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跆拳道训练用腿肌锻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71894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肌肉锻炼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跆拳道训练用腿肌锻炼装置,其可以对腿部肌肉进行全面锻炼,可以对锻炼后的肌肉进行放松,提高肌肉锻炼的效果,提高使用可靠性。包括底座、座椅、支架、第一固定框、第二固定框、四组连接杆、踏板、钢丝绳、配重装置、两组放置板、两组变频马达、多组支杆和四组直线轴承,座椅和支架的底端分别与底座顶端的左侧和右侧连接,并在座椅的左侧设置有椅背,两组放置板分别安装于座椅的两侧,并在两组放置板的内部均设置有空腔,空腔内可转动安装有多组转轴,并在多组转轴上均设置有第一齿轮和凸轮,还包括第二齿轮、固定管、限位板和按摩凸块。

A leg muscle training device for Taekwondo train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跆拳道训练用腿肌锻炼装置
本技术涉及肌肉锻炼附属装置的
,具体为一种跆拳道训练用腿肌锻炼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跆拳道训练用腿肌锻炼装置是一种用于跆拳道训练过程中,对腿部肌肉进行锻炼的辅助装置,其在跆拳道训练和健身器材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跆拳道训练用腿肌锻炼装置功能较单一,只能对腿部肌肉进行锻炼,却无法对锻炼后的肌肉进行放松,锻炼效果一般,导致使用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跆拳道训练用腿肌锻炼装置,其可以对腿部肌肉进行全面锻炼,可以对锻炼后的肌肉进行放松,提高肌肉锻炼的效果,提高使用可靠性。(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跆拳道训练用腿肌锻炼装置,包括底座、座椅、支架、第一固定框、第二固定框、四组连接杆、踏板、钢丝绳、配重装置、两组放置板、两组变频马达和多组支杆,所述座椅和支架的底端分别与底座顶端的左侧和右侧连接,并在座椅的左侧设置有椅背,所述第一固定框和第二固定框的底端分别与支架顶端的左侧和右侧连接,所述踏板的四个端点部位均设置有穿孔,并在四组穿孔内均设置有直线轴承,所述四组连接杆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框的四个端点连接,四组连接杆的另一端分别穿过四组直线轴承并分别与第二固定框的四个端点连接,所述配重装置设置于支架内侧且位于第一固定框的下方,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踏板连接,钢丝绳的另一端与配重装置连接,所述两组放置板分别安装于座椅的两侧,并在两组放置板的内部均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可转动安装有多组转轴,并在多组转轴上均设置有第一齿轮和凸轮,多组所述第一齿轮依次啮合,所述两组变频马达分别安装于两组放置板的内侧,两组变频马达的输出端分别伸入至两组空腔内,并在两组变频马达的输出端均设置有第二齿轮,两组所述第二齿轮均与一组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两组放置板的顶端均设置有多组上下贯通的通孔,并在多组通孔内均固定安装有固定管,所述多组支杆的底端分别穿过多组固定管伸入至空腔内,并在多组支杆的底端均设置有限位板,多组限位板的底端分别与多组凸轮的顶端接触,多组支杆的顶端均设置有按摩凸块。优选的,所述多组支杆的外侧均套设有支撑弹簧,所述多组支撑弹簧的底端分别与多组限位板的顶端贴紧,多组支撑弹簧的顶端均与空腔的内顶壁连接。优选的,所述多组限位板的底端均设置有与凸轮相配合的光滑凹面。优选的,所述按摩凸块为半球形结构。优选的,所述配重装置包括多组配重板、前“U”型槽、后“U”型槽、插销和滑轮,所述滑轮安装于第一固定框的下方,所述前“U”型槽和后“U”型槽均安装于支架的内侧,并且前“U”型槽和后“U”型槽前后相对设置,所述多组配重板的前端均滑动设置于前“U”型槽内,多组配重板的后端均滑动设置于后“U”型槽内,并在多组配重板的左端均设置有插口,所述插销插入其中一组所述插口内,所述钢丝绳的底端绕过滑轮后与插销连接。