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学军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反弹件的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7675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2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鞋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反弹件的鞋底,所述鞋底包括底层、弹性件及上层,所述弹性件嵌于底层内,所述底层与上层固定连接,所述上层用于遮盖弹性件,所述底层包括后掌部及前掌部,所述弹性件自后掌部延伸至前掌部;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及若干个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间距设置,相邻两个第一连接部间距设置,每个第一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通过在鞋底设置弹性件,实现以下效果:一、增加鞋底的弹性,使得运动者在跳跃过程中跳跃更轻松,二、提高鞋底的支持力及平衡力,防止扭伤脚裸,三、减少生产工序。

A kind of sole with rebound par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反弹件的鞋底
本技术涉及鞋类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反弹件的鞋底。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与认知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功能鞋被开发及制造,尤其在运动类中,各种运动鞋被推向市场,比如徒步鞋、跑步鞋、篮球鞋、足球鞋、登山鞋等等,而大部分的运动均涉及弹跳动作,传统运动鞋为了增加鞋的反弹性,在鞋的材料上做了改进,以满足鞋的反弹功能,但是传统生产的具有反弹功能的运动鞋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弹差的特点,市场认可度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运动鞋弹跳性差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反弹件的鞋底,增加跳跃时的弹力,提高使用舒适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反弹件的鞋底,所述鞋底包括底层、弹性件及上层,所述弹性件嵌于底层内,所述上层用于遮盖弹性件,所述底层与上层固定连接,所述底层包括后掌部及前掌部,所述弹性件自后掌部延伸至前掌部;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及若干个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间距设置,相邻两个第一连接部间距设置,每个第一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支撑部及第二支撑部的第二连接部,第一支撑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二支撑部连接成U形状。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弧状。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支撑部及第二支撑部的第三连接部,若干个第一连接部均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部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第一支撑部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部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第二支撑部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底层远离上层的一侧设有防滑部及设于防滑部的若干个凸部,所述凸部设于防滑部远离底层的一侧,所述凸部的自由端突伸出防滑部。进一步的,所述防滑部设有若干个第三凹槽,一凸部位于一个第三凹槽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在鞋底设置弹性件,实现以下效果:一、增加鞋底的弹性,使得运动者在跳跃过程中跳跃更轻松,二、提高鞋底的支持力及平衡力,防止扭伤脚裸,三、减少生产工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弹性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底层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底层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的具有反弹件的鞋底,所述鞋底包括底层1、弹性件2及上层3,所述弹性件2嵌于底层1内,所述上层3用于遮盖弹性件2,所述底层1与上层3固定连接,所述底层1包括后掌部11及前掌部12,所述弹性件2自后掌部11延伸至前掌部12;所述弹性件2包括第一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2及若干个第一连接部23,所述第一支撑部2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2间距设置,相邻两个第一连接部23间距设置,若干个第一连接部23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每个第一连接部2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撑部21与第二支撑部22。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支撑部21及第二支撑部22的第二连接部24,第一支撑部21、第二连接部24及第二支撑部22连接成U形状。