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快速卡固结合的加热工具,包括有一个本体及一个加热头,本体设置有一个连接座,连接座的外周缘凹设有至少一个卡槽,卡槽包括有一个第一段及一个第二段,第一段沿平行轴向的方向延伸,第二段连接于第一段的一端,第二段沿圆周方向设置于连接座的外周缘,加热头设置有一个连接管,连接管设置有一个套接孔,套接孔的内壁面凸设有至少一个卡掣凸缘,加热头可脱离地连接于本体,加热头连接于本体时,连接座插设于套接孔内,卡掣凸缘设置于第二段相反于第一段的一端,加热工具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快速地组装、更换加热头。
Heating tools for quick clamp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快速卡固结合的加热工具
本技术主要涉及一种加热工具,尤指可快速卡固结合的加热工具。
技术介绍
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第I581890号的「旋转式电加热工具」专利案,其为一种旋转式电加热工具,其包括:握柄组包括本体、连接件与套筒,本体具有凸伸部,凸伸部具有内缘,连接件容置于凸伸部的内缘,连接件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第一电极与第一延伸部电性连接,第二电极与第二延伸部电性连接,套筒套设凸伸部,套筒远离凸伸部一端的内缘环设凹槽;加热组包括基座、加热件、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基座环设导引部,基座的导引部可旋转地设置于套筒的凹槽,加热件设置于基座,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分别设置于基座并电性连接加热件,第三电极可滑动地连接第一电极,第四电极可滑动地连接第二电极。然而,上述加热工具的加热组是通过螺纹结构连接于握柄组,组装加热组时需要转动加热组数圈,更换加热组时也需要转动加热组数圈,在替换加热头时相当不便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快速卡固结合的加热工具,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快速卡固结合的加热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个本体,该本体设置有一个握柄及一个连接座,该连接座沿一个虚拟延伸线的轴向延伸,该连接座沿该虚拟延伸线轴向相反于该握柄的一端设置有一个外端,该连接座沿该虚拟延伸线径向的外周缘凹设有至少一个卡槽,该卡槽包括有一个第一段及一个第二段,该第一段沿平行沿该虚拟延伸线轴向的方向延伸,该第一段连接于该外端,该第二段连接于该第一段相反于该外端的一端,该第二段以该虚拟延伸线为中心沿圆周方向设置于该连接座的外周缘;一个加热头,该加热头设置有一个连接管,该连接管设置有一个套接孔,该套接孔的内壁面凸设有至少一个卡掣凸缘,该加热头可脱离地连接于该本体,该加热头连接于该本体时,该连接座插设于该套接孔内,该卡掣凸缘设置于该第二段相反于该第一段的一端。该连接管设置有一个第一端及一个相反于该第一端的第二端,该套接孔连接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该加热头连接于该本体时,该第一端邻近该握柄,该第二端远离该握柄,该加热头设置有一个头座,该头座枢设于该第二端,该头座相反于该连接管的一侧连接有一个加热件。该连接座凹设有一个插槽,该插槽由该外端往邻近该握柄的方向延伸,该插槽沿该虚拟延伸线径向的内壁面设置有一个第一电极,该插槽沿该虚拟延伸线轴向相反于该外端一端的底面设置有一个第二电极,该头座邻近该连接管的一侧连接有一个第三电极及一个第四电极,该第三电极及该第四电极设置于该套接孔内,该加热头连接于该本体时,该第三电极及该第四电极插设于该插槽,该第三电极接触连接于该第一电极,该第四电极接触连接于该第二电极。该至少一个卡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该卡槽分别设置于该连接座沿该虚拟延伸线径向相反的两侧,该至少一个卡掣凸缘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该卡掣凸缘分别对应该两个卡槽。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在于:该加热工具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快速地组装、更换该加热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可快速卡固结合的加热工具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可快速卡固结合的加热工具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可快速卡固结合的加热工具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可快速卡固结合的加热工具的剖面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可快速卡固结合的加热工具另一视角的剖面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可快速卡固结合的加热工具卡掣凸缘移动至第二段与第一段之间的转角时的剖面结构图。