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油气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液氮冷凝的油气罐油气处理装置。油气处理装置包括:冷凝罐(20),包括油气入口(22)、排气管(35)以及格栅孔板(25),格栅孔板沿高度方向设置在油气入口(22)和排气口(35)之间,并将冷凝罐(20)内部分隔成第一冷凝室(21)和第二冷凝室(31),第一冷凝室内部设置有冷凝结构,第二冷凝室内部设置有第二喷淋器(32);以及液氮储罐(40),通过液氮输送管(41)与第二输送管连接。油气依次经过油气处理装置的第一冷凝室和第二冷凝室,将第一冷凝室和第二冷凝室中的温度控制为不同,能够净化处理油气,防止油气无控制逸散,既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又能实现环保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液氮冷凝的油气罐油气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油气处理
,具体地涉及处理清洗后的油气罐中的油气的基于液氮冷凝的油气罐油气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中国已有加油站约10万余座,埋地储油罐约有40万个,根据埋地储油罐的清洗规定,每3到5年需对储油罐清洗一次,若加油站需要改造、检修或变更储存油料时,同样需要对储油罐进行清洗。国内加油站埋地油罐的清洗主要采用人工清洗方式,在清洗过程中,需人工进罐操作,安全性差。目前,加油站时地埋储罐清洗目前正在推广应用的是机械清罐技术。机械清罐技术是将公转+自转的旋转喷头插入人孔中安装固定,箱中的清水经过过滤器过滤颗粒物和杂质后,由增压泵泵入旋转喷头,驱动旋转喷头进行球面360度旋转喷射清洗整个埋地储油罐的内壁。同时启动真空泵,将储罐底部的污水废液抽出输送至污水箱,最后对埋地储油罐进行通风干燥,在通风干燥的工程中,大量水雾滴与油气的混合气液混合物排入大气。因此,在加油站储罐清罐过程中,储油罐内挥发出的油气会进入空气,遇到静电、电火花会引起火灾爆炸等灾难发生,严重影响了加油站周边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也违反了国家现有环保法规的相关规定,已不适合现代化作业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多次发生清罐时因油气无控制逸散,发生油气闪爆引发人员伤亡的安全生产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净化处理清罐后的油气罐中的油气而安全排放的基于液氮冷凝的油气罐油气处理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油气处理装置,所述油气处理装置包括彼此连接的冷凝罐和液氮储罐,该液氮储罐上连接有液氮输送管其中,所述冷凝罐包括设置在底部侧壁上的油气入口、连接在顶壁上的排气管以及设置在内部的格栅孔板,所述格栅孔板沿高度方向设置在所述油气入口和所述排气管之间,并将所述冷凝罐内部分隔成第一冷凝室和第二冷凝室,所述第一冷凝室内部设置有冷凝结构,所述第二冷凝室内部设置有第二输送管以及与所述第二输送管连接的第二喷淋器,所述第二喷淋器通过第二输送管与所述液氮输送管连接。优选地,所述油气处理装置还包括吸气管和设置在所述吸气管上的吸气动力源,且所述吸气管与所述油气入口连接。优选地,所述吸气动力源为风机。优选地,所述格栅孔板的截面为三角形。优选地,所述第二输送管为多个,且所述第二喷淋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喷淋器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二输送管,且多个所述第二输送管彼此并联连接于所述液氮输送管。优选地,所述冷凝结构包括第一输送管和与所述第一输送管连接的第一喷淋器,所述第一输送管与所述第二输送管并联连接于所述液氮输送管。优选地,所述第一喷淋器和所述第二喷淋器的喷射方向与油气流动方向相反。优选地,所述第一喷淋器和所述第二喷淋器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喷管,该喷管上设置有多个喷口。优选地,所述液氮输送管上设置有截止阀,位于所述冷凝罐外部的所述第一输送管上设置有第一调节阀,位于所述冷凝罐外部的所述第二输送管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阀。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冷凝室内的所述格栅孔板附近设置有第一温度变送器,在所述第二冷凝室内的所述排气管附近设置有第二温度变送器,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变送器和所述第二温度变送器设置的PID,分别控制所述第一调节阀和所述第二调节阀的开度。优选地,所述第一温度变送器、所述第二温度变送器、所述截止阀、所述第一调节阀以及所述第二调节阀采用防爆设计。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凝室的底部连接有第一导淋管,该第一导淋管上设置有第一导淋阀,所述第二冷凝室的底部侧壁上连接有第二导淋管,该第二导淋管上设置有第二导淋阀。优选地,所述油气处理装置包括移动挂车,所述冷凝罐和所述液氮储罐设置在所述移动挂车上。优选地,所述移动挂车上设置有外壳,所述冷凝罐和所述液氮储罐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在本技术提供的油气处理装置中,油气依次经过油气处理装置的第一冷凝室和第二冷凝室,将第一冷凝室和第二冷凝室中的温度控制为不同,能够对油气进行多次冷凝,从而能够净化处理油气,防止油气无控制逸散,既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又能实现环保排放。本技术的其他效果将在下面详细介绍。