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油液污染颗粒捕捉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2917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0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械油液污染颗粒捕捉器,包括颗粒捕捉器主体,还包括絮凝机构和密封机构,所述颗粒捕捉器主体的前表面固定设置有颗粒捕捉装置,所述颗粒捕捉装置的一侧固定设有进油管道,所述絮凝机构安装在进油管道的一端,且所述絮凝机构包括絮凝筒、外接筒帽、金属内网筒、纤维滤网袋、絮凝剂和承重内座;通过设计安装在颗粒捕捉装置一侧的絮凝机构,实现了对体积较小的机械油液颗粒进行凝聚处理,且本装置是采用絮凝剂,通过吸附、桥架、交联作用,同时还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中和微粒及悬浮表面的电荷,降低了δ电位,使粙粒由原来的相斥变为相吸,使其形成絮状混凝沉淀,从而变成大颗粒进行分离。

A kind of mechanical oil pollution particle catc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械油液污染颗粒捕捉器
本技术属于油液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机械油液污染颗粒捕捉器。
技术介绍
颗粒捕捉器是一种安装在柴油发动机排放系统中的陶瓷过滤器,它可以在微粒排放物质进入大气之前将其捕捉,且此类颗粒捕捉器主要对机械油液污染的过滤处理使用。现有的污染油液中机械杂质和其它污染物,往往大于20µm时,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去除污染物,但有小于5µm的颗粒是很难过滤和处理的,根据NSA1638标准定,比如8级标准,5-15µm的颗粒数为64000,15-25µm的颗粒数为11400,25-50µm的颗粒数为2025,25-50µm的颗粒数为360大于100µm的颗粒数为60,在处理过程中大于20µm达标,小于5µm颗粒极难达标,但根据NSA标准判定仍然为污染12级,同时一般的外接过滤装置与颗粒捕捉器连接时密封性较差,不能有效的投入到使用中,给使用者造成极大困扰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机械油液污染颗粒捕捉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过滤微小颗粒数、且密封性较强的机械油液污染颗粒捕捉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械油液污染颗粒捕捉器,包括颗粒捕捉器主体,还包括絮凝机构和密封机构,所述颗粒捕捉器主体的前表面固定设置有颗粒捕捉装置,所述颗粒捕捉装置的一侧固定设有进油管道,所述絮凝机构安装在进油管道的一端,且所述絮凝机构包括絮凝筒、外接筒帽、金属内网筒、纤维滤网袋、絮凝剂和承重内座,所述进油管道的一端对接连接有絮凝筒,所述絮凝筒的内侧活动连接有金属内网筒,所述金属内网筒的外侧套装有纤维滤网袋,其中所述纤维滤网袋的内侧填充有絮凝剂,所述絮凝筒的内部一侧对应金属内网筒的连接处设置有承重内座,其中所述絮凝筒的另一端通过法兰固定连接有外接筒帽。优选的,所述密封机构位于进油管道和絮凝筒的连接处,所述密封机构包括橡胶密封环、固定螺帽、推挤环和扩张弹簧,所述进油管道和絮凝筒的连接处设有橡胶密封环,其中所述进油管道的内侧活动连接有推挤环,其中所述推挤环的一侧连接有扩张弹簧,所述进油管道的内侧对应橡胶密封环的外侧位置处设有固定螺帽。优选的,所述颗粒捕捉装置的另一侧设有排油管道。优选的,所述金属内网筒的内侧对应承重内座的连接处开设有内螺纹,且所述金属内网筒和承重内座通过内螺纹旋合连接。优选的,所述进油管道的内侧对应固定螺帽的连接处开设有螺纹,且所述进油管道和固定螺帽通过螺纹旋合连接,其中所述固定螺帽的外侧开设有拆卸圆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计安装在颗粒捕捉装置一侧的絮凝机构,实现了对体积较小的机械油液颗粒进行凝聚处理,且本装置是采用絮凝剂,通过吸附、桥架、交联作用,同时还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中和微粒及悬浮表面的电荷,降低了δ电位,使粙粒由原来的相斥变为相吸,使其形成絮状混凝沉淀,从而变成大颗粒进行分离,同时通过套装固定的絮凝剂,极大的便捷了对絮凝剂的更换和填充,解决了现有颗粒捕捉器极其不便对微小颗粒进行捕捉的问题。(2)通过设计安装在进油管道上的橡胶密封环,以及设计安装在进油管道内侧的推挤环,并在扩张弹簧的张力作用下,实现了对橡胶密封环的推挤处理,极大的减少了橡胶密封环与絮凝筒之间的虚位,增加了进油管道和絮凝筒连接的密封性,同时通过拆卸固定螺帽,极大的增加了橡胶密封环和进油管道连接的稳固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絮凝筒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进油管道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固定螺帽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颗粒捕捉装置;2、进油管道;3、排油管道;4、絮凝筒;5、外接筒帽;6、金属内网筒;7、纤维滤网袋;8、絮凝剂;9、承重内座;10、橡胶密封环;11、固定螺帽;12、推挤环;13