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攀援支架及其在野大豆栽培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87616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07: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攀援支架及其在野大豆栽培中的应用,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所述攀援支架包括多个等间距分布的混凝土钢结构单元、第一攀援线(5)和第二攀援线(6);每个混凝土钢结构单元包括混凝土块(1)、第一钢管(2)、第二钢管(3)、第三钢管(4)和第7钢管(7)。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攀援支架为混凝土钢构支架,具有稳定性强的优点,在野大豆生长后期如遇暴风雨也能够为野大豆生长提供稳定的攀援支撑,不会倒架(简易装置如竹竿、木棒等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攀援支架能够为野大豆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解决了野外生长相互遮蔽影响通风和光能利用率低的问题,能够促进野大豆生长,增加生物量和豆子产量。

A climbing scaffol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wild soybean cultiv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攀援支架及其在野大豆栽培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攀援支架及其在野大豆栽培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野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种,一年生草本攀援植物,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是我国1984年公布的第一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之一。野大豆种子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异黄酮、皂苷等生物活性成分,并且其茎叶营养成分均衡粗纤维含量低适口性好且食用转化率高,因此在食用、药用、饲用、化工提取等工农业领域应用广泛。野大豆虽然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但因其攀援生长的特性,在同杂草混生攀援的情况下,野大豆和杂草相互遮蔽,影响通风和光能利用率低,制约了野大豆生长,限制了野大豆产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攀援支架及其在野大豆栽培中的应用,该攀援支架能够为野大豆生长提供稳定的攀援支撑,进而能够促进野大豆生长,提高野大豆产量。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攀援支架,所述攀援支架包括多个等间距分布的混凝土钢结构单元、第一攀援线(5)和第二攀援线(6);每个混凝土钢结构单元包括混凝土块(1)、第一钢管(2)、第二钢管(3)、第三钢管(4)和第四钢管(7);所述混凝土块埋入土中,每个混凝土块中间插入有垂直于地面的第一钢管;所述第一钢管的地面以上的高度为2.5~3m;所述第一钢管距地面18~22cm处连接有平行于地面的第二钢管,连接点为第二钢管的中点;所述第一钢管顶端连接有平行于地面的第三钢管,连接点为第三钢管的中点;所述第二钢管或第三钢管的长度为60cm;每两个相邻的第二钢管的每一侧的端点处连接有第一攀援线;每两个相邻的第三钢管的每一侧的端点处连接有第二攀援线;所述第四钢管一端埋入地下,另一端连接于第一钢管的中上部。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块的形状为正方体形,长*宽为50~70cm。优选的,所述第一钢管插入混凝土的深度为50~70cm。优选的,每两个相邻第一钢管的距离为550~650cm。优选的,所述第一钢管的横截面的长*宽独立为45~55mm*45~55mm。优选的,所述第二钢管或第三钢管的横截面的长*宽独立为35~45mm*35~45mm。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方案所述攀援支架在野大豆栽培中的应用,包括以下步骤:在每侧的第一攀援线的正下方开沟,穴播野大豆种子,出苗,野大豆植株高于第一攀援线时,用绳子的一端将野大豆植株固定于第一攀援线上,将绳子另一端拉直固定于第二攀援线上。优选的,所述穴播过程中,穴距为20~40cm,每穴播种的野大豆种子的数量为3~5粒。优选的,所述野大豆种子播种的深度为1~2cm。优选的,所述野大豆种子的播种时间为4月中下旬到6月上旬。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攀援支架,如图1所示,所述攀援支架包括多个等间距分布的混凝土钢结构单元、第一攀援线(5)和第二攀援线(6);每个混凝土钢结构单元包括混凝土块(1)、第一钢管(2)、第二钢管(3)、第三钢管(4)和第四钢管(7)。本专利技术的攀援支架为混凝土钢构支架,具有稳定性强的优点,在野大豆生长后期如遇暴风雨也能够为野大豆生长提供稳定的攀援支撑,不会倒架(简易装置如竹竿、木棒等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攀援支架能够为野大豆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解决了野外生长相互遮蔽影响通风和光能利用率低的问题,能够促进野大豆生长,增加生物量和豆子产量。附图说明图1为是本专利技术攀援支架的示意图,其中1为每个混凝土钢结构单元包括混凝土块,2为第一钢管,3为第二钢管,4为第三钢管,5为第一攀援线,6为第二攀援线,7为第四钢管;图2为野大豆苗期照片;图3为野大豆攀援生长期照片;图4为野大豆旺长期照片;图5为野大豆开花期照片;图6为野大豆成熟期照片。