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防回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5242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扇防回流结构,包括一框体、一第一静叶及一第二静叶,该框体具有一侧壁,该侧壁的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及一出风口,一基座对应设置于该出风口处,该第一静叶由该基座向外延伸所形成并包含复数静叶部,每一静叶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基座及侧壁相连接,该第二静叶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并呈可转动地与该基座相组设,该第二静叶具有一组设部并该组设部向外凸伸形成复数挡部。

Fan anti reflux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扇防回流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风扇防回流结构,尤指一种可防止气流回流至入风口并大幅提升散热效率的风扇防回流结构。
技术介绍
服务器为满足不断电的需求,会在散热设计方面配置多个风扇,并考虑当其中任一风扇失效时的状况。当服务器中某一颗风扇故障,虽然剩余的风扇仍能正常运作以执行散热功能,但该已故障风扇停摆无法产生推力,此时出风口处因压力大于入风口处而让出风口处空气经该已故障风扇回流至入风口处,间接影响到剩余正常运作风扇的散热效能。为了防止回流现象,请参阅图1及图2,为了避免有风扇故障导致空气回流,目前一般做法是在每一风扇1都加装一百叶窗形式的防回流装置12。风扇包括一框体10、复数个安装于该框体10内邻近一入风口100处的叶片,及复数个与该框体10一体成型且邻近一出风口101处的静叶11。该叶片运作时绕一轴心旋转,产生由入风口100流入且自出风口101流出的气流。静叶则与该框体10无相对运动,其排列设置角度及目的视需求而异,一般而言用来使原本扩散的风向集中,如此提升风压,防回流装置12则包括一固定于风扇1的出风口101处的固定框120,及复数个平行地排列设置于固定框120内的活动件121。在风扇1正常运作的情况下,防回流装置12的活动件121如图1所示展开而与固定框120所围绕界定的平面夹约90度角。当风扇1故障,防回流装置12的活动件121则如图2所示闭阖且相互叠合,如此抑制出风口101处空气回流。然而,这种防回流装置12虽能达到抑制气流回流的目的,但其设置相当于减少出风面积,并且增加风扇1整体厚度进而占用较多空间,此外,现有的防回流装置12是一外加的装置装设于风扇1上以用来抑制气流回流,如此会造成增加了许多生产上的成本及工时,并且,这些平行排列的活动件在风扇1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将影响风扇1预设风向及风压,损耗了风扇1性能。以上所述,现有技术具有下列的缺点:1.气流回流至入风口;2.散热效率变差;3.增加生产成本及工时。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专利技术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者。
技术实现思路
如此,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气流回流至入风口的风扇防回流结构。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幅提升散热效率的风扇防回流结构。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及工时的风扇防回流结构。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风扇防回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框体,具有一侧壁,该侧壁的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及一出风口,一基座对应设置于该出风口处;一第一静叶,由该基座向外延伸所形成,该第一静叶包含复数静叶部,每一静叶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基座及侧壁相连接;及一第二静叶,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并呈可转动地与该基座相组设,该第二静叶具有一组设部,该组设部向外凸伸形成复数挡部。所述的风扇防回流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静叶与所述框体及基座是一体成形。所述的风扇防回流结构,其中:所述组设部与所述挡部是一体成形,所述挡部由该组设部向外凸伸呈放射状间隔排列。所述的风扇防回流结构,其中:所述基座底部的外周侧凸伸形成一凸缘,所述组设部对应组设于该凸缘上。所述的风扇防回流结构,其中:所述侧壁具有一内壁及一外壁,所述第一静叶的静叶部与该内壁相连接。所述的风扇防回流结构,其中:所述挡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与所述组设部相连接,该第二端对应接触抵靠至所述内壁。所述的风扇防回流结构,其中:所述第二端向外凸伸形成一抵顶部对应抵顶至所述内壁。所述的风扇防回流结构,其中:所述挡部与所述静叶部相对应重叠设置。所述的风扇防回流结构,其中:所述静叶部与静叶部之间形成一流道,该流道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二静叶的挡部对应设置于该流道处。所述的风扇防回流结构,其中:所述入风口及出风口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对应容设一扇轮及一定子组。通过本技术此结构的设计,当服务器的风扇在正常运作下时,该第二静叶会与所述风扇框体上的第一静叶呈相重叠设置,当服务器的其中一风扇失效(例如风扇故障或风扇停止运转处于静止状态时)时,此时,于该风扇框体上所组设的第二静叶会旋转一角度错位以令该挡部对应设置在所述静叶部与静叶部之间形成的一流道位置处,如此一来,形成可防止气流回流至入风口的一阻挡部件,因此,不须加设额外的防回流装置,大幅减少生产成本及工时,且可提升散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风扇防回流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现有风扇防回流结构的实施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风扇防回流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风扇防回流结构的立体组合图;图5是本技术风扇防回流结构的实施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风扇1;框体10;入风口100;出风口101;静叶11;防回流装置12;固定框120;活动件121;框体2;侧壁20;内壁200;外壁201;入风口202;出风口203;容置空间204;基座205;凸缘206;第一静叶21;静叶部210;第二静叶22;组设部220;挡部221;第一端221a;第二端221b;抵顶部222;流道23;扇轮3;定子组4。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请参阅图3、图4,是本技术的风扇防回流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如图所示,一种风扇防回流结构,包括一框体2、一第一静叶21及一第二静叶22,该框体2具有一侧壁20,该侧壁20由一内壁200及一外壁201所构成,该侧壁20的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202及一出风口203,一基座205对应设置于该出风口203处,另外,所述入风口202及出风口203更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间204,该容置空间204对应容设有一扇轮3及一定子组4,须说明的是,该扇轮3及该定子组4的结构是本
者熟知,于此不再赘述其细节。所述基座205向外呈放射状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静叶21,该第一静叶21包含复数静叶部210,每一静叶部2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基座205的外周侧及该框体2的内壁200相连接,而静叶部210与静叶部210之间还形成一流道23与所述出风口203相连通,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静叶21与该框体2及该基座205是一体成形的结构,于实际实施时,可依照使用者的需求将前述的各部件分别成形后再行相组设,并不影响本技术所达成的功效,合先叙明。所述第二静叶22设置于所述出风口203处并呈可转动地与该基座205相组设,进一步说明,该基座205底部的外周侧更凸伸形成一凸缘206,该第二静叶22具有一组设部220对应组设于该凸缘206上,并该组设部220向外凸伸形成复数挡部221,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组设部220与所述挡部221是一体成形的结构,并所述挡部221由该组设部220向外凸伸呈放射状间隔排列。前述的每一挡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扇防回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框体,具有一侧壁,该侧壁的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及一出风口,一基座对应设置于该出风口处;/n一第一静叶,由该基座向外延伸所形成,该第一静叶包含复数静叶部,每一静叶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基座及侧壁相连接;及/n一第二静叶,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并呈可转动地与该基座相组设,该第二静叶具有一组设部,该组设部向外凸伸形成复数挡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扇防回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框体,具有一侧壁,该侧壁的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及一出风口,一基座对应设置于该出风口处;
一第一静叶,由该基座向外延伸所形成,该第一静叶包含复数静叶部,每一静叶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基座及侧壁相连接;及
一第二静叶,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并呈可转动地与该基座相组设,该第二静叶具有一组设部,该组设部向外凸伸形成复数挡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防回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叶与所述框体及基座是一体成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防回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设部与所述挡部是一体成形,所述挡部由该组设部向外凸伸呈放射状间隔排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防回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底部的外周侧凸伸形成一凸缘,所述组设部对应组设于该凸缘上。


5.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初宪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