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加煤的蜂窝煤炉,包括炉壳(1)、炉面板(2)、炉胆(3)、炉栅(4)和集灰室(5),其特征在于在炉胆(3)外设置一个支架(6),在支架(6)上设有一个卸煤装置和一个加煤装置,该卸煤装置中的导轨(7)与导槽(8)配合垂直安置于炉胆(3)一侧的支架(6)上,在导轨(7)顶端设有一根横杆(9),在炉胆(3)下部前后各设有一根支承于支架(6)上的转轴(10),两根连杆(11)的一端连结于转轴(10)的端头,另一端分别通过长圆孔与横杆(9)两端铰接,在转轴(10)的两端还连结一个带弧形槽的弧形转臂(12),炉胆(3)底端的炉栅(4)由两根支承于支架(6)横档上的滚轴构成,滚轴的两端置于弧形转臂(12)的弧形槽内,在导轨(7)下端设有一踏杆(13),在导轨(7)与支架(6)之间还设有一弹簧(14),在炉胆(3)内最底一块煤块的上平面处前后各开有两个水平通孔(15),两根叉式托煤杆(16)插于水平通孔(15)内,前端正好与炉胆(3)内壁齐平,其外端与一摇臂(17)上端铰接,该摇臂(17)铰接于支架(6)的支点上,在两根叉式托煤杆(16)下方各设有一根固定于转轴(10)上的弯曲U形摆杆(18),在弯曲U形摆杆(18)上端与摇臂(17)下端外凸杆(20)之间设有一弹簧(18),弯曲U形摆杆(18)下端压在摇臂(17)下端的外凸杆(20)上,该加煤装置为一个位于炉体上部带一节炉胆(3)的抽屉(21),在抽屉(21)底设有一夹层(22),在夹层(22)内设有一个延伸至抽屉(21)面板的拉框(23),在该节炉胆(3)底面的前后端分别设有前托煤板(24)和后托煤板(25),后托煤板(25)与拉框(23)连结,在前托煤板(24)与拉框(23)侧框边之间设有一摇杆(26),该摇杆(26)以其两端的长圆孔与拉框(23)和前托煤板(24)上的铰接轴铰接,前、后托煤板(24、25)的前端与炉胆(3)内壁齐平。(*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燃烧炉,特别是一种方便加煤的蜂窝煤炉。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虽然不少大城市已采用液化石油气或煤气作燃料,但在我国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仍以煤作燃料。目前,普遍使用的是蜂窝煤,传统式的蜂窝煤炉是由炉壳、炉面板、炉胆、炉栅和集灰室构成,由于该炉的炉胆内壁开有助燃的通风槽以及煤块开有若干个通风孔,因此燃烧比较理想,燃烧率高,火力猛,很受人们的欢迎。然而,不足的是在添加煤块时,必须将正在烹调中器皿拿开才可进行,给人们增加了麻烦,尤其是烧热的器皿温度高,稍不注意还会烫伤手,这正是现有蜂窝煤炉之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蜂窝煤炉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方便加煤的蜂窝煤炉,采用该煤炉,人们可不用拿开烹调器皿便可进行加煤。上述任务是以这样的方式实现的该煤炉包括炉壳、炉面板、炉胆、炉栅和集灰室,作出改进之处是在炉胆外设置一个支架,在支架上设有一个卸煤装置和一个加煤装置,该卸煤装置中的导轨与导槽配合垂直安置于炉胆一侧的支架上,在导轨顶端设有一根横杆,在炉胆下部前后各设有一根支承于支架上的转轴,两根连杆的一端连结于转轴的端头,另一端分别通过长圆孔与横杆两端铰接。在转轴的两端还连结一个带弧形槽的弧形转臂,炉胆底端的炉栅由两根支承于支架横档上的滚轴构成,滚轴的两端置于弧形转臂的弧形槽内,在导轨下端设有一踏杆,在导轨与支架之间还设有一弹簧,在炉胆内最底一块煤块的上平面处前后各开有两个水平通孔,两根叉式托煤杆插于水平通孔内,前端与炉胆内壁齐平,其外端与一摇臂上端铰接,该摇臂铰接于支架的支点上,在两根叉式托煤杆下方各设有一根固定于转轴上的弯曲U形摆杆,在弯曲U形摆杆上端与摇臂下端外凸杆之间设有一弹簧,弯曲U形摆杆下端压在摇臂下端的外凸杆上,该加煤装置为一个位于炉体上部带一节炉胆的抽屉,在抽屉底设有一夹层,在夹层内设有一个延伸至抽屉面板的拉框,在该节炉胆底面的前后端分别设有前托煤板和后托煤板,后托煤板与拉框连结,在前托煤板与拉框侧框边之间设有一摇杆,该摇杆以其两端的长圆孔与拉框和前托煤板上的铰接轴铰接,前、后托煤板的前端与炉胆内壁齐平。本蜂窝煤炉是这样使用的当炉内最底的一块蜂窝煤燃烧完毕后需要添加新煤块时,可踏下踏杆、导轨沿导轨槽下滑,通过横杆带动两根连杆向下转动,由于连杆固定于转轴上,转轴亦随之转动一定角度,带动弧形转臂向下转动,使与之弧形槽配合的滚轴沿支架横档向两边滚动,当滚轴离开炉胆内孔时,支承于滚轴上已燃烧完毕的煤块便失去支承,落到集灰室的抽屉上。