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攀援支架,如图1所示,所述攀援支架包括多个等间距分布的混凝土钢结构单元、第一攀援线(5)和第二攀援线(6);每个混凝土钢结构单元包括混凝土块(1)、第一钢管(2)、第二钢管(3)、第三钢管(4)和第四钢管(7);所述混凝土块埋入土中,每个混凝土块中间插入有垂直于地面的第一钢管;所述第一钢管的地面以上的高度为2.5~3m;所述第一钢管距地面18~22cm处连接有平行于地面的第二钢管,连接点为第二钢管的中点;所述第一钢管顶端连接有平行于地面的第三钢管,连接点为第三钢管的中点;所述第二钢管或第三钢管的长度为60cm;每两个相邻的第二钢管的每一侧的端点处连接有第一攀援线;每两个相邻的第三钢管的每一侧的端点处连接有第二攀援线;所述第四钢管一端埋入地下,另一端连接于第一钢管的中上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野大豆种子来源于常规市售。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混凝土块的形状优选为正方体形,长*宽优选为50~70cm,更优选为60cm。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钢管插入混凝土的深度优选为50~70cm,更优选为60cm。本专利技术中,每两个相邻第一钢管的距离优选为550~650cm,更优选为600cm。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钢管的横截面的长*宽独立优选为45~55mm*45~55mm,更优选为50mm*50mm。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二钢管或第三钢管的横截面的长*宽独立优选为35~45mm*35~45mm,更优选为40mm*40mm。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攀援线或第二攀援线独立优选的包括钢绳,本专利技术对所述钢绳的规格没有特殊限制,采用本领域常规规格的钢绳即可。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四钢管与第一钢管、地面形成三角稳定结构,用于提高第一钢管的稳定性;所述第四钢管与第一钢管的连接点优选为第一钢管距地面的4/5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方案所述攀援支架在野大豆栽培中的应用,包括以下步骤:在每侧的第一攀援线的正下方开沟,穴播野大豆种子,出苗,野大豆植株高于第一攀援线时,用绳子的一端将野大豆植株固定于第一攀援线上,将绳子另一端拉直固定于第二攀援线上,以便于野大豆植株攀援。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述野大豆种子的播种时间优选为4月中下旬到6月上旬,更优选为5月中旬;在穴播前,本专利技术优选的还包括在沟内进行灌水至沟内土壤完全湿润,待水完全渗透之后再进行穴播。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穴播过程中,穴距优选为20~40cm,更优选为30cm,每穴播种的野大豆种子的数量优选为3~5粒,更优选为4粒;所述野大豆种子播种的深度优选为1~2cm。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绳子优选的包括塑料绳,所述绳子选用防晒材料;所述固定的方式优选为捆绑固定。本专利技术所述应用优选的还包括野大豆田间管理,采用本领域常规方法即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实施例1地里挖60cm见方的坑,浇筑混凝土块,第一钢管(规格为50mm*50mm方管)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攀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攀援支架包括多个等间距分布的混凝土钢结构单元、第一攀援线(5)和第二攀援线(6);每个混凝土钢结构单元包括混凝土块(1)、第一钢管(2)、第二钢管(3)、第三钢管(4)和第四钢管(7);/n所述混凝土块埋入土中,每个混凝土块中间插入有垂直于地面的第一钢管;/n所述第一钢管的地面以上的高度为2.5~3m;/n所述第一钢管距地面18~22cm处连接有平行于地面的第二钢管,连接点为第二钢管的中点;/n所述第一钢管顶端连接有平行于地面的第三钢管,连接点为第三钢管的中点;/n所述第二钢管或第三钢管的长度为60cm;/n每两个相邻的第二钢管的每一侧的端点处连接有第一攀援线;/n每两个相邻的第三钢管的每一侧的端点处连接有第二攀援线;/n所述第四钢管一端埋入地下,另一端连接于第一钢管的中上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攀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攀援支架包括多个等间距分布的混凝土钢结构单元、第一攀援线(5)和第二攀援线(6);每个混凝土钢结构单元包括混凝土块(1)、第一钢管(2)、第二钢管(3)、第三钢管(4)和第四钢管(7);
所述混凝土块埋入土中,每个混凝土块中间插入有垂直于地面的第一钢管;
所述第一钢管的地面以上的高度为2.5~3m;
所述第一钢管距地面18~22cm处连接有平行于地面的第二钢管,连接点为第二钢管的中点;
所述第一钢管顶端连接有平行于地面的第三钢管,连接点为第三钢管的中点;
所述第二钢管或第三钢管的长度为60cm;
每两个相邻的第二钢管的每一侧的端点处连接有第一攀援线;
每两个相邻的第三钢管的每一侧的端点处连接有第二攀援线;
所述第四钢管一端埋入地下,另一端连接于第一钢管的中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攀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块的形状为正方体形,长*宽为50~7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攀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管插入混凝土的深度为50~70c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宗昌张成省李义强荆常亮孟晨马斯琪郑艳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