优选的,还包括两组液压支撑杆,所述两组液压支撑杆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框的两侧连接,两组液压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与踏板的两侧连接。(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跆拳道训练用腿肌锻炼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跆拳道训练用腿肌锻炼装置,锻炼者坐在座椅上并且后背紧贴椅背,此时锻炼者对着踏板,通过双腿用力斜向上蹬动踏板,通过配重装置为踏板进行配重,通过反复用双腿蹬动踏板然后收缩双腿,对腿部肌肉进行锻炼,可以对腿部肌肉进行全面锻炼,锻炼结束后,将双腿放置于两组放置板的顶端,启动变频马达,变频马达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多组第一齿轮以及转轴和凸轮转动,通过凸轮转动对限位板进行推动,限位板通过支杆带动按摩凸块上下移动,通过按摩凸块不断敲击腿部肌肉,可以对锻炼后的肌肉进行放松,避免出现肌肉酸痛的情况,提高肌肉锻炼的效果,提高使用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放置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放置板内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限位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支架和配重装置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座椅;3、支架;4、第一固定框;5、第二固定框;6、连接杆;7、踏板;8、钢丝绳;9、配重装置;10、放置板;11、变频马达;12、支杆;13、椅背;14、直线轴承;15、转轴;16、第一齿轮;17、凸轮;18、第二齿轮;19、固定管;20、限位板;21、按摩凸块;22、支撑弹簧;23、光滑凹面;24、配重板;25、前“U”型槽;26、后“U”型槽;27、插销;28、滑轮;29、液压支撑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的一种跆拳道训练用腿肌锻炼装置,包括底座1、座椅2、支架3、第一固定框4、第二固定框5、四组连接杆6、踏板7、钢丝绳8、配重装置9、两组放置板10、两组变频马达11和多组支杆12,座椅2和支架3的底端分别与底座1顶端的左侧和右侧连接,并在座椅2的左侧设置有椅背13,第一固定框4和第二固定框5的底端分别与支架3顶端的左侧和右侧连接,踏板7的四个端点部位均设置有穿孔,并在四组穿孔内均设置有直线轴承14,四组连接杆6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框4的四个端点连接,四组连接杆6的另一端分别穿过四组直线轴承14并分别与第二固定框5的四个端点连接,配重装置9设置于支架3内侧且位于第一固定框4的下方,钢丝绳8的一端与踏板7连接,钢丝绳8的另一端与配重装置9连接,两组放置板10分别安装于座椅2的两侧,并在两组放置板10的内部均设置有空腔,空腔内可转动安装有多组转轴15,并在多组转轴15上均设置有第一齿轮16和凸轮17,多组第一齿轮16依次啮合,两组变频马达11分别安装于两组放置板10的内侧,两组变频马达11的输出端分别伸入至两组空腔内,并在两组变频马达11的输出端均设置有第二齿轮18,两组第二齿轮18均与一组第一齿轮16啮合,两组放置板10的顶端均设置有多组上下贯通的通孔,并在多组通孔内均固定安装有固定管19,多组支杆12的底端分别穿过多组固定管19伸入至空腔内,并在多组支杆12的底端均设置有限位板20,多组限位板20的底端分别与多组凸轮17的顶端接触,多组支杆12的顶端均设置有按摩凸块21,多组支杆12的外侧均套设有支撑弹簧22,多组支撑弹簧22的底端分别与多组限位板20的顶端贴紧,多组支撑弹簧22的顶端均与空腔的内顶壁连接,通过支撑弹簧22可以使限位板20的底端始终与凸轮17的顶端接触,保证支杆12向上时的冲击力,从而保证按摩凸块21对腿部的敲击按摩效果,多组限位板20的底端均设置有与凸轮17