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井通风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5152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井通风结构,包括通风井体,通风井体内设置有两个送排风通道,两个送排风通道的下部连通风机房,风机房内设有两个送排风风机机组,风机房连通运输通道的一端,运输通道的另一端连通第一隧道;两个送排风通道的下部分别连通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和第二送排风联络风道,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的末端连通第二隧道的上部。有益效果是:洞的通风井体及地下风机房进行优化组合设置,通过通风结构的设置,能减小洞外通风井体的施工难度;节约土建工程费用;同时还能节约通风井体施工用地及减少环境污染。

A ventilation structure of tunnel shaf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井通风结构
本技术涉及隧道设计、施工
,具体的说,是一种隧道井通风结构。
技术介绍
特长隧道,通常是根据隧道的实际长度左右洞分别分区段设置送排风的射流风机、竖通风井体、斜通风井体及地下风机房,其目的是通过送洞外新鲜空气或排洞内的废气、有毒有害气体来置换隧道在营运过程中日常通行车辆排放的废气及在紧急情况下因其它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引发火灾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例如火灾烟雾,确保隧道内驾乘人员的安全。故提出一种隧道井通风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隧道井通风结构,减小洞外通风井体的施工难度,节约土建工程费用,节约施工用地及减少环境污染,确认工作人员的安全。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通风井体,所述通风井体内设置有两个送排风通道,所述通风井体端口内轴向设置有用于分隔两个所述送排风通道的中隔板,所述中隔板固定连接用于分离两个所述送排风通道的送排风隔墙,两个所述送排风通道的下部连通风机房,所述风机房内设有两个送排风风机机组,两个所述送排风风机机组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送排风通道下端内,所述风机房与所述送排风通道下端连通,所述风机房连通运输通道的一端,所述运输通道的另一端连通第一隧道,所述运输通道与所述第一隧道连通处设有第一送排风下风口;两个所述送排风通道的下端通过所述风机房分别连通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和第二送排风联络风道,所述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的末端连通第二隧道的顶部,所述第二隧道内靠近所述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处设有使送排风转向的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隔墙,所述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隔墙上设有第二洞顶送排风道底板,所述第二洞顶送排风道底板上设有第二洞顶送排风上风道出口,所述第二送排风联络风道远离所述风机房一端连通第二隧道,所述第二送排风联络风道与所述第二隧道连通处设有第二送排风下风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两个分隔的送排风通道设置风机组,可对隧道进行送新鲜空气和排出有害气体,保证了隧道工作人员的安全,发生交通事故引发气体能及时排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两个送排风风机机组的风机采用轴流风机。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安装方便,风量大,有效进行抽风和吸风。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轴流风机的两端均设有立式风阀。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随意控制送和排风通道的连通,操作方便。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第一隧道的顶部与所述第二送排风联络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隧道的顶部与所述第二送排风联络风道连通处设有卧式风阀。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第一隧道内的有害气体排出到第二送排风联络风道,从而用轴流风机排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风机房还连通有用于控制所述轴流风机、所述立式风阀和所述卧式风阀的电器室。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电路控制,操作方便,反应迅速,将危险程度迅速降低。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风机房远离所述运输通道一端连通设置有第二救援通道,所述电器室与所述第一隧道之间通过第一救援通道连通。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出现事故,及时从救援通道逃生,保障安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第一隧道内设有第一紧急停车带,所述第二隧道内设有第二紧急停车带,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通过车行横通道连通。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出现事故,紧急停车位,避免事故扩大化。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通风井体为竖通风井体或斜通风井体。