与此同时,随着转轴的转动,弯曲U形摆杆向上翻转,通过其上的弹簧提起摇臂的下端,依杠杆原理,其上端往炉胆方向摆动,使炉胆两端的叉式托煤杆插至炉胆内,正好托住上一块尚未完全燃烧的煤块,然后松开踏杆,在弹簧拉力作用下导轨上升回复到原始位置,而滚轴和叉式托煤杆亦回复到常态位置,炉胆内的煤块便下落到起炉栅作用的滚轴上。此时,最顶的一块煤块亦下落了一个煤块的位置。随后可拉出加煤装置的抽屉,并将拉框往外拉,使前托煤板和后托煤板伸至炉胆内壁,接着将煤块加到该节的炉胆内,再将煤抽屉推回炉体内,然后往内推动拉框,前托煤板和后托煤板回复原始位置,使该节炉胆内的煤块紧贴下一块煤块便完成加煤过程。从本技术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可知,采用本技术后,人们不用拿开煤炉上的烹调器皿便可往炉内添加煤块,而且整个操作过程不会损坏尚在燃烧的煤块,又不会产生灰尘,有效地克服已有技术之不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体结构去除炉壳后的斜视图。图2为图1中A向的局部剖视图。图3为图1中沿B-B线的剖视图。图4为图3中沿C-C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一种方便加煤的蜂窝煤炉包括炉壳1、炉面板2、炉胆3、炉栅4和集灰室5。本技术方案还在炉壳1内炉胆3外侧设有一个支架6,在支架6上设有一个卸煤块装置和一个加煤块装置。该卸煤块装置的导轨7与导槽8配合垂直安置于炉胆3一侧的支架6上,一根横杆9焊接于导轨7的顶端。两根转轴10设置于炉胆3下部的前后端并以支架6来支承。两根连杆11的一端与两根转轴10外端连结。其另一端通过长圆孔分别与横杆9两端铰接。四根带弧形槽的弧形转臂12分别固定于两根转轴10的两端。炉栅4由两根滚轴构成,滚轴两端置于转轴10两端的弧形转臂12的弧形槽内。踏杆13放在导轨7的下端,一根复位弹簧14设在导轨7与支架6之间。在炉胆3内最底煤块的上平面处前后各开有两个水平通孔15,两根叉式托煤杆16的前端插到水平通孔15内,并与炉胆3内壁齐平,其外端与一摇臂17上端铰接,该摇臂17支承于支架的支点上。位于叉式托煤杆16下方的弯曲U形摆杆18固定于转轴10上,一根弹簧19设置于弯曲U形摆杆18上端与摇臂17下端外凸杆20之间。弯曲U形摆杆18的下端正好压在外凸杆20上。本技术方案的加煤装置为一处位于炉体上部并带有一节炉胆的抽屉21,该抽屉21的底部设有一夹层22,在炉胆外侧的夹层22内设有一个延伸至抽屉21面板外的拉框23,在该节炉胆3底面的前后端设有一前托煤板24和后托煤板25,后托煤板25与拉框23连结,在前托煤板24与拉框23侧框边之间设有一摇杆26,该摇杆26的两端以其长圆孔分别与拉框23和前托煤板24上的铰接轴铰接,在常态情况下,前、后托煤板24和25的前端与该节炉胆3的内壁齐平。权利要求1.一种方便加煤的蜂窝煤炉,包括炉壳(1)、炉面板(2)、炉胆(3)、炉栅(4)和集灰室(5),其特征在于在炉胆(3)外设置一个支架(6),在支架(6)上设有一个卸煤装置和一个加煤装置,该卸煤装置中的导轨(7)与导槽(8)配合垂直安置于炉胆(3)一侧的支架(6)上,在导轨(7)顶端设有一根横杆(9),在炉胆(3)下部前后各设有一根支承于支架(6)上的转轴(10),两根连杆(11)的一端连结于转轴(10)的端头,另一端分别通过长圆孔与横杆(9)两端铰接,在转轴(10)的两端还连结一个带弧形槽的弧形转臂(12),炉胆(3)底端的炉栅(4)由两根支承于支架(6)横档上的滚轴构成,滚轴的两端置于弧形转臂(12)的弧形槽内,在导轨(7)下端设有一踏杆(13),在导轨(7)与支架(6)之间还设有一弹簧(14),在炉胆(3)内最底一块煤块的上平面处前后各开有两个水平通孔(15),两根叉式托煤杆(16)插于水平通孔(15)内,前端正好与炉胆(3)内壁齐平,其外端与一摇臂(17)上端铰接,该摇臂(17)铰接于支架(6)的支点上,在两根叉式托煤杆(16)下方各设有一根固定于转轴(10)上的弯曲U形摆杆(18),在弯曲U形摆杆(18)上端与摇臂(17)下端外凸杆(20)之间设有一弹簧(18),弯曲U形摆杆(18)下端压在摇臂(17)下端的外凸杆(20)上,该加煤装置为一个位于炉体上部带一节炉胆(3)的抽屉(21),在抽屉(21)底设有一夹层(22),在夹层(22)内设有一个延伸至抽屉(21)面板的拉框(23),在该节炉胆(3)底面的前后端分别设有前托煤板(24)和后托煤板(25),后托煤板(25)与拉框(23)连结,在前托煤板(24)与拉框(23)侧框边之间设有一摇杆(26),该摇杆(26)以其两端的长圆孔与拉框(23)和前托煤板(24)上的铰接轴铰接,前、后托煤板(24、25)的前端与炉胆(3)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兴国,
申请(专利权)人:申兴国,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