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行传输方法、上行传输的调度方法和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2370951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2: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了一种上行传输方法、上行传输的调度方法和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将循环预编码或CDD与UE的相干传输能力和/或基于码本/非码本上行传输方案相结合,可以通过引入发送分集增益来改善信道变化较快或终端天线间的相位差或功率差变化较快时的上行传输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行传输方法、上行传输的调度方法和设备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通信
,具体涉及一种上行传输方法、上行传输的调度方法和设备。
技术介绍
基于码本的上行传输方案是基于固定码本确定上行传输预编码矩阵的多天线传输技术。第五代通信技术新无线接入技术(fifth-generationNewRadioAccessTechnology,5GNR)系统中,基于码本的上行传输方案与长期演进(LTE)系统中的上行空间复用技术基本原理相似,但是所采用的码本和预编码指示方式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NR系统中,基于码本的上行传输方案的流程包括:1)用户设备(UE)向基站发送用于基于码本的上行传输方案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StateInformation)获取的上行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ReferenceSignal,SRS)。2)基站根据UE发送的SRS进行上行信道检测,对UE进行资源调度,并确定出上行传输对应的SRS资源、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预编码矩阵,进一步根据预编码矩阵和信道信息,确定出上行传输的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行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n在多个天线端口上对上行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后发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行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多个天线端口上对上行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后发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多个天线端口上对上行信号进行延迟处理的步骤,包括:
利用以下公式,对上行信号的数据流进行预编码处理:



其中,x(u)(i)表示上行信号的序号为u的数据流中的序号为i的数据符号,v表示数据流数;D(i)表示对应于x(i)的维度为P×P的方阵,P表示为所述终端配置的所述上行信号所对应的天线端口数目;x(i)=[x(0)(i)...x(υ-1)(i)]T;W0(i)表示对应于x(i)的维度为P×υ的参考预编码矩阵;y(p)(i)表示对应于x(i)的映射到天线端口p的符号,p表示天线端口的序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D(i)为一个与终端的相干传输能力有关的方阵;或者,
所述D(i)为一对角阵,且主对角线上的各元素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相位偏移;
或者,
当终端能力为非相干传输时,所述D(i)为一对角阵,且主对角线上的各元素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相位偏移;当终端能力为全相干传输时,所述D(i)为一单位阵;当终端能力为部分相干传输时,所述D(i)为一对角阵,且对应于同一相干传输天线组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相位偏移,对应于不同相干传输天线组的元素具有不同的相位偏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D(i)中第l行第m列的元素d(i)l,m的取值按照以下方式确定:



或者,
当终端能力为非相干传输时,
当终端能力为全相干传输时,
当终端能力为部分相干传输时,
其中,az为对应于第z个相干传输天线组的系数;所述θ1、θ2或θ3均为一预定角度值;n1为一大于0的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号的调度带宽包括B个子带,所述B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映射至同一个子带的每个x(i)对应的D(i)均相同,且该D(i)的取值与子带的编号或频率之间具有预定规律;或者,
映射至同一子带的每个x(i)对应的D(i)的取值,根据该x(i)对应的资源单元在子带中的频域位置确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用于确定所述D(i)的指示消息;
利用所述指示消息确定D(i)。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号的调度带宽包括B个子带,所述B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映射至同一个子带的每个x(i)所对应的D(i)中,n1的取值均相同,且n1的取值随着子带对应的频率的递增而递增或递减;或者,
映射至同一个子带的每个x(i)所对应的D(i)中,n1的取值,根据x(i)对应的资源单元在子带中的频域位置确定,且n1的取值随着x(i)对应的资源单元的频率的递增而递增或递减。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号的调度带宽包括B个子带,所述B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对所述子带按照频率递增的方式从1到B进行编号,n1等于x(i)所要映射的资源单元所在的子带的编号;或者,
在一个所述子带内对数据符号占用的资源单元按照频率递增的方式从1开始进行编号,n1等于所述x(i)在子带中的数据符号的编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多个天线端口上对上行信号进行延迟处理的步骤,包括:
利用以下公式,对上行信号的数据流进行预编码处理:



