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电缆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4250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电缆支撑装置,包括安装座以及垂直固定于安装座上的支撑柱,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支撑柱上均匀转动连接有多个第一套筒,所述支撑柱上位于第一套筒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垂直于支撑柱的转动组件,所述第一套筒与相邻转动组件之间形成供电缆敷设的安装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在拉动电缆时,减少电缆磨损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电缆支撑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缆安装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电缆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电缆沟支撑架广泛应用于电缆沟、电缆隧道、电缆排管工作井以及电缆半层内的电力电缆、控制电缆和通信电缆的敷设。现有的授权公告号为CN106786319B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电缆沟线缆架设结构,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竖向设置,所述支架的顶部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竖向贯穿所述支架,所述支架的前、后侧面位置处倾斜设置有第一嵌入槽,所述第一嵌入槽的右端贯穿所述支架,在所述导向槽内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右端延伸至所述导向槽的外部。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电缆的敷设、维修或者更换电缆时,均需要对电缆进行拉动。采用传统上述电缆支撑架,在对电缆进行拉动时,电缆与支撑架会存在较大刮擦,对电缆造成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电缆支撑装置,具有在拉动电缆时,减少电缆磨损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电缆支撑装置,包括安装座以及垂直固定于安装座上的支撑柱,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支撑柱上均匀转动连接有多个第一套筒,所述支撑柱上位于第一套筒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垂直于支撑柱的转动组件,所述第一套筒与相邻转动组件之间形成供电缆敷设的安装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膨胀螺丝或者螺栓等方式穿过安装座的安装孔,将安装座固定在电缆沟的侧壁上。固定好安装座之后,将电缆放入第一套筒以及转动组件组成的安装位内,每个安装位内放置在一根电缆,使得每一根电缆都分隔开,在电缆拉动的时候,转动组件与第一套筒随着电缆的移动而进行转动,有效的减少了电缆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从而降低了电缆的磨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杆以及第二套筒;所述转杆固定在支撑柱上并位于第一套筒的两侧,所述第二套筒转动连接于转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套筒套设在转杆上,有效的隔开了两根相邻的电缆。当电缆在拉动的过程中与第二套筒抵触时,第二套筒在转杆上进行旋转,从而降低电缆的磨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杆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第二套筒一端抵接于限位块远离支撑柱的一侧;所述限位块远离支撑柱的一侧端面到支撑柱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一套筒外周壁到支撑柱轴线的距离。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块有效的防止了第二套筒与第一套筒抵触在一起,使得第二套筒与第一套筒在转动的过程中更加的顺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杆远离支撑柱的一端设置有盘形凸沿,所述盘形凸沿至限位块的间距大于第二套筒的轴向长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盘形凸沿,有效的防止了第二套筒脱离转杆,由于盘形凸沿至限位块的间距大于第二套筒的轴向长度,使得盘形凸沿不与第二套筒直接接触,使得盘形凸沿对第二套筒的转动影响较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套筒的周侧为向内凹陷的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套筒向内凹陷,使得电缆敷设在安装位内的第一套筒上时,使得电缆不易偏移。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盘形凸沿与转杆连接的一侧中部设置有带螺纹的螺柱,所述转杆远离支撑柱一侧的中部设置有与螺柱相适配的螺纹孔,螺柱与螺纹孔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盘形凸沿通过螺柱旋入螺纹孔进行固定,使得盘形凸沿可以拆卸和安装,将盘形凸沿取出,便于第二套筒的更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杆包括设置在限位块远离盘形凸沿一侧的安装部,所述支撑柱在每个第一套筒的两侧均开设有供安装部插接的安装槽;所述安装部的底部开设有轴线平行于支撑柱的通孔,所述支撑柱远离安装座一侧的中部开设有与支撑柱同轴且与通孔相适配的插孔,所述插孔贯穿至安装座的一侧;所述插孔中穿设有与插孔和通孔相适配的固定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固定杆插入插孔中,实现转杆的固定,结构简单,连接稳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柱远离安装座一侧的中部还开设有与插孔同轴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杆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固定槽为过盈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固定块与固定槽的过盈配合,使得固定杆的安装更加的方便,固定更加牢固。