、扩张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机械油液污染颗粒捕捉器,包括颗粒捕捉器主体,还包括絮凝机构和密封机构,颗粒捕捉器主体的前表面固定设置有颗粒捕捉装置1,颗粒捕捉装置1的一侧固定设有进油管道2,絮凝机构安装在进油管道2的一端,且絮凝机构包括絮凝筒4、外接筒帽5、金属内网筒6、纤维滤网袋7、絮凝剂8和承重内座9,进油管道2的一端对接连接有絮凝筒4,絮凝筒4的内侧活动连接有金属内网筒6,金属内网筒6的外侧套装有纤维滤网袋7,其中纤维滤网袋7的内侧填充有絮凝剂8,絮凝筒4的内部一侧对应金属内网筒6的连接处设置有承重内座9,其中絮凝筒4的另一端通过法兰固定连接有外接筒帽5,通过设计安装在颗粒捕捉装置1一侧的絮凝机构,实现了对较小机械油液颗粒进行凝聚处理,且本装置是采用絮凝剂8通过吸附、桥架、交联作用,同时还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中和微粒及悬浮表面的电荷,降低了δ电位,使粙粒由原来的相斥变为相吸,使其形成絮状混凝沉淀,从而变成大颗粒进行分离,同时通过套装固定的絮凝剂8,极大的便捷了对絮凝剂8的更换和填充。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密封机构位于进油管道2和絮凝筒4的连接处,密封机构包括橡胶密封环10、固定螺帽11、推挤环12和扩张弹簧13,进油管道2和絮凝筒4的连接处设有橡胶密封环10,其中进油管道2的内侧活动连接有推挤环12,其中推挤环12的一侧连接有扩张弹簧13,进油管道2的内侧对应橡胶密封环10的外侧位置处设有固定螺帽11,通过设计安装在进油管道2上的橡胶密封环10,以及设计安装在进油管道2内侧的推挤环12,并在扩张弹簧13的张力作用下,实现了对橡胶密封环10的推挤处理,极大的减少了橡胶密封环10与絮凝筒4之间的虚位,增加了进油管道2和絮凝筒4连接的密封性,同时通过拆卸固定螺帽11,极大的增加了橡胶密封环10和进油管道2连接的稳固性。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颗粒捕捉装置1的另一侧设有排油管道3。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金属内网筒6的内侧对应承重内座9的连接处开设有内螺纹,且金属内网筒6和承重内座9通过内螺纹旋合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进油管道2的内侧对应固定螺帽11的连接处开设有螺纹,且进油管道2和固定螺帽11通过螺纹旋合连接,其中固定螺帽11的外侧开设有拆卸圆孔。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此类机械油液污染颗粒捕捉器在需要对絮凝机构进行安装时,将进油管道2和絮凝筒4通过法兰对接固定,此时在絮凝筒4的推挤下,将使得扩张弹簧13处于收缩状态,并推动橡胶密封环10与絮凝筒4的一侧紧密贴合,此时将纤维滤网袋7形变套装固定在金属内网筒6的外侧,并将金属内网筒6内侧的螺纹,沿着承重内座9旋合固定,实现对絮凝剂8的固定,同时将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械油液污染颗粒捕捉器,包括颗粒捕捉器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絮凝机构和密封机构,所述颗粒捕捉器主体的前表面固定设置有颗粒捕捉装置(1),所述颗粒捕捉装置(1)的一侧固定设有进油管道(2),所述絮凝机构安装在进油管道(2)的一端,且所述絮凝机构包括絮凝筒(4)、外接筒帽(5)、金属内网筒(6)、纤维滤网袋(7)、絮凝剂(8)和承重内座(9),所述进油管道(2)的一端对接连接有絮凝筒(4),所述絮凝筒(4)的内侧活动连接有金属内网筒(6),所述金属内网筒(6)的外侧套装有纤维滤网袋(7),其中所述纤维滤网袋(7)的内侧填充有絮凝剂(8),所述絮凝筒(4)的内部一侧对应金属内网筒(6)的连接处设置有承重内座(9),其中所述絮凝筒(4)的另一端通过法兰固定连接有外接筒帽(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械油液污染颗粒捕捉器,包括颗粒捕捉器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絮凝机构和密封机构,所述颗粒捕捉器主体的前表面固定设置有颗粒捕捉装置(1),所述颗粒捕捉装置(1)的一侧固定设有进油管道(2),所述絮凝机构安装在进油管道(2)的一端,且所述絮凝机构包括絮凝筒(4)、外接筒帽(5)、金属内网筒(6)、纤维滤网袋(7)、絮凝剂(8)和承重内座(9),所述进油管道(2)的一端对接连接有絮凝筒(4),所述絮凝筒(4)的内侧活动连接有金属内网筒(6),所述金属内网筒(6)的外侧套装有纤维滤网袋(7),其中所述纤维滤网袋(7)的内侧填充有絮凝剂(8),所述絮凝筒(4)的内部一侧对应金属内网筒(6)的连接处设置有承重内座(9),其中所述絮凝筒(4)的另一端通过法兰固定连接有外接筒帽(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油液污染颗粒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机构位于进油管道(2)和絮凝筒(4)的连接处,所述密封机构包括橡胶密封环(10)、固定螺帽(11)、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滨史嘉欣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汉臻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