其中,x(u)(i)表示上行信号的序号为w的数据流中的序号为i的数据符号;v表示数据流数;P表示为所述终端配置的所述上行信号所对应的天线端口数目;x(i)=[x(0)(i)...x(υ-1)(i)]T;W1(i)表示预先确定的维度为P×υ的候选预编码矩阵集合W1s(i)中的一个预编码矩阵组中的预编码矩阵;y(p)(i)表示对应于x(i)的映射到天线端口p的符号,p表示天线端口的序号;
所述候选预编码矩阵集合W1s(i)包括R个预编码矩阵组,其中第r个预编码矩阵组中的第q个预编码矩阵Wq,s满足Wq,s=DqWr;Dq表示由维度P×P的方阵构成的第一候选码字集合中的第q个码字;Wr表示维度为P×υ的参考预编码矩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号的调度带宽包括B个子带,所述B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映射至同一个子带的每个x(i)所对应的W1(i)均相同,且该W1(i)的取值与子带的编号或频率之间具有预定规律;或者,
映射至同一子带的每个x(i)所对应的W1(i)的取值,根据该x(i)对应的资源单元在子带中的频域位置确定。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用于确定所述Dq的指示消息;
利用所述指示消息确定Dq。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候选码字集合中的任一码字Dq均为一对角阵,且主对角线上的各个元素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相位偏移;
或者,
当终端能力为非相干传输时,所述第一候选码字集合中的任一码字D均为一对角阵,且主对角线上的各个元素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相位偏移;当终端能力为全相干传输时,所述第一候选码字集合中的任一码字D为均一单位阵;当终端能力为部分相干传输时,所述第一候选码字结合中的任一码字Dq均为一对角阵,且对应于同一相干传输天线组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相位偏移,对应于不同相干传输天线组的元素具有不同的相位偏移。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Dq中第l行第m列的元素dl,m的取值按照以下方式确定:



或者,
当终端能力为非相干传输时,
当终端能力为全相干传输时,
当终端能力为部分相干传输时,
其中,az为对应于第z个相干传输天线组的系数;所述θ1、θ2或θ3均为一预定角度值;所述n2的取值范围为1到M,其中,所述M为一个大于1的整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号的调度带宽包括B个子带,所述B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映射至同一子带的所有数据符号对应于相同的n2,n2的取值随着子带对应的频率的递增而递增或递减;或者,
n2的取值根据所述数据符号x(j)(i)对应的资源单元在其所在的子带中的频域位置确定,n2的取值随着数据符号对应的资源单元的频率的递增而递增或递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号的调度带宽包括序号从0到B-1的共B个子带,所述B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在所述x(i)所要映射的时频资源在其所在的子带中的序号为L1时,所述码字W1(i)是对应预编码矩阵组r1中的第K1+1个预编码矩阵,其中,K1=mod(M1,L1);或者,
在所述x(i)所要映射的资源单元所在的子带的序号为L2时,所述码字W1(i)是对应预编码矩阵组r2中的第K2+1个预编码矩阵,其中,K2=mod(M2,L2);
其中,所述M1、M1分别为对应预编码矩阵组中的预编码矩阵的数量,所述r1、r2分别为预编码矩阵组的编号。


16.一种上行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循环利用第一候选码字集合中的码字,在多个天线端口上对上行信号进行预编码处理后发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利用第一候选码字集合中的码字,在多个天线端口上对上行信号进行预编码处理的步骤,包括:
第一候选码字集合中的码字的维度为P×P,利用以下公式,对上行信号的数据流进行预编码处理:



其中,x(u)(i)表示上行信号的序号为u的数据流中的序号为i的数据符号,v表示数据流数;表示在第一候选码字集合中序号为q1的码字;P表示为所述终端配置的所述上行信号所对应的天线端口数目;W0(i)表示维度P×υ的参考预编码矩阵;y(p)(i)表示对应于x(i)的映射到天线端口p的符号,p表示天线端口的序号;x(i)=[x(0)(i)...x(υ-1)(i)]T;
或者,
第一候选码字集合中的码字的维度为P×υ,利用以下公式,对上行信号的数据流进行预编码处理:



