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侯国山专利>正文

柴煤热水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6299 阅读:5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柴煤热水灶,含柴煤两个灶膛,灶膛外周设置有二次供风通道,柴灶膛内安装有余热吸收器,余热吸收器的空腔通过管道与保温水箱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一次气化,二次供风结构,能使柴草充分燃烧,既提高了柴草的燃烧热效率,又减少了大气的黑烟污染。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分别用柴和煤作燃料,又可柴煤同时燃烧,利用余热多次回收结构,不仅燃烧性能好、做饭快、省能源,而且在做饭的同时,能提供大量生活热水,对于那些一年当中既烧几个月柴草又要烧几个月煤的用户极其方便,并且洗菜洗澡洗衣裳,喂猪饮牛还饮羊,天天都有用不完的热水。本发明专利技术独到的灶体灶形结构设计,完美的柴煤热水结合将给开发商带来无限的利润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烧柴、烧煤做饭用的灶具,尤其是在烧柴、烧煤做饭时能产生大量热水的柴煤热水灶
技术介绍
目前,家庭生活热水供应主要有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三类,由于能源危机,气、电价格大幅度上涨,前两类产品售价虽不太高,但安装后需付出大量使用资金,太阳能热水器虽是一次性投资,却有售价高、冬季提供热水量少、阴雨天气不能提供热水等缺点,由于农民的购买力有限,以上三类产品尚不能在广大农村普及,大多数农民常年与热水无缘,不但无法解决洗澡问题,既是在滴水成冰的冬天,连洗手、洗菜的生活热水都没有,农民希望过上小康生活,而小康生活的最基本特征是有生活热水供应。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价格低廉,能用来做饭还能产生大量热水的柴煤热水灶。为实现上述目的,我们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柴灶灶膛分成上下两个燃烧室,内芯上口以下为第一燃烧室,以上为第二燃烧室。内芯外周设置有二次供风通道;第一燃烧室上部设有二次进风分配室;第二燃烧室内的周边部安装有余热吸收器,余热吸收器的空腔通过管道与保温水箱相连通;煤火炉芯外周安装有水箱,水箱与炉芯之间安装有二次进风管。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一次气化,二次供风结构,能使柴煤充分燃烧,既提高了燃料的热效率,又减少了大气的黑烟污染。本专利技术利用余热多次回收结构,既提供大量生活热水又减少了大气热污染。本专利技术用植物秸秆作燃料,是可再生能源中的生物质能利用,是广义的太阳能热利用,既可防止有人在大田内乱烧秸秆引起的大气污染,又节省了大量煤、气、电资源,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受国家政策支持。本专利技术既能用煤做燃料,又能用柴做燃料,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效率高,功能全,在做饭的同时能全天提供大量热水,很受农民欢迎,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一种柴煤热水灶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又一种柴煤热水灶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又一种柴煤热水灶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又一种柴煤热水灶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4沿A-A线的剖面图。图6是又一种柴煤热水灶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图1、图2的前面外观示意图。图8是图3、图4、图6的前面外观示意图。图9是图1、图2、图3、图4、图6的后面外观示意图。图中1.灶腿,2.灶外壳,3.进冷水管,4.水箱,5.保温材料,6.二次进风管,7.炉芯,8.出热水管,9.隔离板,10.烟道,11.炉盘,12.炉盘上的排烟口,13.环形管,14.管,15.锅圈,16.螺旋状余热回收器,17.锅圈,18.灶口盘,19.柴灶壁,20.二次进风管,21.灶内芯,22.保温材料,23.灶篦,24.管,25.炉渣室壁,26.炉篦,27.底板,28.水箱,29.管,30.环形空心余热回收器,31.管,32.水箱,33.管,34.环形空心余热回收器,35.管,36.灶篦,37.拦火墙,38.进风/出灰口,39.灶外壳,40.底板,41.水箱,42.管,43.螺旋状余热回收器,44.管,45.锅,46.烟囱,47.灶外壳,48.进柴门,49.灰斗,50.水箱,51.管,52.空心余热回收器,53.管,54.灶内芯,55.烟道,56.灶外芯,57.灶篦,58.灶壁,59.进风/出灰口,60.进风/出灰口上底面,61.进冷水管,62.出热水管,63.进柴门,64.出渣口,65.灰斗,66.烟管。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图7、图9共同描述了一种柴煤热水灶灶腿(1)与灶外壳(2)固定在一起。进冷水管(3)与水箱(4)的下部相连通。水箱(4)固定在炉渣室壁(25)上面,水箱(4)周围填充有保温材料(5),水箱(4)与燃煤炉芯(7)之间安装有二次进风管(6)。二次进风管(6)的上端开口于环形管(13),下端开口于炉渣室。出热水管(8)与水箱(4)上部相连通。隔离板(9)固定在水箱(4)与炉盘(11)之间。灶外壳(2)、水箱(4)、隔离板(9)、炉盘(11)共同围成一个非封闭环形空间为烟道(10)。水箱(4)、隔离板(9)、炉盘(11)共同围成一个向炉芯开口的非封闭环形管(13)为二次进风分配室。