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纳气泡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34540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08: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纳气泡发生器,包括一发生柱,所述发生柱内开设有连通管、涡旋腔和溢流腔,所述连通管贯通发生柱,所述连通管的底部与外部气源和水源连通,多组所述涡旋腔自下而上依次串联在连通管上,所述溢流腔连通在连通管的顶端,所述发生柱的顶端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蘑菇头;一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套设在发生柱上,所述蘑菇头将外壳体分为上部的真空腔和下部的储液腔;一旋转环,所述旋转环转动设置在外壳体的内周壁上,所述蘑菇头的底端与旋转环之间留有供液体通过的垂落口,所述旋转环上设置有螺纹叶和刺针,所述螺纹叶位于垂落口的下方,所述刺针位于垂落口的上方。其能够产生高浓度的微纳气泡,且纯度高,结构简单,生效效率高。

A microbubble gene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纳气泡发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泡发生器,具体涉及一种微纳气泡发生器。
技术介绍
微纳气泡是指直径在50um以下的气泡。微纳气泡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比如在其在水中滞留的时间可长达数百个小时,对微生物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气液反应时增加接触面积等。因而在环保领域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制作微纳气泡液时,一般的设备在产生微纳气泡的同时,也会产生数量更加庞大的50um以上甚至是毫米、厘米量级的气泡,这些气泡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占用空间,使微纳气泡液丧失原有的优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纳气泡发生器,其能够产生高浓度的微纳气泡,且纯度高,结构简单,生效效率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纳气泡发生器,包括一发生柱,所述发生柱内开设有连通管、涡旋腔和溢流腔,所述连通管贯通发生柱,所述连通管的底部与外部气源和水源连通,多组所述涡旋腔自下而上依次串联在连通管上,且在上的一组涡旋腔的直径大于在下的一组涡旋腔的直径,所述溢流腔连通在连通管的顶端,所述发生柱的顶端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蘑菇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纳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发生柱,/n所述发生柱内开设有连通管、涡旋腔和溢流腔,所述连通管贯通发生柱,所述连通管的底部与外部气源和水源连通,多组所述涡旋腔自下而上依次串联在连通管上,且在上的一组涡旋腔的直径大于在下的一组涡旋腔的直径,所述溢流腔连通在连通管的顶端,所述发生柱的顶端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蘑菇头;/n一外壳体,/n所述外壳体套设在发生柱上,所述蘑菇头将外壳体分为上部的真空腔和下部的储液腔;/n一旋转环,/n所述旋转环转动设置在外壳体的内周壁上,所述蘑菇头的底端与旋转环之间留有供液体通过的垂落口,所述旋转环上设置有螺纹叶和刺针,所述螺纹叶位于垂落口的下方,所述刺针位于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纳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发生柱,
所述发生柱内开设有连通管、涡旋腔和溢流腔,所述连通管贯通发生柱,所述连通管的底部与外部气源和水源连通,多组所述涡旋腔自下而上依次串联在连通管上,且在上的一组涡旋腔的直径大于在下的一组涡旋腔的直径,所述溢流腔连通在连通管的顶端,所述发生柱的顶端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蘑菇头;
一外壳体,
所述外壳体套设在发生柱上,所述蘑菇头将外壳体分为上部的真空腔和下部的储液腔;
一旋转环,
所述旋转环转动设置在外壳体的内周壁上,所述蘑菇头的底端与旋转环之间留有供液体通过的垂落口,所述旋转环上设置有螺纹叶和刺针,所述螺纹叶位于垂落口的下方,所述刺针位于垂落口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的底部设置有进液口和进气口,所述进液口与连通管共轴,所述进气口上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进气管,所述进气口位于最底部的一组的两个涡旋腔之间,且与连通管垂直,所述进气口与连通管的轴线不相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纳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具有多个,且分别位于最底部一组的不同的涡旋腔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中增余莉萍窦凤玲丁燕瑞李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敬天爱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