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驳岸上拦截面源污染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65241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1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道驳岸上拦截面源污染的系统,所述系统在沿着步道至驳岸控制线方向上,依次设置有植草沟、砾石槽、植被缓冲带,所述植草沟、砾石槽、植被缓冲带中间采用杉木桩进行分隔,所述植草沟自上而下分别包括植草沟蓄水层、植草沟植被层、植草沟种植土、植草沟上稻草帘、植草沟级配砾石层、植草沟下稻草帘、植草沟素土层,砾石槽自上而下分别包括砾石槽景观卵石层、砾石槽碎石层、砾石槽稻草帘、砾石槽素土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河道驳岸设置三种组合的系统,有效的拦截道路或者人行道上的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经济适用、效果卓越的特点。

A system of cross section source pollution on river revet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驳岸上拦截面源污染的系统
本技术属于海绵城市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河道驳岸上拦截面源污染的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河道黑臭现象成为了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因此,国务院于2016年颁布实施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明确了城市人民政府是整治黑臭水体的责任主体,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及时牵头会同环保部、水利部、农业部等部委指导地方落实,并提出了目标:2017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对于河道周边餐饮业集中区、菜场、垃圾中转站、交通密集区等区域,初期径流污染相当严重,整个降雨事件的径流平均浓度较高,严重超过水环境自净容量。即使分流制系统不存在雨污混接情况,雨天出流直接排入河道仍将破坏水生生态平衡,对水体影响较大。研究表明,降雨初期的雨水(即初期雨水)携带了绝大部分的污染物。目前初期雨水已经成为黑臭水体点源污染之后的重要污染源,约占总污染的30~40%。引用《无锡城区雨水径流滞留与利用可行性研究》课题组对上海的研究成果,该课题组在上海根据居住密度、绿化比例、车流量密集程度以及商业和餐饮发达程度等,将采样点分为轻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以及重度污染区三类,对地表径流进行了采样分析,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初期雨水中COD、氨氮等主要污染指标事件平均浓度分别超过410mg/L和25mg/L,超过地表水Ⅴ标准9.3和11.7倍,对苏州河尤其是汛期水质造成严重的冲击性污染,是使水质进一步改善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研究结果见下表。表1.13类用地地表径流事件平均浓度统计值(单位:mg/L)注:径流类型主要根据COD浓度值划分,轻度COD≤150mg/L,中度150<COD<300mg/L,重度COD≥300mg/L。由此可见,降雨径流携带的污染负荷所造成的危害相当高,对于重度污染区域,影响更大。若不采取相应措施,直接排放入河,必然对河道水体造成严重影响,破坏城区水体的环境质量。目前常用的做法是结合现有排水系统进行初期雨水面源整治,但由于初期雨水的无组织性和无规律性,靠管网收集初期雨水效果欠佳,且会大幅度增加管网部分的投资,急需寻找合适的控制初期雨水面源污染的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驳岸上拦截面源污染的系统,能直接在驳岸上设置,减少对河道水体的污染,充分拦截初期雨水,同时能降低污水厂的负荷,用自然之力恢复自然,施工方便、运行稳定。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河道驳岸上拦截面源污染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沿着步道至驳岸控制线方向上,依次设置有植草沟、砾石槽、植被缓冲带,所述植草沟和所述砾石槽之间采用杉木桩进行分隔,所述砾石槽与所述植被缓冲带之间采用所述杉木桩进行分隔;所述杉木桩通过不锈钢钢丝缠绕固定,刷上防腐漆。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植草沟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有植草沟蓄水层、植草沟植被层、植草沟种植土、植草沟上稻草帘、植草沟级配砾石层、植草沟下稻草帘及植草沟素土层。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砾石槽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有砾石槽景观卵石层、砾石槽碎石层、砾石槽稻草帘及砾石槽素土层。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植被缓冲带包括植被缓冲带植被层、植被缓冲带卵石层、粗河砂草炭层、植被缓冲带稻草帘、植被缓冲带素土层,所述植被缓冲带植被层下面依次设置有植被缓冲带卵石层、粗河砂草炭层、植被缓冲带稻草帘及植被缓冲带素土层。