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墙后桩复合双排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前墙后桩复合双排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用地的愈发紧张,城市建筑纵向延伸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为向上建造越来越高、向下开挖越来越深,建筑基坑支护难度逐渐增大,且城市建设项目周围往往存在大量商场民房、地下管线、地铁等设施,周围环境复杂,能用于基坑支护结构施工的场地狭小;这种情况下施工锚杆会使有效锚固长度不足,影响锚固效果,施工不当还会造成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的损害或违反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等规定,因此不适合采用;而施工内支撑往往造价高、工期长、施工复杂,还会占用坑内空间,影响主体结构正常施工,因而也较少采用。双排桩支护结构具有侧向刚度大、变形控制强、占用空间小等优点,能够有效约束基坑变形,且双排桩施工本身也不会对周围建(构)筑物产生损害,在基坑支护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常规的双排桩是由沿基坑侧壁排列设置的前后两排支护桩以及冠梁、连梁衔接成的刚架式支挡结构。大量研究表明,坑外的主动土压力主要由前排桩分担,而后排桩除了具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墙后桩复合双排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支护桩(2)、地连墙(1)、连梁(5)、盖板(6)和三轴搅拌桩(7);所述地连墙(1)沿着基坑(8)的侧壁通长布置,且地连墙(1)的底部伸入基坑(8)以下位置处;所述地连墙(1)的顶部设置有前排冠梁(3),且前排冠梁(3)的顶面不低于基坑(8)的顶部;所述支护桩(2)有一组,沿着地连墙(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在基坑(8)外侧的土体中,一组支护桩(2)与地连墙(1)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支护桩(2)的顶部设置有后排冠梁(4),且后排冠梁(4)的顶面与前排冠梁(3)的顶面平齐;所述连梁(5)有一组,平行间隔连接在后排冠梁(4)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墙后桩复合双排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支护桩(2)、地连墙(1)、连梁(5)、盖板(6)和三轴搅拌桩(7);所述地连墙(1)沿着基坑(8)的侧壁通长布置,且地连墙(1)的底部伸入基坑(8)以下位置处;所述地连墙(1)的顶部设置有前排冠梁(3),且前排冠梁(3)的顶面不低于基坑(8)的顶部;所述支护桩(2)有一组,沿着地连墙(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在基坑(8)外侧的土体中,一组支护桩(2)与地连墙(1)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支护桩(2)的顶部设置有后排冠梁(4),且后排冠梁(4)的顶面与前排冠梁(3)的顶面平齐;所述连梁(5)有一组,平行间隔连接在后排冠梁(4)与前排冠梁(3)之间,并且连梁(5)与支护桩(2)对应设置;所述盖板(6)设置在后排冠梁(4)、前排冠梁(3)以及连梁(5)围成的矩形框格中;所述三轴搅拌桩(7)的水平切面呈格栅状,且紧贴着地连墙(1)的前侧面设置基坑(8)底部的土体中;所述三轴搅拌桩(7)的加固宽度为5~10倍的支护桩(2)的桩径,三轴搅拌桩(7)的下部穿过基坑(8)下方软弱土层的长度不小于1倍的地连墙(1)的墙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墙后桩复合双排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连墙(1)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该地连墙(1)的下端穿过基坑(8)下方的软土层,且伸入基坑(8)底部的深度不小于基坑(8)深度的0.6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墙后桩复合双排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2)为灌注桩,相邻支护桩(2)之间的中心距为1~2倍的支护桩(2)的桩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墙后桩复合双排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冠梁(3)和后排冠梁(4)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所述前排冠梁(3)的宽度比地连墙(1)的墙厚大0~200mm,后排冠梁(4)的宽度比支护桩(2)的桩径大0~200mm;所述前排冠梁(3)的高度为0.6~1倍的地连墙(1)墙厚,后排冠梁(4)的高度为0.6~1倍的支护桩(2)的桩径,且前排冠梁(3)的高度与后排冠梁(4)的高度相适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墙后桩复合双排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梁(5)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连梁(5)的宽度与后排冠梁(4)的宽度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卫未,周予启,谢志成,雷作鹏,聂艳侠,李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