图7为本技术可快速卡固结合的加热工具卡掣凸缘移动至第二段与第一段之间的转角时另一视角的剖面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10加热工具;20本体;21握柄;22连接座;23外端;24卡槽;241第一段;242第二段;25插槽;251第一电极;252第二电极;30加热头;31连接管;311套接孔;312卡掣凸缘;313第一端;314第二端;32头座;33加热件;34第三电极;35第四电极;L虚拟延伸线。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5所示,为本技术可快速卡固结合的加热工具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剖面结构图。本技术加热工具10包括有一个本体20及一个加热头30;其中:该本体20设置有一个握柄21及一个连接座22,该连接座22沿一个虚拟延伸线L的轴向延伸,该连接座22沿该虚拟延伸线L轴向相反于该握柄21的一端设置有一个外端23,该连接座22沿该虚拟延伸线L径向的外周缘凹设有至少一个卡槽24,该卡槽24包括有一个第一段241及一个第二段242,该第一段241沿平行沿该虚拟延伸线L轴向的方向延伸,该第一段241连接于该外端23,该第二段242连接于该第一段241相反于该外端23的一端,该第二段242以该虚拟延伸线L为中心沿圆周方向设置于该连接座22的外周缘。该连接座22凹设有一个插槽25,该插槽25由该外端23往邻近该握柄21的方向延伸,该插槽25沿该虚拟延伸线L径向的内壁面设置有一个第一电极251,该插槽25沿该虚拟延伸线L轴向相反于该外端23一端的底面设置有一个第二电极252。该加热头30设置有一个连接管31,该连接管31设置有一个套接孔311,该套接孔311的内壁面凸设有至少一个卡掣凸缘312。该加热头30可脱离地连接于该本体20,该加热头30连接于该本体20时,该连接座22插设于该套接孔311内,该卡掣凸缘312滑设于该卡槽24,该卡掣凸缘312设置于该第二段242相反于该第一段241的一端。该连接管31设置有一个第一端313及一个相反于该第一端313的第二端314,该套接孔311连接该第一端313及该第二端314,该加热头30连接于该本体20时,该第一端313邻近该握柄21,该第二端314远离该握柄21。该加热头30设置有一个头座32,该头座32枢设于该第二端314,该头座32相反于该连接管31的一侧连接有一个加热件33。该头座32邻近该连接管31的一侧连接有一个第三电极34及一个第四电极35,该第三电极34及该第四电极35设置于该套接孔311内,该加热头30连接于该本体20时,该第三电极34及该第四电极35插设于该插槽25,该第三电极34接触连接于该第一电极251,该第四电极35接触连接于该第二电极252。该至少一个卡槽24在本实施例中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该卡槽24分别设置于该连接座22沿该虚拟延伸线L径向相反的两侧,该至少一个卡掣凸缘312在本实施例中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该卡掣凸缘312分别对应该两个卡槽24。该加热工具10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快速地组装、更换该加热头30,小幅度地转动该加热头30即可使该加热头30脱离或重新连接该本体20。请继续参照图6及图7所示,为本技术可快速卡固结合的加热工具卡掣凸缘移动至第二段与第一段之间的转角时的剖面结构图。要使该加热头30脱离该本体20时,能够转动该加热头30,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快速卡固结合的加热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有:/n一个本体,该本体设置有一个握柄及一个连接座,该连接座沿一个虚拟延伸线的轴向延伸,该连接座沿该虚拟延伸线轴向相反于该握柄的一端设置有一个外端,该连接座沿该虚拟延伸线径向的外周缘凹设有至少一个卡槽,该卡槽包括有一个第一段及一个第二段,该第一段沿平行沿该虚拟延伸线轴向的方向延伸,该第一段连接于该外端,该第二段连接于该第一段相反于该外端的一端,该第二段以该虚拟延伸线为中心沿圆周方向设置于该连接座的外周缘;/n一个加热头,该加热头设置有一个连接管,该连接管设置有一个套接孔,该套接孔的内壁面凸设有至少一个卡掣凸缘,该加热头可脱离地连接于该本体,该加热头连接于该本体时,该连接座插设于该套接孔内,该卡掣凸缘设置于该第二段相反于该第一段的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快速卡固结合的加热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个本体,该本体设置有一个握柄及一个连接座,该连接座沿一个虚拟延伸线的轴向延伸,该连接座沿该虚拟延伸线轴向相反于该握柄的一端设置有一个外端,该连接座沿该虚拟延伸线径向的外周缘凹设有至少一个卡槽,该卡槽包括有一个第一段及一个第二段,该第一段沿平行沿该虚拟延伸线轴向的方向延伸,该第一段连接于该外端,该第二段连接于该第一段相反于该外端的一端,该第二段以该虚拟延伸线为中心沿圆周方向设置于该连接座的外周缘;
一个加热头,该加热头设置有一个连接管,该连接管设置有一个套接孔,该套接孔的内壁面凸设有至少一个卡掣凸缘,该加热头可脱离地连接于该本体,该加热头连接于该本体时,该连接座插设于该套接孔内,该卡掣凸缘设置于该第二段相反于该第一段的一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快速卡固结合的加热工具,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管设置有一个第一端及一个相反于该第一端的第二端,该套接孔连接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荣发,
申请(专利权)人:固浩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