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当电缆在检修或者敷设的过程中产生移动时,通过将电缆敷设在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组成供电缆放置的安装位内,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可以伴随电缆拉动而转动,使得电缆的摩擦减小,且每根电缆都敷设在一个安装位内,进一步减少了电缆与电缆之间的摩擦,从而降低了电缆的磨损。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正视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的转动组件的局部剖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座;2、支撑柱;211、固定槽;212、插孔;3、加强筋;4、安装孔;5、第一套筒;6、第二套筒;7、转杆;711、螺纹孔;712、通孔;8、限位块;9、盘形凸沿;911、螺柱;10、固定杆;11、固定块;12、安装槽;13、安装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电缆支撑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安装座1和支撑柱2,安装座1呈长方体结构,支撑柱2呈圆柱体结构。支撑柱2垂直固定在安装座1的中部,安装座1远离支撑柱2的两端均设置有安装孔4,安装座1与支撑柱2为一体成型结构。安装座1与支撑柱2的衔接处对称设置有加强筋3,通过加强筋3,加强安装座1与支撑柱2的稳固性。如图1和2所示,支撑柱2上均匀套设有多个转动连接于支撑柱2第一套筒5,电缆敷设于第一套筒5上。第一套筒5的周侧为向内凹陷的结构,使得电缆敷设在第一套筒5上的时候,电缆不容易向两侧偏移。如图2和3所示,支撑柱2上设置多个有转动组件,每个第一套筒5的两侧均设有转动组件。转动组件包括转杆7以及第二套筒6,转杆7垂直固定于支撑柱2上且转杆7的中轴线与安装座1平行。第二套筒6转动连接于转杆7上。如图2和3所示,转杆7靠近支撑柱2的一侧侧壁固定设置有用于阻挡第一套筒5与第二套筒6相抵触的呈圆环状的限位块8,限位块8与转杆7同轴设置,限位块8的直径小于第二套筒6的外径。通过第二套筒6的下端面抵接于限位块8,有效的防止第二套筒6与第一套筒5相抵触。并且通过两个相邻转杆7上的限位块8,可以有效的限制第一套筒5沿着支撑柱2的长度方向滑动的距离。限位块8远离支撑柱2的一侧端面到支撑柱2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一套筒5外周壁到支撑柱2轴线的距离。如图2和3所示,转杆7远离支撑柱2的一端安装有盘形凸沿9,通过盘形凸沿9,使得第二套筒6不会滑出转杆7。且盘形凸沿9至限位块8的间距大于第二套筒6的轴向长度,使得在使用时,盘形凸沿9不与第二套筒6的端面接触,可减少第二套筒6转动时的摩擦力。此处要说明的是,电缆沟支撑架的所有部件均为塑料材质。如图3所示,盘形凸沿9与转杆7连接的一侧中部设置有带螺纹的螺柱911,转杆7远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电缆支撑装置,包括安装座(1)以及垂直固定于安装座(1)上的支撑柱(2),所述安装座(1)上开设有安装孔(4);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2)上均匀转动连接有多个第一套筒(5),所述支撑柱(2)上位于第一套筒(5)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垂直于支撑柱(2)的转动组件,所述第一套筒(5)与相邻转动组件之间形成供电缆敷设的安装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电缆支撑装置,包括安装座(1)以及垂直固定于安装座(1)上的支撑柱(2),所述安装座(1)上开设有安装孔(4);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2)上均匀转动连接有多个第一套筒(5),所述支撑柱(2)上位于第一套筒(5)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垂直于支撑柱(2)的转动组件,所述第一套筒(5)与相邻转动组件之间形成供电缆敷设的安装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电缆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杆(7)以及第二套筒(6);所述转杆(7)固定在支撑柱(2)上并位于第一套筒(5)的两侧,所述第二套筒(6)转动连接于转杆(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电缆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杆(7)上设置有限位块(8),所述第二套筒(6)一端抵接于限位块(8)远离支撑柱(2)的一侧;所述限位块(8)远离支撑柱(2)的一侧端面到支撑柱(2)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一套筒(5)外周壁到支撑柱(2)轴线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电缆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杆(7)远离支撑柱(2)的一端设置有盘形凸沿(9),所述盘形凸沿(9)至限位块(8)的间距大于第二套筒(6)的轴向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电缆支撑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长伟陈奋强张佑国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中威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