述纸板包括用于形成所述底缓冲腔的底板、用于形成所述前侧缓冲腔的前侧板组、用于形成所述后侧缓冲腔的后侧板组、用于形成所述左侧缓冲腔的左侧板组以及用于形成所述右侧缓冲腔的右侧板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交换机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板组包括第一前侧板、第二前侧板和第三前侧板,所述第一前侧板的一侧边与所述底板的前侧边可折叠连接,所述第一前侧板的相对的另一侧边与所述第二前侧板的一侧边可折叠连接,所述第二前侧板的相对的另一侧边与所述第三前侧板的一侧边可折叠连接,所述第一前侧板、第二前侧板和第三前侧板围合形成所述前侧缓冲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交换机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板组包括第一后侧板、第二后侧板和第三后侧板,所述第一后侧板的一侧边与所述底板的后侧边可折叠连接,所述第一后侧板的相对的另一侧边与所述第二后侧板的一侧边可折叠连接,所述第二后侧板的相对的另一侧边与所述第三后侧板的一侧边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美君柯琳春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共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