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风系统、工作方法及应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655485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风系统、工作方法及应用,包括风管,所述风管的一端与增压风机的进风口连接,风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多个气管连接,多个所述气管分别用于连接待混合的气体,所述增压风机的出风口连接有至少一个混合室,所述混合室内具有文丘里结构的流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混风系统结构简单,混风效果好,成本低。

A mixed air system, work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风系统、工作方法及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体混合
,具体涉及一种混风系统、工作方法及应用。
技术介绍
在效率很高的SCR脱硝工程中,以氨水或尿素溶液作为脱硝剂,通过蒸氨器或热解器产生氨气或者直接利用纯氨作为脱硝剂,通过混入烟气中在流经装有2-3层催化剂的反应器时,NOx被脱除。为了保证脱硝效果,要求混入足够的氨气并且一定要连续均匀混入。传统的脱硝系统如图1-2所示,为了保证脱硝反应所需要的温度区间,现有的系统一般采用高尘布置。即布置在省煤器后面。整个脱硝系统的阻力在1000-1500帕之间。一般设增压风机1,来自省煤器的原烟气在增压后,在反应器6进口烟道上装有喷氨格栅2,氨水蒸发器15产生的氨气经过调节阀3调节流量与稀释风机12加压后的空气在静态混合器13混合后进入喷氨格栅,通过喷嘴均匀喷入烟气整个截面上。由于原烟气量较大,通过稀释风机混入适量空气便于喷氨格栅及喷嘴7选型及布置。在上述混风系统中,混入效果一是受静态混合器混合效果的影响,二是受喷氨格栅设计选型的影响。从而影响氨气与原烟气在整个风道截面上的匀质混合,并最终影响脱硝效率。专利技术人发现,由于脱硝系统采用高尘布置,布置在烟道中的喷嘴容易在停车检修时结尘出现堵塞现象,个别或多个喷嘴的堵塞将影响氨在整个截面上均布并影响脱硝效率。系统设置比较复杂,投资和运维成本较高。专利技术人还发现,喷氨格栅的结构复杂,制作、安装和运维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混风系统,制作、安装成本低,混入效果好,保证了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混风系统,包括风管,所述风管的一端与增压风机的进风口连接,风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多个气管连接,多个所述气管分别用于连接待混合的气体,所述增压风机的出风口连接有至少一个混合室,所述混合室内具有文丘里结构的流道。进一步的,所述风管与多个气管的连接位置处内部设置有导流板,用于对气体的流向进行导向,保证一种或多种气体连续按比例混入。进一步的,所述气管上设置有调节阀,用于调节待混合气体进入风管的流量。进一步的,所述混合室与增压风机、相邻混合室之间可拆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混合室两端设置有连接法兰,混合室与增压风机、混合室之间通过连接法兰可拆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流道包括依次连通的收缩流道部、中间流道部及扩散流道部,所述收缩流道部截面较小的端部与中间流道部连接,截面较大的端部与增压风机的出风口连接,所述扩散流道部截面较小的端部与中间流道部连接,截面较大的端部与反应器或相邻的混合室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收缩流道部和扩散流道部均采用锥形通道,收缩流道部的锥度大于扩散流道部的锥度。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混风系统的工作方法,待混合气体通过风管进入增压风机由壳体和风机叶片构成的腔体,在增压风机的风机叶片作用下,待混合气体的层流稳定结构被打破,多种气体不断被揉合,掺混,产生湍流效应,利用湍流效应,多种气体进行匀质混合,混合后的气体进入混合室,利用混合室文丘里结构的流道进一步混合。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脱硝系统,包括所述的混风系统,所述混风系统具有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第一气管及第二气管与风管连接,所述第一气管与省煤器连接,省煤器排出的烟气能够进入第一气管,所述第二气管与氨水蒸发器连接,氨水蒸发器产生的氨气能够进入第二气管,所述混合室通过烟道与反应器连接,混合室内混合的氨气与烟气能够通过烟道进入反应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混风系统,多个气管直接与增压风机的腔体进行连接,待混合气体能够进入增压风机的壳体和风机叶片之间的空腔,在增压风机的叶片的作用下,能够产生湍流效应,使多种气体充分混合,同时结合混合室内文丘里结构的流道的混合作用,能够产生匀质的混合气体,混合效果好,与现有的脱硝系统用混风系统相比,其无需使用喷氨格栅、静态混合器、稀释风机及其管路系统等设备,机构的运行不需要另外增加动力装置,极大的降低了混入系统的设备投资和运维费用。2.本专利技术的混风系统,无需设置喷氨格栅、喷嘴等设备,多种气体在增压风机的腔体和混合室内进行混合,避免了传统的采用喷嘴时喷嘴堵塞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的缺陷,在保证脱硝效果的同时,保证了脱硝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3.本专利技术的混风系统,流道包括收缩流道部、中间流道部和扩散流道部,形成文丘里结构,气体进入混合室后,在收缩流道部的作用下流速增加,再于扩散流道部内流速降低,通过文丘里结构先压缩再扩张将二者进一步进行混合,相较于传统的混合结构,达到保持连续按比例混入和提高混合程度的效果,且收缩流道部和扩散流道部的锥度不同,混合气体流过时,能够产生紊流效应,使混合效果更好。4.本专利技术的混风系统,混合室与增压风机、混合室之间均为可拆卸连接,混风系统分段连接,且混合室体积小,便于制作和安装。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图1为现有氨气与烟气混风系统示意图;图2为现有的喷氨格栅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脱硝系统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烟气与氨气混合流场分析效果图;其中,1.增压风机,2.喷氨格栅,3.调节阀,4.第一混合室,4-1.收缩流道部,4-2.中间流道部,4-3.扩散流道部,5.第二混合室,6.反应器,7.喷嘴,8.风管,9.第二气管,10.第一气管,11.导流板,12.稀释风机,13.静态混合器,14.烟道,15.氨水蒸发器。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为了方便叙述,本专利技术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正如
技术介绍
所介绍的,现有的脱硝系统用烟风混合机构投资和运维成本较高且系统不稳定,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混风系统。本申请的一种典型实施方式实施例1中,一种混风系统,包括风管,所述风管一端连接有多个气管,多个气管用于向风管内通入待混合的气体,所述风管的另一端与增压风机的进气口连接,增压风机的出气口可拆卸的连接有混合室,所述混合室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个,相邻混合室之间可拆卸连接。风管与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管,所述风管的一端与增压风机的进风口连接,风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多个气管连接,多个所述气管分别用于连接待混合的气体,所述增压风机的出风口连接有至少一个混合室,所述混合室内具有文丘里结构的流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管,所述风管的一端与增压风机的进风口连接,风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多个气管连接,多个所述气管分别用于连接待混合的气体,所述增压风机的出风口连接有至少一个混合室,所述混合室内具有文丘里结构的流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与多个气管的连接位置处内部设置有导流板,用于对气体的流向进行导向,保证一种或多种气体连续按比例混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管上设置有调节阀,用于调节待混合气体进入风管的流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室与增压风机、相邻混合室之间可拆卸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室两端设置有连接法兰,混合室与增压风机、混合室之间通过连接法兰可拆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包括依次连通的收缩流道部、中间流道部及扩散流道部,所述收缩流道部截面较小的端部与中间流道部连接,截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瑞胜徐连波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辰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