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油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吸气管11风机20冷凝罐21第一冷凝室22油气入口23第一温度变送器24第一导淋阀25格栅孔板26第一喷淋器31第二冷凝室32第二喷淋器33第二温度变送器34第二导淋阀35排气管40液氮储罐41液氮输送管42截止阀43第一调节阀44第二调节阀50移动挂车60油气罐61油气罐入口62油气罐出口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高度方向”与油气的总体流向相同的方向,为图1中的上下方向;“水平方向”是与高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下面,参照图1,将详细说明本技术提供一种油气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油气处理装置包括彼此连接的冷凝罐20和液氮储罐40,该液氮储罐40上连接有液氮输送管41。冷凝罐20包括油气入口22、排气管35以及设置在内部的格栅孔板25。通过油气入口22通入油气,通过排气管35将参与冷凝后的干净气体向外排出。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油气入口22设置在冷凝罐20的底部侧壁上,排气管35连接在冷凝罐20的顶壁上。所述格栅孔板25沿高度方向设置在油气入口22和排气管35之间,并将冷凝罐20内部分隔成第一冷凝室21和第二冷凝室31。具体地,格栅孔板25沿水平方向连接在冷凝罐20的两侧壁上,以使冷凝罐20内部从下至上分隔成第一冷凝室21和第二冷凝室31,第一冷凝室21和第二冷凝室31通过格栅孔板25的格栅孔相互连通。格栅孔板25为多个栅格板平行布置的结构,通过调节多个栅格板的角度,可形成栅格孔。其中,为了让油气能够从第一冷凝室21进入第二冷凝室31,同时防止在第二冷凝室31冷凝的废液进入第一冷凝室21,多个格栅板的角度需要进行调节,该角度优选在25度至35度,更优选为30度。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角度是指格栅板面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另外,作为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格栅孔板25的截面为三角形,从而更好地导流废液。在此基础上,第一冷凝室21内部设置有冷凝结构,油气通过油气入口22进入第一冷凝室21中,在冷凝结构的冷凝作用下,对油气进行一次冷凝,被冷凝的物质(废液)掉落在第一冷凝室21底部,未冷凝的油气通过格栅孔板25的格栅孔进入第二冷凝室31。在本技术中,通过调节第一冷凝室21中的温度,能够冷凝油气中所需要冷凝的物质,第一冷凝室21的作用主要是冷凝油气中的水汽,此时,需要将第一冷凝室21中的温度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处理装置包括彼此连接的冷凝罐(20)和液氮储罐(40),该液氮储罐(40)上连接有液氮输送管(41),/n其中,该冷凝罐(20)包括设置在底部侧壁上的油气入口(22)、连接在顶壁上的排气管(35)以及设置在内部的格栅孔板(25),所述格栅孔板(25)沿高度方向设置在所述油气入口(22)和所述排气管(35)之间,并将所述冷凝罐(20)内部分隔成第一冷凝室(21)和第二冷凝室(31),所述第一冷凝室(21)内部设置有冷凝结构,所述第二冷凝室(31)内部设置有第二输送管以及与所述第二输送管连接的第二喷淋器(32),所述第二喷淋器(32)通过第二输送管与所述液氮输送管(41)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903 CN 20181101955171.一种油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处理装置包括彼此连接的冷凝罐(20)和液氮储罐(40),该液氮储罐(40)上连接有液氮输送管(41),
其中,该冷凝罐(20)包括设置在底部侧壁上的油气入口(22)、连接在顶壁上的排气管(35)以及设置在内部的格栅孔板(25),所述格栅孔板(25)沿高度方向设置在所述油气入口(22)和所述排气管(35)之间,并将所述冷凝罐(20)内部分隔成第一冷凝室(21)和第二冷凝室(31),所述第一冷凝室(21)内部设置有冷凝结构,所述第二冷凝室(31)内部设置有第二输送管以及与所述第二输送管连接的第二喷淋器(32),所述第二喷淋器(32)通过第二输送管与所述液氮输送管(4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处理装置还包括吸气管(10)和设置在所述吸气管(10)上的吸气动力源,且所述吸气管(10)与所述油气入口(2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动力源为风机(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孔板(25)的截面为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管为多个,且所述第二喷淋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喷淋器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二输送管,且多个所述第二输送管彼此并联连接于所述液氮输送管(41)。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油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结构包括第一输送管和与所述第一输送管连接的第一喷淋器(26),所述第一输送管与所述第二输送管并联连接于所述液氮输送管(4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淋器(26)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龙军,张卫华,张健中,刘全桢,陶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