其中,x(u)(i)表示上行信号的序号为u的数据流中的序号为i的数据符号,v表示数据流数;P表示为所述终端配置的所述上行信号所对应的天线端口数目;y(p)(i)表示对应于x(i)的映射到天线端口p的符号,p表示天线端口的序号;W1(i)表示候选预编码矩阵集合W1s(i)中第m个候选码字集合的第q1+1个码字;W1s(i)包括R个候选码字集合,所述第一候选码字集合为该R个候选码字集合中的一个;其中第r个候选码字集合中的第q个码字满足Wq,s满足Wq,s=DqWr;Dq表示由维度P×P的方阵构成的第二候选码字集合中的第q个码字;Wr表示维度P×υ的参考预编码矩阵;x(i)=[x(0)(i)...x(υ-1)(i)]T。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号的调度带宽包括序号从0到B-1的共B个子带,所述B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在所述x(i)所要映射的资源单元在其所在的子带中的数据符号的序号为L1时,所述q1=mod(M2,L1);或者,
在所述x(i)所要映射的资源单元所在的子带的序号为L2时,所述q1=mod(M2,L2);
其中,所述M2为所述第一候选码字集合中的码字的数量。


19.根据权利要求4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θ1、θ2或θ3的取值是终端自行确定的;或者;
所述θ1、θ2或θ3的取值是终端根据一预先约定的第一角度门限确定的,且不大于该第一角度门限;或者,
所述θ1、θ2或θ3的取值是终端根据一基站发送的第二角度门限确定的,且不大于该第二角度门限;或者,
所述θ1、θ2或θ3的取值是协议约定的值;或者,
所述θ1、θ2或θ3的取值是根据上行信号的调度带宽确定的值;或者,
所述θ1、θ2或θ3的取值是根据上行信号的调度带宽中的子带带宽确定的值;或者,
所述θ1、θ2或θ3的取值是基站通过信令指示给终端的。


20.根据权利要求2或9或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参考预编码矩阵是基站通过TPMI为终端指示的一个预编码矩阵;或者,
所述参考预编码矩阵是预定义的一个预编码矩阵;或者,
所述参考预编码矩阵是从上行码本中选择出的一个预编码矩阵。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行信号为PUSCH、PUCCH、PUSCH的DMRS、PUCCH的DMRS和PUCCH的DMRS中的一种或多种。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被配置了基于码本的上行信号传输,且所述终端的相干传输能力与基站配置的码字或码本子集限制参数不匹配;
或者,所述终端被配置了基于码本的上行信号传输,且所述终端配置进行单流传输;
或者,所述终端被配置了基于码本的上行信号传输,且所述终端配置进行单流传输,并且所述终端的相干传输能力与基站配置的码字或码本子集限制参数不匹配。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用于指示在多个天线端口上对上行信号进行预定处理的指示信息,所述预定处理包括在预编码处理过程中在多个天线端口上对上行信号进行延迟处理或者循环利用一候选码本集合中的码本,在多个天线端口上对上行信号进行预编码处理。


24.一种上行传输的调度方法,应用于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终端对上行信号的传输方案,确定上行信号的调度信息;
其中,所述传输方案包括:在多个天线端口上对上行信号进行延迟处理,或者,循环利用一候选码本集合中的码本,在多个天线端口上对上行信号进行预编码处理。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行信号的调度信息包括:MCS、传输预编码矩阵指示TPMI、传输层数和对应的SRS资源指示。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采用与终端对上行信号的预编码方案相对应的方案,进行所述上行信号的检测。


27.根据权利要求24或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在多个天线端口上对上行信号进行延迟处理或者所述循环利用一候选码本集合中的码本,在多个天线端口上对上行信号进行预编码处理为:利用以下公式,对上行信号的数据流进行预编码处理:



其中,x(u)(i)表示上行信号的序号为u的数据流中的序号为i的数据符号,v表示数据流数;D(i)表示对应于x(i)的维度为P×P的方阵,P表示为所述终端配置的所述上行信号所对应的天线端口数目;x(i)=[x(0)(i)...x(υ-1)(i)]T;W0(i)表示对应于x(i)的维度为P×υ的参考预编码矩阵,x(i)=[x(0)(i)...x(υ-1)(i)]T;y(p)(i)表示对应于x(i)的映射到天线端口p的符号,p表示天线端口的序号;或者,
利用以下公式,对上行信号的数据流进行预编码处理:



其中,x(u)(i)表示上行信号的序号为u的数据流中的序号为i的数据符号;v表示数据流数;P表示为所述终端配置的所述上行信号所对应的天线端口数目;x(i)=[x(0)(i)...x(υ-1)(i)]T;W1(i)表示预先确定的维度为P×υ的候选预编码矩阵集合W1s(i)中的一个预编码矩阵组中的预编码矩阵;y(p)(i)表示对应于x(i)的映射到天线端口p的符号,p表示天线端口的序号;所述候选预编码矩阵集合W1s(i)包括R个预编码矩阵组,其中第r个预编码矩阵组中的第q个预编码矩阵Wq,s满足Wq,s=DqWr;Dq表示由维度P×P的方阵构成的第一候选码字集合中的第q个码字;Wr表示维度为P×υ的参考预编码矩阵;v表示用于计算等效信道的数据流数;P表示为所述终端配置的所述上行信号所对应的天线端口数目。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终端对上行信号的传输方案,确定上行信号的调度信息,包括:
利用第二公式,获取等效上行信道,并利用所述等效上行信道确定上行信号的调度信息;所述第二公式为:
H(i)'=D(i)W(i)H(i);
其中H(i)是基站根据用于上行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StateInformation)获取的参考信号获得的对应于序号为i的资源单元的上行信道估计值,H(i)'是基站根据用于上行CSI获取的参考信号获得的对应于序号为i的资源单元的上行信道的等效信道;D(i)是对应于序号为i的资源单元的维度为P×P的方阵,P表示为所述终端配置的所述上行信号所对应的天线端口数目;W(i)是基站用于计算对应于序号为i的资源单元的等效信道使用的参考预编码矩阵,同一子带内的所有资源单元对应于相同的D(i),D(i)的取值与子带的编号或频率之间具有预定规律,或者,D(i)的取值根据序号为i的资源单元在子带中的频域位置确定;
或者,所述第二公式为:H(i)'=W1(i)H(i)
其中,H(i)是基站根据用于上行CSI获取的参考信号获得的对应于序号为i的资源单元的上行信道估计值,H(i)'是基站根据用于上行CSI获取的参考信号获得的对应于序号为i的资源单元的上行信道的等效信道;W1(i)表示码字集合W1s(i)中对应于资源单元i的预编码矩阵W1;W1s(i)可分成K个码字组,其中第k个码字组中的第q个码字满足Wq,s=DqWk;Dq表示由维度P×P的方阵构成的第二候选码字集合中的第q个码字;Wk表示维度为P×υ的参考预编码矩阵;基站循环利用第一候选码字集合中的码字确定各个资源单元的W1,第一候选码字集合为W1s(i)中的一个码字组。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与终端对上行信号的预编码方案相对应的方案,进行所述上行信号的检测,包括:
利用第二公式,获取等效上行信道,并利用所述等效上行信道进行所述上行信号的检测;所述第二公式为:
H(i)'=D(i)W(i)H(i)
其中H(i)是基站根据用于上行CSI获取的参考信号获得的对应于序号为i的资源单元的上行信道估计值,H(i)'是基站根据用于上行CSI获取的参考信号获得的对应于序号为i的资源单元的上行信道的等效信道;D(i)是对应于序号为i的资源单元的维度为P×P的方阵,P表示为所述终端配置的所述上行信号所对应的天线端口数目;W(i)是基站用于计算对应于序号为i的资源单元的等效信道使用的参考预编码矩阵,同一子带内的所有资源单元对应于相同的D(i),D(i)的取值与子带的编号或频率之间具有预定规律,或者,D(i)的取值根据序号为i的资源单元在子带中的频域位置确定;
或者,
H(i)'=W1(i)H(i)
其中,H(i)是基站根据用于上行CSI获取的参考信号获得的对应于序号为i的资源单元的上行信道估计值,H(i)'是基站根据用于上行CSI获取的参考信号获得的对应于序号为i的资源单元的上行信道的等效信道;W1(i)表示码字集合W1s(i)中对应于资源单元i的预编码矩阵W1;W1s(i)可分成K个码字组,其中第k个码字组中的第q个码字满足Wq,s=DqWk;Dq表示由维度P×P的方阵构成的第二候选码字集合中的第q个码字;Wk表示维度P×υ的参考预编码矩阵;基站循环利用第一候选码字集合中的码字确定各个资源单元的W1,第一候选码字集合为W1s(i)中的一个码字组。


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秋萍高秋彬陈润华
申请(专利权)人: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