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底层1、弹性件2及上层3分别按照规格进行生产加工,弹性件2采用塑胶材料注塑成型,弹性件2包括第一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2及两个第一连接部23,第一支撑部21呈曲线条状,第二支撑部22呈曲线条状,根据鞋的曲线设计而成,符合人体功能学,两个第一连接部23均呈直线条状,两个第一连接部23平行间距设置,底层1及上层3采用常规材料加工而成,接着再使用压机将弹性件2压入底层1,使得底层1与弹性件2结合成一体,底层1具有用于容设弹性件2的盲槽,并且弹性件2的上表面与底层1的上表面平齐,最后再将上层3粘合在底层1,上层3覆盖弹性件2,进入下个工序,弹性件2与底层1连接后的状态是:第一支撑部21始自底层1的后掌部11延伸至前掌部12,第二支撑部22始自底层1的后掌部11延伸至前掌部12,使得在运动时,弹性件2承受脚前掌及脚后跟两部位的压力,当跳跃时,鞋底的前脚掌部位先着地,在弹性件2的作用下,鞋底具有弹性,增加跳跃的反弹力,使得跳跃更轻松,同时弹性件2的设置,增加鞋底的支撑力,使得在行走时,整个鞋底整体着地,受力均衡,防止因路面不平鞋底发生倾斜,扭伤脚裸的现象发生,弹性件2的设置,也使得鞋底的底层1加工材料一体化,无需因鞋底前后掌因受力不同而采用不同密度材料进行加工的繁琐。通过在鞋底设置弹性件2,实现以下效果:一、增加鞋底的弹性,使得运动者在跳跃过程中跳跃更轻松,二、提高鞋底的支持力及平衡力,防止扭伤脚裸,三、减少生产工序。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支撑部21及第二支撑部22的第二连接部24,第一支撑部21、第二连接部24及第二支撑部22连接成U形状,第二连接部24的设置,使得弹性件2具有整体性,提高弹性件2的弹力。所述第二连接部24呈弧状,弧状结构的设置,使得弹性件2的连接更稳定,进一步提高弹性力。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支撑部21及第二支撑部22的第三连接部25,所有第一连接部23均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4与第三连接部25之间,第三连接部25呈倾斜状,连接在第一支撑部21及第二支撑部22的前掌部,提高弹性件2的支撑力。所述第一支撑部21设有第一凹槽211,所述第一凹槽211沿第一支撑部2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一凹槽211的设置,使得第一支撑部21弯曲更轻松,减少第一支撑部21的弯曲阻力,进一步提高跳跃弹性力。所述第二支撑部22设有第二凹槽221,所述第二凹槽221沿第二支撑部22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凹槽221的设置,使得第二支撑部22弯曲更轻松,减少第二支撑部22的弯曲阻力,进一步提高跳跃弹性力。所述底层1远离上层3的一侧设有防滑部4及设于防滑部4的若干个凸部5,所述凸部5设于防滑部4远离底层1的一侧,所述凸部5的自由端突伸出防滑部4,防滑部4采用若干个凹槽设置而成,提高鞋底与地面的阻力,提高运动过程中的舒适度,凸部5的设置进一步提高鞋底与地面的阻力。所述防滑部4设有若干个第三凹槽41,一凸部5位于一个第三凹槽41内,第三凹槽41的设置,方便容纳凸部5,方便生产及加工。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反弹件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包括底层(1)、弹性件(2)及上层(3),所述弹性件(2)嵌于底层(1)内,所述底层(1)与上层(3)固定连接,所述上层(3)用于遮盖弹性件(2),所述底层(1)包括后掌部(11)及前掌部(12),所述弹性件(2)自后掌部(11)延伸至前掌部(12);/n所述弹性件(2)包括第一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2)及若干个第一连接部(23),所述第一支撑部(2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2)间距设置,相邻两个第一连接部(23)间距设置,每个第一连接部(2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撑部(21)与第二支撑部(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反弹件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包括底层(1)、弹性件(2)及上层(3),所述弹性件(2)嵌于底层(1)内,所述底层(1)与上层(3)固定连接,所述上层(3)用于遮盖弹性件(2),所述底层(1)包括后掌部(11)及前掌部(12),所述弹性件(2)自后掌部(11)延伸至前掌部(12);
所述弹性件(2)包括第一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2)及若干个第一连接部(23),所述第一支撑部(2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2)间距设置,相邻两个第一连接部(23)间距设置,每个第一连接部(2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撑部(21)与第二支撑部(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反弹件的鞋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支撑部(21)及第二支撑部(22)的第二连接部(24),第一支撑部(21)、第二连接部(24)及第二支撑部(22)连接成U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反弹件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4)呈弧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反弹件的鞋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学军
申请(专利权)人:刘学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