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谨冶专利>正文

滤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7752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2 06: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滤杯结构,其包含有一杯体及一杯座,其中,该杯体内间隔凹设有多个凹槽,其呈放射状地设于该杯体的杯面上,每一凹槽自该杯面内凹而成,包括一第一凹槽部及一第二凹槽部,而该第一凹槽部的深度大于该第二凹槽部,使其呈一阶梯状,通过该多个凹槽由深至浅的设置,当该杯体于注水后,使其水流产生二段式流法,让流速更为稳定,改善其萃取效果。

Filter cup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滤杯结构
本技术与一种滤杯结构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可和滤纸搭配使用,用于冲泡萃取咖啡的滤杯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熬夜晚睡的人日益增加,喝咖啡已成为现代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一般冲泡咖啡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较常见的冲泡方式为滴滤法,即将咖啡粉置于一滤杯内,并放上滤纸以防止粉末滴入萃取好的咖啡。虽然影响咖啡冲泡质量的因素有许多,如咖啡豆的成分、过滤浸泡的时间、冲泡的温度等,其中,过滤浸泡的时间是可由冲泡者所控制。换言之,过滤咖啡粉所需的滤杯,是影响咖啡粉过滤时流速的主要因素。传统滤杯结构为一锥状形体,该滤杯结构的底部设有一过滤孔;在冲泡咖啡时,将该滤杯结构置于一容杯的杯口上,再于该滤杯结构的内部空间中放入一滤纸,以及将研磨后的咖啡粉倒入该滤纸上,并将热水倒入该滤纸内,使热水与咖啡粉充分浸泡,并经由该过滤孔流入该容杯内。然而,传统滤杯的杯面设计和滤纸的搭配,于注水时使滤纸完整密合地贴附于杯面上,让滤纸和滤杯杯面之间无存在任何空隙,使咖啡所释放的气体无法排出,造成咖啡萃取效果不佳,影响咖啡质量。已知的一种具有凸肋结构的滤杯,如中国台湾申请第107207752号“咖啡滤杯组合”,其中,该滤杯结构包括一杯体及一滤杯,而该滤杯的内侧壁上间隔设有多个凸肋,当使用者将滤纸置于该滤杯内并倒入咖啡粉以冲泡咖啡时,该滤纸会与该多个凸肋相抵靠,借以在该滤纸与该滤杯的内侧壁间形成多数排气通道,让咖啡粉所排出的气体可沿该多数排气通道向上排出该滤杯,借以提供良好的冲泡效果。然而,该滤纸于冲泡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挤压而产生皱折,导致咖啡流入该滤杯的过滤孔的流速不一致,影响萃取后的口感及浓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提供一种可控制水流流速,并提高冲泡物萃取率的滤杯结构。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滤杯结构,其包含有一杯体及一杯座,其中,该杯座形成于该杯体的底部,该杯体的顶部位置处设有一杯口,而该杯口的底面设有一滤孔,该杯口及该滤孔之间形成有一容置空间,且围绕于该容置空间的周围形成有一杯面,其主要特征在于:该杯体内间隔凹设有多个凹槽,其呈放射状地设于该杯面上,每一凹槽自该杯面内凹而成,包括一第一凹槽部及一第二凹槽部,该第一凹槽部与该杯口相连通,该第二凹槽部较该第一凹槽部靠近该杯座,并直接连通于该滤孔,其中,该第一凹槽部的深度大于该第二凹槽部,使其呈一阶梯状。可选的,该多个凹槽的数量为八至十二个,相互等距间隔排列。可选的,该第一凹槽部及该第二凹槽部的连接处具有一斜面,该斜面朝下倾斜,倾斜角度为30度至60度,而以50度为最佳。可选的,该第一凹槽部及该第二凹槽部呈圆弧状。本技术所提供的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滤杯结构,其包含有一杯体及一杯座,其中,该杯座形成于该杯体的底部,该杯体的顶部位置处设有一杯口,而该杯口的底面设有一滤孔,该杯口及该滤孔之间形成有一容置空间,且围绕于该容置空间的周围形成有一杯面,其主要特征在于:该杯体内间隔凹设有多个凹槽,其呈放射状地设于该杯面上,每一凹槽自该杯面内凹而成,包括一第一凹槽部及一第二凹槽部,该第一凹槽部与该杯口相连通,该第二凹槽部较该第一凹槽部靠近该杯座,并直接连通于该滤孔,其中,该第一凹槽部的深度大于该第二凹槽部,使其呈一阶梯状。