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电站的排水系统,包括光伏平台、连接光伏平台的横梁与导水槽道;光伏平台包括沿第一延伸方向与第二延伸方向排列的若干光伏板;横梁沿第一延伸方向设置在相邻两光伏板之间;横梁包括主体、安装架、与主体连接的排水槽道、及连接座;排水槽道设置在安装架与光伏板的连接处;导水槽道沿第二延伸方向设置在相邻两光伏板之间,导水槽道的两端分别对应与排水槽道连通。上述发电站的排水系统,通过设置排水槽道,将光伏板之间渗漏的水流入排水槽道内;同时通过设置与排水槽道连通的导水槽道,保证对光伏平台沿第一延伸方向与第二延伸方向流下的雨水进行收集,防止雨水渗漏进而降低后期的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电站的排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光伏供电
,特别是涉及一种发电站的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光伏供电站是通过设置光伏板将太阳辐射至光伏供电站的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场所,光伏供电站相比其他供电站来说,光伏供电站更加的节能环保,具有其他供电站无法比拟的优势和发展前景。现有的光伏供电站结构都是在顶部夹设若干块光伏板,以保证光伏板可以受到充足的日照;但是现有的光伏板之间存在间隙,雨水会通过光伏板之间的缝隙渗漏,提高了后期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由于雨水渗漏导致后期维护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发电站的排水系统。一种发电站的排水系统,包括:光伏平台,所述光伏平台设置有第一延伸方向与第二延伸方向,所述光伏平台包括光伏板,各所述光伏板分别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与第二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横梁,与所述光伏平台连接,所述横梁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横梁对应设置在相邻两所述光伏板之间;所述横梁包括主体、分别连接所述主体与光伏板的安装架、与所述主体连接的排水槽道、及设置在所述主体背向所述安装架一侧的连接座;所述排水槽道对应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与光伏板的连接处;及导水槽道,与所述光伏平台连接,所述导水槽道沿所述第二延伸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导水槽道对应设置在相邻两所述光伏板之间,所述导水槽道的两端分别对应与排水槽道连通。上述发电站的排水系统,通过在主体的两侧设置排水槽道,保证将光伏板之间渗漏的水流经安装架后对应流入排水槽道内;同时通过设置两端分别对应与排水槽道相连通的导水槽道,保证将光伏平台沿第一延伸方向与第二延伸方向间隙流下的雨水进行收集,有效防止雨水的渗漏进而降低了后期的维护成本。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槽道与主体之间设置有托座;所述托座对应与所述主体连接固定,所述排水槽道对应嵌设在所述托座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槽道包括底板、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两侧的压板与延伸板;所述底板对应与所述托座抵接,所述压板自所述底板向所述导水槽道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压板的端部与所述导水槽道相抵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板自所述底板靠近所述主体的一侧向所述安装架向主体方向呈倾斜状延伸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座包括固定部及嵌置部;所述固定部对应与所述主体连接固定,所述嵌置部呈U状结构支撑所述排水槽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上设置有拉勾,所述固定部的一端对应嵌设在所述拉钩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水槽道的横截面呈U状结构设置,所述导水槽道的两侧分别对应勾设相邻的两所述光伏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包括与所述主体连接的立板、与所述立板连接的支撑板、及设置在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主体一端的引流板;所述支撑板对应与所述光伏板连接,所述引流板自所述支撑板向所述排水槽道方向延伸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呈凸块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背向所述主体的一侧,所述光伏板对应与所述挡块抵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板的设置方向与所述支撑板的设置方向相垂直,所述安装架呈T状结构设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发电站的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述的发电站的排水系统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述的发电站的排水系统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横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排水槽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托座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号的含义为:100-发电站的排水系统;10-光伏平台、15-光伏板;20-横梁、30-主体、31-开孔、35-拉钩、40-安装架、41-立板、42-支撑板、45-挡块、43-引流板、50-排水槽道、51-底板、52-压板、53-延伸板、60-托座、61-固定部、65-嵌置部、70-连接座、75-嵌置槽;80-导水槽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请参阅图1至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发电站的排水系统100,包括光伏平台10、连接光伏平台10的横梁20、及连接光伏平台10的导水槽道80;该发电站的排水系统100对应架设在外界的支架(图未示)上进行固定,以保证充足的日照。