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应用广泛,通风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平面图;图2为第二洞顶送排风通道截面图;图3为第二送排风通道截面图;图4为风机安装断面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通风井体,2、送排风通道,3、中隔板,4、送排风风机机组,5、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6、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隔墙,7、第二洞顶送排风道底板,8、第二洞顶送排风上风道出口,9、第二送排风联络风道,10、卧式风阀,11、第二送排风下风口,12、风机房,13、电器室,14、运输通道,15、第一救援通道,16、第二救援通道,17、第一隧道,18、第二隧道,19、第一紧急停车带,20、第二紧急停车带,21、排风隔墙,22、立式风阀,23、立式风阀端墙,24、第一洞送排风下风口。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路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隧道井通风结构,包括通风井体1,竖通风井体或斜通风井体内设置两个送排风通道2,通风井体1端口内轴向设置有用于分隔两个送排风通道2的中隔板3,中隔板3固定连接用于分离两个送排风通道2的送排风隔墙21,两个送排风通道2的下部连通风机房12,风机房12内设有两个送排风风机机组4,两个送排风风机机组4分别设置在两个送排风通道2下端内,两个送排风风机机组4的风机采用轴流风机,轴流风机体积较小,便于安装,且风量大。轴流风机的两端均设有立式风阀22,具体为在送排风通道2内设置立式风阀端墙23,类似于百叶窗的结构,立式风阀22安装在立式风阀端墙23上。风机房12远离送排风通道2一端连通运输通道14的一端,运输通道14的另一端连通第一隧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道井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风井体(1),所述通风井体(1)内设置有两个送排风通道(2),所述通风井体(1)端口内轴向设置有用于分隔两个所述送排风通道(2)的中隔板(3),所述中隔板(3)固定连接用于分离两个所述送排风通道(2)的送排风隔墙(21),两个所述送排风通道(2)的下部连通风机房(12),所述风机房(12)内设有两个送排风风机机组(4),两个所述送排风风机机组(4)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送排风通道(2)下端内,所述风机房(12)与所述送排风通道(2)下端连通,所述风机房(12)分别连通运输通道(14)的一端,所述运输通道(14)的另一端连通第一隧道(17),所述运输通道(14)与所述第一隧道(17)连通处设有第一送排风下风口(24);/n两个所述送排风通道(2)的下端通过所述风机房(12)分别连通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5)和第二送排风联络风道(9),所述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5)的末端连通第二隧道(18)的顶部,所述第二隧道(18)内靠近所述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5)处设有使送排风转向的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隔墙(6),所述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隔墙(6)上设有第二洞顶送排风道底板(7),所述第二洞顶送排风道底板(7)上设有第二洞顶送排风上风道出口(8),所述第二送排风联络风道(9)远离所述风机房(12)一端连通第二隧道(18),所述第二送排风联络风道(9)与所述第二隧道(18)连通处设有第二送排风下风口(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井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风井体(1),所述通风井体(1)内设置有两个送排风通道(2),所述通风井体(1)端口内轴向设置有用于分隔两个所述送排风通道(2)的中隔板(3),所述中隔板(3)固定连接用于分离两个所述送排风通道(2)的送排风隔墙(21),两个所述送排风通道(2)的下部连通风机房(12),所述风机房(12)内设有两个送排风风机机组(4),两个所述送排风风机机组(4)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送排风通道(2)下端内,所述风机房(12)与所述送排风通道(2)下端连通,所述风机房(12)分别连通运输通道(14)的一端,所述运输通道(14)的另一端连通第一隧道(17),所述运输通道(14)与所述第一隧道(17)连通处设有第一送排风下风口(24);
两个所述送排风通道(2)的下端通过所述风机房(12)分别连通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5)和第二送排风联络风道(9),所述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5)的末端连通第二隧道(18)的顶部,所述第二隧道(18)内靠近所述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5)处设有使送排风转向的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隔墙(6),所述第二洞顶送排风联络通道隔墙(6)上设有第二洞顶送排风道底板(7),所述第二洞顶送排风道底板(7)上设有第二洞顶送排风上风道出口(8),所述第二送排风联络风道(9)远离所述风机房(12)一端连通第二隧道(18),所述第二送排风联络风道(9)与所述第二隧道(18)连通处设有第二送排风下风口(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静冉利刚仇宁涛吴在新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沿江攀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