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植草沟宽度为400~600mm,砾石槽宽度为300~500mm、植被缓冲带宽度为200~1000m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植草沟蓄水层宽度为100-150m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砾石槽碎石层厚度为200-300mm,由直径为φ60~100mm的砾石槽碎石组成;所述砾石槽稻草帘高度不超过300mm;所述砾石槽碎石层压实系数大于0.9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植被缓冲带卵石层由直径为φ50~60mm的植被缓冲带卵石组成;所述粗河砂草炭层厚度为200~300m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植草沟素土层素土夯实密实度≥9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砾石槽素土层素土夯实密实度≥95%。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用于黑臭水体整治的面源控制,直接在驳岸上设置,减少排水系统的投资,同时降低污水厂的负荷,用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简单方便。2、本技术按照植草沟、砾石槽、植被缓冲带等分区布置,结合不同设施的功能特点,有效减少径流量和径流污染入河,控制面源污染。3、本技术结合不同设施的功能特点,有效减少径流量和径流污染入河,控制面源污染。4、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管理方便、运行稳定、景观效果好,尤其针对于周围有公园、绿地的黑臭水体整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河道驳岸上拦截面源污染的系统的断面布置图。图2为图1中系统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系统的俯视图。图1-3中:植草沟1、砾石槽2、植被缓冲带3、植草沟蓄水层4、植草沟植被层5、植草沟种植土6、植草沟上稻草帘7、植草沟级配砾石层8、植草沟下稻草帘9、植草沟素土层10、砾石槽景观卵石层11、砾石槽碎石层12、砾石槽稻草帘13、砾石槽素土层14、植被缓冲带植被层15、植被缓冲带卵石层16、粗河砂草炭层17、植被缓冲带稻草帘18、植被缓冲带素土层19、杉木桩20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实施例1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处理某地块及周边道路的初期雨水处理,处理规模为0.6L/(m‧s),出水水质为非接触类景观用水标准。步道至驳岸控制线宽度为10~18m不等,放坡比为1:4,为了不影响驳岸安全,水利要求距离驳岸控制线4m范围内不能加负载,因为本次n值取4m,m值为变化值,根据实际宽度确定。如图1-3所示,一种河道驳岸上拦截面源污染的系统,它包括植草沟1、砾石槽2、植被缓冲带3、杉木桩20。植草沟1与砾石槽2之间、砾石槽2和植被缓冲带3之间为杉木桩20衔接形成竖向上高、中、低的三个低影响开发组合;植草沟1位于整个组合的“高”处,优先接触初期雨水径流,主要结构包括蓄水层4、植被层5、种植土6、稻草帘7、级配砾石层8、稻草帘9、素土层10,它首先对初期雨水进行“蓄”和“滞”,部分雨水渗入级配砾石层8,过量的雨水溢流至下层;砾石槽2位于整个组合的“中”处,接受植草沟溢出的雨水,主要结构包括景观卵石11、碎石层12、稻草帘13、素土层14。它主要对溢流的雨水进行降速,减少对后续设施的冲击,部分雨水渗入碎石层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驳岸上拦截面源污染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沿着步道至驳岸控制线方向上,依次设置有植草沟(1)、砾石槽(2)、植被缓冲带(3),所述植草沟(1)和所述砾石槽(2)之间及所述砾石槽(2)与所述植被缓冲带(3)之间分别采用杉木桩(20)进行分隔;所述杉木桩(20)通过不锈钢钢丝缠绕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驳岸上拦截面源污染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沿着步道至驳岸控制线方向上,依次设置有植草沟(1)、砾石槽(2)、植被缓冲带(3),所述植草沟(1)和所述砾石槽(2)之间及所述砾石槽(2)与所述植被缓冲带(3)之间分别采用杉木桩(20)进行分隔;所述杉木桩(20)通过不锈钢钢丝缠绕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驳岸上拦截面源污染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草沟(1)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有植草沟蓄水层(4)、植草沟植被层(5)、植草沟种植土(6)、植草沟上稻草帘(7)、植草沟级配砾石层(8)、植草沟下稻草帘(9)及植草沟素土层(1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驳岸上拦截面源污染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槽(2)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有砾石槽景观卵石层(11)、砾石槽碎石层(12)、砾石槽稻草帘(13)及砾石槽素土层(1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驳岸上拦截面源污染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缓冲带(3)包括植被缓冲带植被层(15)、植被缓冲带卵石层(16)、粗河砂草炭层(17)、植被缓冲带稻草帘(18)、植被缓冲带素土层(19),所述植被缓冲带植被层(15)下面依次设置有植被缓冲带卵石层(16)、粗河砂草炭层(17)、植被缓冲带稻草帘(18)及植被缓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腾腾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