本技术的一种滤杯结构,其用以搭配滤纸使用,可于冲泡时让热水产生二段式流法,借此,该滤杯结构除了可控制水流流速,使其流速稳定外,更可产生良好的排气效果,以提高冲泡物的萃取率,使萃取出的咖啡香味更浓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用以显示套入滤纸的形态。图4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用以显示结合容杯的形态。图中:100滤杯结构;10杯体;11杯口;12滤孔;13容置空间;14杯面;15凹槽;16第一凹槽部;17第二凹槽部;18斜面;19滤纸;20容杯;30杯座。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及剖面图,其提供一种滤杯结构100,其包含有:一杯体10,该杯体10的顶部位置处设有一杯口11,而该杯口11的底面设有一滤孔12,该杯口11及该滤孔12之间形成有一容置空间13,且围绕于该容置空间13的周围形成有一杯面14,该杯体10内间隔凹设有多个凹槽15,其呈放射状地设于该杯面14上,其中,该多个凹槽15的数量以8-12个为佳,于此实施中为12个,且相互等距间隔排列,每一凹槽15自该杯面14内凹而成,包括一第一凹槽部16及一第二凹槽部17,两者共同形成一水流引道,该第一凹槽部16及该第二凹槽部17呈圆弧状,另该第一凹槽部16及该第二凹槽部17的连接处具有一斜面18,该斜面18朝下倾斜,其倾斜角度为30度至60度,于此实施中为50度,且该第一凹槽部16与该杯口11相连通,该第二凹槽部17则较该第一凹槽部16靠近杯座30,并直接连通于该滤孔12,其中,该第一凹槽部16的深度大于该第二凹槽部17,使其呈一阶梯状,当该杯体10于注水后,可让水流产生二段式流法,流速相对较为稳定且顺畅。其中,一杯座30,其形成于该杯体10的底部。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4所示,在冲泡咖啡时,先将一滤纸19放于该容置空间13内,再将该滤杯结构100置于一容杯20上,接着,将热水由该杯面14倒入该容置空间13内,使水流迅速沾湿并渗通过该滤纸19,借由该多个凹槽15由深至浅的设置,当水流流经该第一凹槽部16时,其深度较深,使水流的流速较缓慢,让水和咖啡能先充分混合,而当水流流经该第二凹槽部17时,其深度较浅,使水流的流速逐渐加快,且快速地流入该滤孔12,而从该滤孔12的底部流入该容杯20内,使咖啡粉能够和热水完整结合,借此,萃取出的咖啡口感相对较佳。值得一提的是,请参阅图2所示,由于该杯体10呈一倒锥形,因此在冲泡咖啡时,靠近该杯口11位置的咖啡粉量多于靠近该杯体10底部的位置,因此在该第一凹槽部16所产生的气味也较该第二凹槽17部产生的气味相对的多,借由该多个凹槽15由深至浅的设置,使该第一凹槽部16的可排气量大于该第二凹槽部17的可排气量,借此,可产生良好的排气效果,萃取出的咖啡香味也较为浓厚。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技术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滤杯结构,其包含有一杯体及一杯座,其特征在于,该杯座形成于该杯体的底部,该杯体的顶部位置处设有一杯口,而该杯口的底面设有一滤孔,该杯口及该滤孔之间形成有一容置空间,且围绕于该容置空间的周围形成有一杯面;/n该杯体之内间隔凹设有多个凹槽,其呈放射状地设于该杯面上,每一凹槽自该杯面内凹而成,所述凹槽包括一第一凹槽部及一第二凹槽部,该第一凹槽部与该杯口相连通,该第二凹槽部较该第一凹槽部靠近该杯座,并直接连通于该滤孔,其中,该第一凹槽部的深度大于该第二凹槽部的深度,使所述凹槽呈一阶梯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滤杯结构,其包含有一杯体及一杯座,其特征在于,该杯座形成于该杯体的底部,该杯体的顶部位置处设有一杯口,而该杯口的底面设有一滤孔,该杯口及该滤孔之间形成有一容置空间,且围绕于该容置空间的周围形成有一杯面;
该杯体之内间隔凹设有多个凹槽,其呈放射状地设于该杯面上,每一凹槽自该杯面内凹而成,所述凹槽包括一第一凹槽部及一第二凹槽部,该第一凹槽部与该杯口相连通,该第二凹槽部较该第一凹槽部靠近该杯座,并直接连通于该滤孔,其中,该第一凹槽部的深度大于该第二凹槽部的深度,使所述凹槽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谨冶
申请(专利权)人:李谨冶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