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产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773265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2 01:58
振动产生装置具备:壳体;收容于壳体的振动体;弹性支承部,将上述振动体支承为能够沿着互相交叉的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而振动;及磁驱动部,沿着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地使用磁力而驱动上述振动体,上述磁驱动部具有:多个第1磁场产生构件,在上述振动体中,在上述第1方向或上述第2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间隔地并排配置;以及多个第2磁场产生构件,在上述壳体中,相对于上述多个第1磁场产生构件的各自的两端部对置设置,上述壳体在与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

Vibration gene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振动产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振动产生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便携信息终端(例如,智能手机、便携电话机、平板终端等)、游戏机、汽车等车辆中搭载的信息显示装置等的电子设备中,使用了如下振动产生装置,该振动产生装置能够产生用于将各种信息接收(例如,通话信息接收、邮件信息接收、SNS信息接收)的通知、针对用户操作的反馈在触觉上提供给用户的振动。作为这样的振动产生装置,例如已知有如下装置:在壳体的内部设置通过弹性支承部而支承的振动体和永久磁铁,并对振动体具备的电磁铁供给交流电流,由此在电磁铁的周围产生交变磁场,并在该电磁铁与永久磁铁之间交替地产生引力以及斥力,由此能够使振动体沿着纵向以及横向(与沿磁芯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而振动(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9667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解决的课题但是,近年,供振动产生装置搭载的电子设备的小型化显著,伴随于此,要求振动产生装置的薄型化。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振动产生装置中,若使纵向的尺寸在整体上缩小,则电磁铁具备的线圈的纵向宽度变短。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振动产生装置中,电磁铁的横向上的推力可能变弱,难以获得横向上的充分的振动。因为这样的情况,而要求在多个振动方向上的任一方向上都能够获得充分的振动的薄型的振动产生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壳体;收容于壳体的振动体;弹性支承部,将上述振动体支承为能够沿着互相交叉的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而振动;以及磁驱动部,沿着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地使用磁力而驱动上述振动体,上述磁驱动部具有:多个第1磁场产生构件,在上述振动体中,在上述第1方向或上述第2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间隔地并排配置;以及多个第2磁场产生构件,在上述壳体中,相对于上述多个第1磁场产生构件的各自的两端部对置设置,上述壳体在与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在多个振动方向上的任一方向上都能够获得充分的振动的薄型的振动产生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上侧壳被卸下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分解图。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振动体单元的立体图。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振动体单元的分解图。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弹性支承部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弹性支承部(支承振动体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弹性支承部(被装入于下侧壳的状态)的俯视图。图9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永久磁铁的磁化状态的图。图10A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振动体单元的动作的图。图10B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振动体单元的动作的图。图11是图1所示的振动产生装置的A-A剖视图。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中的FPC的支承结构的图。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上侧壳被卸下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是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分解图。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振动体单元的立体图。图17是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振动体单元的分解图。图1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弹性支承部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弹性支承部(支承振动体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弹性支承部(被装入于下侧壳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1是图13所示的振动产生装置的B-B剖视图。图2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中的FPC的支承结构的图。图2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立体图。图2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上侧壳被卸下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5是第3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分解图。图2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振动体单元的立体图。图27是第3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振动体单元的分解图。图2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弹性支承部的立体图。图2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弹性支承部(支承振动体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弹性支承部(被装入于下侧壳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1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永久磁铁的磁化状态的图。图32A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振动体单元的动作的图。图32B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的振动体单元的动作的图。具体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振动产生装置10的构成)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0(上侧壳112以及FPC160被卸下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0的分解图。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图中Z轴方向设为纵向或上下方向,将图中X轴方向设为横向或左右方向,将图中Y轴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图1~图3所示的振动产生装置10,例如是在便携信息终端(例如,智能手机、便携电话机、平板终端等)、游戏机、在汽车等的车辆中所搭载的信息显示装置等电子设备中搭载的装置。该振动产生装置10例如被使用于产生用来通知各种信息接收(例如,通话信息接收、邮件信息接收、SNS信息接收)的振动、用来将针对用户操作的反馈在触觉上提供给用户的振动等。振动产生装置10构成为,在壳体110的内部设置的振动体单元130沿着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图中X轴方向)而振动。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0与一般的沿着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振动的振动产生装置相比较,是能够实现上下方向上的薄型化的装置。例如,一般的的振动产生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的振动产生装置),上下方向的尺寸与左右方向的尺寸的比率大致为1:1。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0,上下方向的尺寸与左右方向的尺寸的比率为1:3左右。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0,通过在振动体单元130中在左右方向(图中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2个电磁铁,由此能够实现上下方向上的薄型化,并且能够获得振动体单元130的充分的振动。如图1~图3所示,振动产生装置10构成为,具备壳体110、振动体单元130、弹性支承部140、永久磁铁151~154、FPC(FlexiblePrintedC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n壳体;/n收容于壳体的振动体;/n弹性支承部,将上述振动体支承为能够沿着互相交叉的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而振动;以及/n磁驱动部,沿着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地使用磁力而驱动上述振动体,/n上述磁驱动部具有:/n多个第1磁场产生构件,在上述振动体中,在上述第1方向或上述第2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间隔地并排配置;以及/n多个第2磁场产生构件,在上述壳体中,相对于上述多个第1磁场产生构件的各自的两端部对置设置,/n上述壳体在与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803 JP 2017-151068;20171013 JP 2017-1998621.一种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
收容于壳体的振动体;
弹性支承部,将上述振动体支承为能够沿着互相交叉的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而振动;以及
磁驱动部,沿着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地使用磁力而驱动上述振动体,
上述磁驱动部具有:
多个第1磁场产生构件,在上述振动体中,在上述第1方向或上述第2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间隔地并排配置;以及
多个第2磁场产生构件,在上述壳体中,相对于上述多个第1磁场产生构件的各自的两端部对置设置,
上述壳体在与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


2.一种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
收容于壳体的振动体;
弹性支承部,将上述振动体支承为能够沿着互相交叉的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而振动;以及
磁驱动部,沿着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地使用磁力而驱动上述振动体,
上述磁驱动部具有:
多个第1磁场产生构件,在上述振动体中,在上述第1方向或上述第2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间隔地并排配置;以及
多个第2磁场产生构件,在上述壳体中,相对于上述多个第1磁场产生构件的各自的两端部对置设置,
上述振动体在上述多个第1磁场产生构件之间设置有重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体还具备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以互相具有规定的间隔的状态保持上述多个第1磁场产生构件的各自的端部和上述重锤的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支承部,在与上述多个第1磁场产生构件的各自的端部对置的位置具有将上述多个第1磁场产生构件的各自的端部固定的固定部。


5.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宇庆朝邦荻原隆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