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流控芯片及体外检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体外诊断
,尤其是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及体外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体外诊断行业(InVitroDiagnosis,IVD)属于医药生物行业,是指将血液、体液、组织等样本从人体中取出,使用体外检测试剂、仪器等对样本进行检测与校验,以便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检测、后期观察、健康评价、遗传疾病预测等。体外诊断按照方法学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三大类,以及从生化、免疫和分子诊断中分化出来的床旁快速诊断POCT。干化学反应是生化诊断的一种,是利用生化试剂与特定的底物反应,再通过仪器定量检测出标的物浓度,推算出人体的某些生化指标。传统生化诊断需要在大型生化仪上进行检测,由此导致试剂消耗多、灵活性不够等问题;一般的干式生化POCT诊断方式则在测试通量上较低,一般一次只能测验一个或几个样本、一个或几个项目。微流控芯片技术(Microfluidics)能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在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极大的提高了检测效率,同时具有小型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具有加样腔、第一渗透孔、第一微流道、分离定量单元、第二渗透孔和第一废液腔;所述加样腔具有加样孔;所述分离定量单元具有第三渗透孔、定量腔和第二废液腔;所述微流控芯片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加样腔、所述定量腔、所述第二废液腔和所述第一废液腔设置在所述微流控芯片的靠近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微流道设置在所述微流控芯片的靠近于所述第二表面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渗透孔、所述第二渗透孔和所述第三渗透孔的两端均分别靠近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n所述加样腔通过所述第一渗透孔与所述第一微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微流道通过所述第三渗透孔与所述定量腔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具有加样腔、第一渗透孔、第一微流道、分离定量单元、第二渗透孔和第一废液腔;所述加样腔具有加样孔;所述分离定量单元具有第三渗透孔、定量腔和第二废液腔;所述微流控芯片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加样腔、所述定量腔、所述第二废液腔和所述第一废液腔设置在所述微流控芯片的靠近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微流道设置在所述微流控芯片的靠近于所述第二表面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渗透孔、所述第二渗透孔和所述第三渗透孔的两端均分别靠近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加样腔通过所述第一渗透孔与所述第一微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微流道通过所述第三渗透孔与所述定量腔连通,所述定量腔与所述第二废液腔连通,所述第一微流道还通过所述第二渗透孔与所述第一废液腔连通;
所述微流控芯片具有旋转中心,所述第二废液腔较所述定量腔远离所述旋转中心,所述第二渗透孔与所述第一微流道的连接位置较所述第三渗透孔与所述第一微流道的连接位置更靠近于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末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流道自与所述第一渗透孔连接后环绕所述旋转中心延伸并在末端向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第二渗透孔连接,所述分离定量单元有多个,多个所述分离定量单元中的多个所述第三渗透孔沿所述第一微流道分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渗透孔的一端开口于所述第一微流道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渗透孔的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端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定量腔整体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和/或
所述第三渗透孔的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端较之所述第一废液腔与所述第二渗透孔的连接位置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和/或
所述第一废液腔较所述第二渗透孔与所述第一微流道的连接位置更远离于所述旋转中心。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样腔环绕所述旋转中心设置,所述加样腔的一端设有所述加样孔,另一端与通过同侧设置的第二微流道与所述第一渗透孔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样腔在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接的一端设有开口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透气孔,所述第一透气孔较所述加样腔与所述第二微流道的连接位置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且所述第一透气孔与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大于所述加样孔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和/或
所述第二微流道自与所述加样腔连接后逐渐向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并经迂回弯折后继续向逐渐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第一渗透孔连接。
7.如权利要求1~4及6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废液腔呈环状环绕所述旋转中心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渗透孔通过与所述第一废液腔同侧设置的第三微流道与所述第一废液腔连接,所述第二渗透孔与所述第三微流道的连接位置较所述第一废液腔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和/或
所述第一废液腔还通过第四微流道与第二透气孔连接,所述第二透气孔较所述第一废液腔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所述第四微流道和所述第二透气孔均与所述第一废液腔同侧设置且所述第二透气孔开口于所述第一表面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孟斌,万惠芳,苗再奎,蒙玄,冷杰,李文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