相配合的光滑凹面23,可以更好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跆拳道训练用腿肌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座椅(2)、支架(3)、第一固定框(4)、第二固定框(5)、四组连接杆(6)、踏板(7)、钢丝绳(8)、配重装置(9)、两组放置板(10)、两组变频马达(11)和多组支杆(12),所述座椅(2)和支架(3)的底端分别与底座(1)顶端的左侧和右侧连接,并在座椅(2)的左侧设置有椅背(13),所述第一固定框(4)和第二固定框(5)的底端分别与支架(3)顶端的左侧和右侧连接,所述踏板(7)的四个端点部位均设置有穿孔,并在四组穿孔内均设置有直线轴承(14),所述四组连接杆(6)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框(4)的四个端点连接,四组连接杆(6)的另一端分别穿过四组直线轴承(14)并分别与第二固定框(5)的四个端点连接,所述配重装置(9)设置于支架(3)内侧且位于第一固定框(4)的下方,所述钢丝绳(8)的一端与踏板(7)连接,钢丝绳(8)的另一端与配重装置(9)连接,所述两组放置板(10)分别安装于座椅(2)的两侧,并在两组放置板(10)的内部均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可转动安装有多组转轴(15),并在多组转轴(15)上均设置有第一齿轮(16)和凸轮(17),多组所述第一齿轮(16)依次啮合,所述两组变频马达(11)分别安装于两组放置板(10)的内侧,两组变频马达(11)的输出端分别伸入至两组空腔内,并在两组变频马达(11)的输出端均设置有第二齿轮(18),两组所述第二齿轮(18)均与一组所述第一齿轮(16)啮合,两组放置板(10)的顶端均设置有多组上下贯通的通孔,并在多组通孔内均固定安装有固定管(19),所述多组支杆(12)的底端分别穿过多组固定管(19)伸入至空腔内,并在多组支杆(12)的底端均设置有限位板(20),多组限位板(20)的底端分别与多组凸轮(17)的顶端接触,多组支杆(12)的顶端均设置有按摩凸块(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跆拳道训练用腿肌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座椅(2)、支架(3)、第一固定框(4)、第二固定框(5)、四组连接杆(6)、踏板(7)、钢丝绳(8)、配重装置(9)、两组放置板(10)、两组变频马达(11)和多组支杆(12),所述座椅(2)和支架(3)的底端分别与底座(1)顶端的左侧和右侧连接,并在座椅(2)的左侧设置有椅背(13),所述第一固定框(4)和第二固定框(5)的底端分别与支架(3)顶端的左侧和右侧连接,所述踏板(7)的四个端点部位均设置有穿孔,并在四组穿孔内均设置有直线轴承(14),所述四组连接杆(6)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框(4)的四个端点连接,四组连接杆(6)的另一端分别穿过四组直线轴承(14)并分别与第二固定框(5)的四个端点连接,所述配重装置(9)设置于支架(3)内侧且位于第一固定框(4)的下方,所述钢丝绳(8)的一端与踏板(7)连接,钢丝绳(8)的另一端与配重装置(9)连接,所述两组放置板(10)分别安装于座椅(2)的两侧,并在两组放置板(10)的内部均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可转动安装有多组转轴(15),并在多组转轴(15)上均设置有第一齿轮(16)和凸轮(17),多组所述第一齿轮(16)依次啮合,所述两组变频马达(11)分别安装于两组放置板(10)的内侧,两组变频马达(11)的输出端分别伸入至两组空腔内,并在两组变频马达(11)的输出端均设置有第二齿轮(18),两组所述第二齿轮(18)均与一组所述第一齿轮(16)啮合,两组放置板(10)的顶端均设置有多组上下贯通的通孔,并在多组通孔内均固定安装有固定管(19),所述多组支杆(12)的底端分别穿过多组固定管(19)伸入至空腔内,并在多组支杆(12)的底端均设置有限位板(20),多组限位板(20)的底端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尚礼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