该光伏平台10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该光伏平台10对应设置在整体装置的顶部,光伏平台10用于将太阳辐射至光伏平台10表面的光能转化为电能,进而实现对外界的供电;该光伏平台10设置有第一延伸方向与第二延伸方向,该光伏平台10呈矩形状结构设置,该第一延伸方向为光伏平台10的长边的设置方向,该第二延伸方向为光伏平台10的宽边的设置方向。该光伏平台10包括光伏板15,该光伏板15呈矩形直板状结构设置,各光伏板15分别对应沿第一延伸方向与第二延伸方向排列设置,各光伏板15呈矩形阵列状设置。该横梁20对应设置在光伏平台10的底部,该横梁20用于将各光伏板15连接固定,该横梁20沿第一延伸方向延伸设置,横梁20对应设置在相邻两光伏板15之间,各光伏板15呈并列状间隔设置,该横梁20的底部对应与外界的支架连接固定,进而将光伏板15安装在支架上;该横梁20包括主体30、分别连接主体30与光伏板15的安装架40、与主体30连接的排水槽道50、及设置在主体30背向安装架40一侧的连接座70。在本实施例中,该横梁20对应设置在光伏平台10的两侧,以及沿第二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各光伏板15的连接处。该主体30呈矩形长条状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该主体30的设置方向与第一延伸方向相同;在本实施例中,该主体30上设置有开孔31;所述开孔31呈矩形通孔状结构连通主体30的两端,进而降低主体30的质量,减轻外界支架的承载重量以提高发电站的排水系统100的可靠性,同时降低制作材料减少生产成本。更进一步地,该主体30上设置有拉勾;该拉钩35对应设置在主体30的两侧,拉钩35设置在主体30靠近安装架40的一端,该拉钩35自主体30向外向连接座70方向勾起设置,该拉钩35用于安装排水槽道50。该安装架40对应设置在主体30的顶端,该安装架40用于连接光伏板15;该安装架40包括与主体30连接的立板41、与立板41连接的支撑板42、及设置在支撑板42远离主体30一端的引流板43。在本实施例中,该安装架40呈相对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电站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光伏平台,所述光伏平台设置有第一延伸方向与第二延伸方向,所述光伏平台包括光伏板,各所述光伏板分别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与第二延伸方向排列设置;/n横梁,与所述光伏平台连接,所述横梁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横梁对应设置在相邻两所述光伏板之间;所述横梁包括主体、分别连接所述主体与光伏板的安装架、与所述主体连接的排水槽道、及设置在所述主体背向所述安装架一侧的连接座;所述排水槽道对应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与光伏板的连接处;及/n导水槽道,与所述光伏平台连接,所述导水槽道沿所述第二延伸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导水槽道对应设置在相邻两所述光伏板之间,所述导水槽道的两端分别对应与排水槽道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电站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伏平台,所述光伏平台设置有第一延伸方向与第二延伸方向,所述光伏平台包括光伏板,各所述光伏板分别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与第二延伸方向排列设置;
横梁,与所述光伏平台连接,所述横梁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横梁对应设置在相邻两所述光伏板之间;所述横梁包括主体、分别连接所述主体与光伏板的安装架、与所述主体连接的排水槽道、及设置在所述主体背向所述安装架一侧的连接座;所述排水槽道对应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与光伏板的连接处;及
导水槽道,与所述光伏平台连接,所述导水槽道沿所述第二延伸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导水槽道对应设置在相邻两所述光伏板之间,所述导水槽道的两端分别对应与排水槽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站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道与主体之间设置有托座;所述托座对应与所述主体连接固定,所述排水槽道对应嵌设在所述托座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电站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道包括底板、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两侧的压板与延伸板;所述底板对应与所述托座抵接,所述压板自所述底板向所述导水槽道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压板的端部与所述导水槽道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电站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印权,陶小亮,钟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博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