炉篦(26)固定在炉渣室壁(25)上,炉渣室壁(25)固定在底板(27)上,底板、炉渣室壁、炉篦围成的空间为炉渣室。水箱(4)上部通过管(14)与螺旋状余热回收器(16)的上端相连通,水箱(4)下部通过管(24)与螺旋状余热回收器(16)的下端相连通。灶口盘、柴灶壁、锅圈围成一个非封闭空间为第二燃烧室,灶内芯、炉篦、进柴门共同围成一个非封闭空间为第一燃烧室,烟道(10)、二次燃烧室都与烟管(66)相连通。螺旋状余热吸收器(16)安装在第二燃烧室内。锅圈(15)固定在柴灶壁(19)上,锅圈(17)放置在锅圈(15)上,当使用大小不同的锅时,可选用大小不同的锅圈。灶口盘(18)固定在灶内芯(21)上方,灶内芯(21)外面固定有二次进风管(20),二次进风管(20)的上端开口于灶口盘(18)与灶内芯(21)围成的环形空间内,下端口与大气相通。灶内芯(21)与灶外壳(2)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22)。灶篦(23)固定在底板(27)上。燃柴做饭时,将水箱内充满水,将锅放在锅圈上,从进柴门(63)加入柴草引燃,柴草在第一燃烧室燃烧气化,同时,空气从二次进风管(20)进入环形管(13)后,向灶内芯上口喷射,它一方面助燃,使第一燃烧室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完全燃烧,另一方面将火焰向中心压缩,在第二燃烧室形成一个剧烈燃烧的高温火柱,高温火柱依靠惯性直冲锅底将锅加热,高温废气从螺旋状余热回收器(16)之间的缝隙通过时将余热回收器内的水加热,热水经管(14)进入水箱(4)上部,水箱下部的冷水经管(24)进入螺旋状余热回收器(16)中,如此循环,水箱中的水被完全加热。燃煤做饭时,炉芯(7)向周围传导的热量将水箱中的水直接加热。烟道(10)、第二燃烧室内的废气通过烟管(66)进入烟囱排到室外。图2、图7、图9共同描述了一种柴煤热水灶环形空心余热回收器(30)的上部通过管(29)与水箱(28)的上部相连通,环形空心余热回收器(30)的下部通过管(31)与水箱(28)的下部相连通。环形空心余热回收器(30)的横断面可为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椭圆形,它安装在第二燃烧室内。图3、图8、图9共同描述了一种柴煤热水灶环形空心余热回收器(34)的上部通过管(33)与水箱(32)的上部相连通,环形空心余热回收器(34)的下部通过管(35)与水箱(32)的下部相连通。环形空心余热回收器(34)的横断面可为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椭圆形,它安装在灶膛内。灶篦(36)固定在出灰口(38)的上面,拦火墙(37)固定在出灰口上面的灶膛内,它能防止火焰被烟囱直接抽走,灶外壳(39)坐落在底板(40)上面。图4、图5、图8、图9共同描述了一种柴煤热水灶水箱(41)上部通过管(42)与螺旋状余热回收器(43)的上端相连通,水箱(41)下部通过管(44)与螺旋状余热回收器(43)的下端相连通,螺旋状余热回收器(43)安装在锅(45)下边的灶膛内。烟囱(46)与灶膛相连通。调节灰斗(49)与灶外壳(47)之间的距离,可调节灶膛供风量的多少。燃柴做饭时,将水箱内充满水,从进柴门(48)加入柴草引燃,高温火柱将锅加热,高温废气从螺旋状余热回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柴煤热水灶,由灶外壳、灶芯、二次进风管、余热回收器、保温水箱及其管道系统组成,其特征是:a.灶腿(1)与灶外壳(2)固定在一起。进冷水管(3)与水箱(4)的下部相连通。水箱(4)固定在炉渣室壁(25)上面,水箱(4)周围填充有保 温材料(5),水箱(4)与燃煤炉芯(7)之间安装有二次进风管(6)。二次进风管(6)的上端开口于环形管(13),下端开口于炉渣室。出热水管(8)与水箱(4)上部相连通。隔离板(9)固定在水箱(4)与炉盘(11)之间。灶外壳(2)、水箱(4)、隔离板(9)、炉盘(11)共同围成一个非封闭环形空间为烟道(10)。水箱(4)、隔离板(9)、炉盘(11)共同围成一个向炉芯开口的非封闭环形管(13)为二次进风分配室。炉篦(26)固定在炉渣室壁(25)上,炉渣室壁(25)固定在底板(27)上,底板、炉渣室壁、炉篦围成的空间为炉渣室。水箱(4)上部通过管(14)与螺旋状余热回收器(16)的上端相连通,水箱(4)下部通过管(24)与螺旋状余热回收器(16)的下端相连通。灶口盘、柴灶壁、锅圈围成一个非封闭空间为第二燃烧室,灶内芯、炉篦、进柴门共同围成一个非封闭空间为第一燃烧室,螺旋状余热吸收器(16)安装在第二燃烧室内。锅圈(15)固定在柴灶壁(19)上,锅圈(17)放置在锅圈(15)上。灶口盘(18)固定在灶内芯(21)上方,灶内芯(21)外面固定有二次进风管(20),二次进风管(20)的上端开口于灶口盘(18)与灶内芯(21)围成的环形空间内,下端口与大气相通。灶内芯(21)与灶外壳(2)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22)。灶篦(23)固定在底板(27)上。b.环形空心余热回收器(30)的上部通 过管(29)与水箱(28)的上部相连通,环形空心余热回收器(30)的下部通过管(31)与水箱(28)的下部相连通。环形空心余热回收器(30)的横断面可为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椭圆形,它安装在第二燃烧室内。c.环形空心余热回收器(3 4)的上部通过管(33)与水箱(32)的上部相连通,环形空心余热回收器(34)的下部通过管(35)与水箱(32)的下部相连通。环形空心余热回收器(34)的横断面可为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椭圆形,它安装在灶膛内。灶篦(36)固定在出灰口(38)的上面,拦火墙(37)固定在出灰口上面的灶膛内,灶外壳(39)坐落在底板(40)上面。d.水箱(41)上部通过管(42)与...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国山王平侯颖颖侯颖贤侯嵩
申请(专利权)人:侯国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